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物理实验 》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10)
2、经典理论观点
具有磁矩µ的原子核放在恒定磁场B0中,设核角动量为P,则由经典理论可知:
(11)
将(1)式代入(11)式得:
(12)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由推导可知核磁矩µ在恒定磁场B0中的运动特点为:
(1)围绕外磁场B0做进动,进动角频率 ,与µ和B0间夹角θ无关;
(2)它在xy平面上的投影 是一常数;
(13)
可知,θ的变化意味着磁势能E的变化。这个改变是以所加旋转磁场的能量变化为代价的。即当θ增加时,核必然要从外磁场B1中吸收能量,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共振条件是:
(14)
这一结论与量子力学得出的结论一致。
如果外磁场B1的旋转速度ω1≠ω0,则θ角变化不显著,平均起来变化为零,则观察不到核磁共振信号。
3、弛豫过程与弛豫时间
◆提问:核磁共振有几个物理过程?
在核磁共振时,有两个过程同时起作用,一是受激跃迁,核磁矩系统吸收电磁波能量,其效果是使上下能级的粒子数趋于相等;一是弛豫过程,核磁矩系统把能量传与晶格,其效果是使粒子数趋向于热平衡分布。这两个过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于是粒子差数稳定在某一新的数值上,我们可以连续地观察到稳态的吸收。
◆提问:弛豫时间T1、T2、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到共振信号?如何影响的?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4、布洛赫方程
考虑磁场B=B0+B1和弛豫过程对磁化强度M的作用,可简单地得到描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运动方程:
(15)
该方程称为布洛赫方程。其中B=iB1cosωt-jB1sinωt+kB0。方程(15)的分量式为
(6)
任何两个能级间能量差为
(7)
根据量子力学选择定则,只有 的两个能级之间才能发生跃迁,其能量差为
(8)
若实验时外磁场为B0,用频率为0的电磁波照射原子核,如果电磁波的能量h0恰好等于氢原子核两能级能量差,即
(9)
则氢原子核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由 的能级跃迁到 的能级,这就是核磁共振吸收现象。式(9)为核磁共振条件。为使用上的方便,常把它写为:
◆提问:核磁共振中存在几种弛豫过程?
核磁矩系统吸收了旋转磁场的能量后,处于高能态的核数目增大,偏离了热平衡态。由于自旋与晶格的相互作用,晶格将吸收核的能量,使核跃迁到低能态而向热平衡过渡,表示这个过渡的特征时间称为纵向弛豫时间,以T1表示。
自旋和自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对每个核而言,都受邻近其它核磁矩所产生局部磁场的作用,而这个局部磁场对不同的核稍有不同,因而使每个核的进动角频率也不尽相同。由于各个核的进动角频率不同,经过一段时间T2后,各个核磁矩旋进的相位趋于随机分布,T2称为横向弛豫时间。
2、观察交变磁场、扫场大小、磁场均匀性、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3、用磁共振法测频率及测定 和 核的回磁比和核磁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核磁共振的原理;共振法测磁场、磁矩;三个磁场、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难点:如何能调节观察到磁共振信号;固体样品微弱核磁共振信号的寻找。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一、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8min)
检查学生预习报告;
二、学生熟悉实验仪器设备。(45min)
三、讲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2 min)
四、实验原理(20min)
◆提问:什么叫磁共振?
1.量子力学观点
将原子核的总磁矩 在其角动量P方向的投影µ称为核磁矩。它们之间关系可写成: (1)
对于质子,式中 称为旋磁比。其中 为质子电荷, 为质子质量, 为核的朗德因子。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
七、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00 min)
观察学生做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或不当的实验操作,运用启发式引
导学生解的问题:
(1)扫磁加的过小,造成共振信号过小;
(2)交变磁场加的过小、过大,造成共振信号幅度小;
(3)在共振信号还未等间距就开始测磁场;
(4)不注意频率计有效数位的正确记录,多数情况少记;
(3)它在外磁场B0方向上的投影 为常数;
如果在与B0垂直方向上加一个旋转磁场B1,且B1<<B0,设B1的角频率为 ,当 时,则旋转磁场B1与进动着的核磁矩µ在运动中总是同步。可设想建立一个旋转坐标系xˊ,yˊ,zˊ, zˊ与固定坐标系x,y,z的z轴重合,xˊ与yˊ以角速度ω1绕z轴旋转。则从旋转坐标系来看,B1对µ的作用恰似恒定磁场,它必然要产生一个附加转矩。因此µ也要绕B1作进动,使µ与B0间夹角θ发生变化。由核磁矩的势能公式
《近代物理实验》郑裕芳,李仲荣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物理实验教程》(近代物理实验部分)张孔时,丁慎训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近代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教学时数
6学时
使用教材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主编
林木欣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学习调节、观测核磁共振的方法;
(3)掌握用连续波吸收法测定原子核的回磁比和核磁矩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1、调节共振仪并观察 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2)
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 为核自旋量子数,对于氢核 。
把氢核放在外磁场 中,取坐标轴z方向为 的方向。核角动量在 方向的投影值由下式决定:
(3)
式中 为核的磁量子数,可取 。对于氢核 。核磁矩在
B方向的投影值
(4)
将之写为
(5)
式中 =5.050787×10-27焦耳/特斯拉,称为核磁子,用作核磁矩的单位。磁矩为 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具有势能
(5)计算中容易把频率当作角频率。
八、检查实验数据、实验仪器。教师签字认可。(10 min)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独立操作实验的教学方式
课后讨论作业
讨论:做讲义后“思考与讨论”中的1、2、3题。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近代物理实验》吴思诚,王祖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代物理实验》吴泳华,沙振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在各种条件下解上述方程,可以解释各种核磁共振现象,一般来说,对液体样品是相当正确的,而对固体样品不很理想。
建立旋转坐标系x′,y′,z′,B1与x′重合, 为M在xy平面内的分量,u和-v分别为 在x′和y′方向上的分量,推导可知Mz的变化是v的函数而非u的函数,而Mz的变化表示核磁化强度矢量的能量变化,所以v变化反映了系统能量的变化。如果磁场或频率的变化十分缓慢,可得稳态解
(17)
根据布洛赫方程的解,共振吸收信号在 处得到吸收信号的峰值,即:
令 ,当S«1时, 与B1成正比,适当加大B1则信号加强,当 时, 达到最大值。若S>1时,信号减弱,当S»1时,则 →0。信号消失,系统处于饱和状态。S称为饱和因子。不仅B1很强会出现饱和,T1和T2值大时,尽管B1很小也会由于S»1而出现饱和,从而观察不到共振信号。
◆提问:如何通过测量,研究三个磁场、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较准确测定共振频率、磁场、励磁电流?
