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作品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发布时间:2021-07-07T05:54:06.37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1期作者:张超
[导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会使中国观众难以认同。

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对原语言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目标语言观众,能把原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目标语言观众。

关键词:影视作品翻译;文化意象;转换
1.引言
我国的影视作品翻译事业已走过了六十多年辉煌的历程。

在这半个多世纪中,翻译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无限魅力。

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比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是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台词,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的中国观众。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无可估量。

然而,在学术领域内,影视作品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

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

这一现象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换。

与小说翻译一样,在影视作品翻译中,原语言的文化词条较难处理,但是在小说中,译者可以利用注解来说明译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这在影视作品翻译中却不能实现,与此同时就必须要求译者对原语言文化意象进行转换重构后再以目标语言文化意象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

2.文化意象转换的必要性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

意象的功能就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语言蕴藏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及其独特的文化意义,语言的使用也因此无时不在地展示着使用者的文化特征。

翻译是连接原语和译语的桥梁,因此,在翻译中保存自己的固有文化是非常重的。

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

民族文化词语打上了自己本身的独特印记,具有民族深层的文化传统。

在跨文化的语境条件下,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动态交互的依存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靠语言承载和传播,中间的桥梁是翻译。

没有翻译,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

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就会把它压死。

”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译为“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因此,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国际间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对比,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渗透、交融与借鉴。

刘宓庆先生指出在表现原语文化信息时要恪守三个原则:文化适应性原则、文化翻译的科学原则和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

文化适应性原则就是指“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现实和发展之所需”;文化翻译的科学原则是指实事求是、尊重原语文化意义和文化意象;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是指充分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原语中隐而自明的意义可能让目的语读者一头雾水,因此必须根据这三原则将隐含意义明晰化并恰当地表现出来。

将隐含意义简单地明晰化才能达到文化交际的需要,直白的文字表达将失去原剧的趣味。

奈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外观众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译者如果对某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即文化意象不作任何处理,而就事论事地直译,就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无法让中国观众产生文化认同感。

所以,译者应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对文化意象进行转换重构,弥补文化空白,使观众对影视作品内涵的理解达到与原语观众相似的效果。

3.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换
在《老友记》第一季中瑞秋对众人说出她逃婚理由的片段中,Rachel:“And then I got really freaked out,and that’s when it hit me: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瑞秋原来觉得巴里很熟悉,可是结婚前那一刻却觉得他很陌生,活像长相滑稽的“Mr. Potato Head”。

有翻译版本将“Mr. Potato Head”译作“猪头先生”或“薯头先生”。

“Mr. Potato Head”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有着滑稽可笑的面孔与笑容。

不过,中国观众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样子。

汉语语言中“猪头”通常给人的感觉是蠢笨,其原语言内涵尽失;“薯头”倒是保留了字面上的形象,可对于其深层内涵中国观众依然无法感受。

因此,译文“猪头先生”或“薯头先生”都不尽如人意。

剧中瑞秋的未婚夫巴里,前额发线偏后,脑门秃得厉害,神还原了滑稽的卡通人物薯头先生的大光脑门。

原语言将他的大脑门跟薯头先生进行比较,创造出了幽默效
果,引人发笑。

然而,中国观众无法感受“Mr. Potato Head”所勾起的娱乐体验,文化形象的空缺阻塞了幽默效果的传递,不能带给中国观众原语勾起的类似情感体验,因此只能考虑换一个能让中国观众领略其内涵的译文。

笔者认为不妨译为“突然我真的吓了一跳,发现巴瑞的光脑门像一百瓦电灯泡!”如此转换重构成观众熟知的事物,将语句本身蕴含的深层意义明晰化,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体验到原剧拟创的幽默效果。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一种文化中的意象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寓意并不对等甚至完全相反,则应选用译入语中与原语功能最相似的同时又是本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文化意象来进行表达,让观众一看即懂,而且享受与原语观众相似的感受。

具有喻义或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有鲜明的文化身份。

词语的文化身份是指某词语所包含的文化特征。

因此,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观众熟知的语料才能获得类似效果。

在《老友记》第一季中还有一个片段是:生性要强的主厨莫妮卡偏偏有个对她百般挑剔的母亲,因此在母亲到来前手忙脚乱。

Rachel:I know I had it this morning,and I know I had it when I was in the kitchen with?
Chandler:?Dinah?
Dinah 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一位人物,一位极有天赋的厨师,书中提到“尽管她做事缺乏条理,没有时间地点观念,总是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厨具、餐具放得到处都是,好像刚刮过一阵旋风。

可是,只要你耐心地等待,黛娜会像变魔术一样将饭菜一样一样摆到你的面前,她那高超的厨技让特别讲究的人也没法挑剔。

”钱德勒将莫妮卡比作黛娜,取笑莫妮卡在父母来临前所处的慌乱状态。

这个是典型的文化背景问题。

如果将Dinah直译作“黛娜”中国观众肯定迷惑不解,因为剧中当时并没有一个叫黛娜的人,而且黛娜所蕴含的寓意观众不能理解。

剧中经常将人物名字简化,如Monica(莫妮卡)简称为Mon(莫),Rachel(瑞秋)简称为Rach(瑞),据此笔者认为将其译为“莫大厨”,可以恰当地将钱德勒的玩笑口气和幽默效果呈现出来。

意象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文化意象有时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物,那么影视作品翻译就不必再着重强调原作的异国情调,而是应该充当解释者的角色,将意象的寓意进行转换重构使目标语观众达成理解上的同感。

电影《阿甘正传》的片名是个英雄的名字。

人名的翻译在翻译学中一般采用直译,所以可以译成“福里斯特·甘”,“福瑞斯特·甘普”,或“福勒斯特·甘普”,但是译文中的汉语片名为了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对意象进行了转换,选用了“阿甘正传”。

这样既简练的表现出电影讲述名为阿甘的人的传奇一生,也符合广大中国观众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正如中国影片“阿Q正传”和“阿飞正传”达到一样的效果,使观众一目了然,更能雅俗共赏。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阿甘描述他和珍妮在一起的状态,Gump:(off screen voice)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译文处理为“阿甘:(画外音)从那天开始,我们一直在一起,我和珍妮形影不离??”如果把“peas and carrots”直译成“像豌豆和胡萝卜”中国观众便不知所云,因为“像豌豆和胡萝卜”在中国文化中并不作为文化意象而存在,直接用它的寓意“形影不离”来翻译,能够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了最大的情境效果。

4.结语
影视作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者在传递异域文化的同时,还要在翻译作品中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以传播。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影视作品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

此外,影视作品翻译文本受作品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注释。

影视作品译文要让观众一听一看便了然于胸,那么译者就必须立足于目标语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目标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的、最贴近的、为目标语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文化意象进行转换重构原语言情境及意象。

总之,做好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集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Pinter Publisher,1990.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耿龙明.翻译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吴楚材等.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5,(3):81-84.
[8]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50-53.
[9]王莹.传统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烙印[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8-90.
[10]李静.《老友记》字幕翻译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286-288.
[11]吕吉瑛.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以英文电影汉译为例[J].电影文学,2008,(5):109-110.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