渡荆门送别 精解与精练(中考试题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精解与精练
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李白)
(注:理解赏析均编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预习资料
1.题目解说
渡,通过。
荆门,即荆门山,形势险要。
“送别”点明诗歌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标题既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又暗含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名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
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我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雄奇豪
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
律和谐多变。
3.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
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于是
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理解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句意:(我乘舟)远渡到
荆门之外,去楚地漫游。
理解赏析:首联点题,以
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
句意:山随着平坦的原
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长江奔入辽远无际的
原野。
理解赏析: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
句意:月亮倒映在水中,
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
镜,云霞多变,形成了海
市蜃楼。
理解赏析:颈联则以静观的
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
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
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
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句意:我还是喜爱故乡
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
东行的小舟。
理解赏析:由欣赏美景
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拟人),把我的
船送到万里之外,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真题再现
一.问答题
1.(2023·广西中考)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四川巴中中考)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参考答案: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意近即可)
二、选择题
1.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量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待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而深切。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并不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了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D. 尾联中,诗人以家乡之水情深意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4.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描写了山密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尾联照应高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
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势来。
B. “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D.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核对答案(选择题):
1.C
2.D
3. B
4. D
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