六、注意事项(2min)
(1)扫磁、交变磁场加的要合适,否则造成共振信号幅度过小;
(2)在共振信号等间距,并且间距较大时才能测定磁场;
(3)测量 曲线时,频率的分布范围要宽;
(4)测定 样品时,由于信号较弱,需要仔细测量;
◆提问:观察到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的条件是什么?
◆提问: 从零增加到最大,共振信号幅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五、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13min)
◆提问:观察到一个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需要加几个磁场?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实验仪器中产生扫场、稳恒磁场、交变磁场的激磁线圈是哪些?
◆提问:如何才能调出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
2、经典理论观点
具有磁矩µ的原子核放在恒定磁场B0中,设核角动量为P,则由经典理论可知:
(11)
将(1)式代入(11)式得:
(12)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由推导可知核磁矩µ在恒定磁场B0中的运动特点为:
(1)围绕外磁场B0做进动,进动角频率 ,与µ和B0间夹角θ无关;
(2)它在xy平面上的投影 是一常数;
(13)
可知,θ的变化意味着磁势能E的变化。这个改变是以所加旋转磁场的能量变化为代价的。即当θ增加时,核必然要从外磁场B1中吸收能量,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共振条件是:
(14)
这一结论与量子力学得出的结论一致。
如果外磁场B1的旋转速度ω1≠ω0,则θ角变化不显著,平均起来变化为零,则观察不到核磁共振信号。
3、弛豫过程与弛豫时间
◆提问:核磁共振有几个物理过程?
在核磁共振时,有两个过程同时起作用,一是受激跃迁,核磁矩系统吸收电磁波能量,其效果是使上下能级的粒子数趋于相等;一是弛豫过程,核磁矩系统把能量传与晶格,其效果是使粒子数趋向于热平衡分布。这两个过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于是粒子差数稳定在某一新的数值上,我们可以连续地观察到稳态的吸收。
◆提问:弛豫时间T1、T2、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到共振信号?如何影响的?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4、布洛赫方程
考虑磁场B=B0+B1和弛豫过程对磁化强度M的作用,可简单地得到描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运动方程:
(15)
该方程称为布洛赫方程。其中B=iB1cosωt-jB1sinωt+kB0。方程(15)的分量式为
(6)
任何两个能级间能量差为
(7)
根据量子力学选择定则,只有 的两个能级之间才能发生跃迁,其能量差为
(8)
若实验时外磁场为B0,用频率为0的电磁波照射原子核,如果电磁波的能量h0恰好等于氢原子核两能级能量差,即
(9)
则氢原子核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由 的能级跃迁到 的能级,这就是核磁共振吸收现象。式(9)为核磁共振条件。为使用上的方便,常把它写为:
◆提问:核磁共振中存在几种弛豫过程?
核磁矩系统吸收了旋转磁场的能量后,处于高能态的核数目增大,偏离了热平衡态。由于自旋与晶格的相互作用,晶格将吸收核的能量,使核跃迁到低能态而向热平衡过渡,表示这个过渡的特征时间称为纵向弛豫时间,以T1表示。
自旋和自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对每个核而言,都受邻近其它核磁矩所产生局部磁场的作用,而这个局部磁场对不同的核稍有不同,因而使每个核的进动角频率也不尽相同。由于各个核的进动角频率不同,经过一段时间T2后,各个核磁矩旋进的相位趋于随机分布,T2称为横向弛豫时间。
2、观察交变磁场、扫场大小、磁场均匀性、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3、用磁共振法测频率及测定 和 核的回磁比和核磁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核磁共振的原理;共振法测磁场、磁矩;三个磁场、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难点:如何能调节观察到磁共振信号;固体样品微弱核磁共振信号的寻找。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一、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8min)
检查学生预习报告;
二、学生熟悉实验仪器设备。(45min)
三、讲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2 min)
四、实验原理(20min)
◆提问:什么叫磁共振?
1.量子力学观点
将原子核的总磁矩 在其角动量P方向的投影µ称为核磁矩。它们之间关系可写成: (1)
对于质子,式中 称为旋磁比。其中 为质子电荷, 为质子质量, 为核的朗德因子。按照量子力学,原子核角动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
七、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00 min)
观察学生做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或不当的实验操作,运用启发式引
导学生解的问题:
(1)扫磁加的过小,造成共振信号过小;
(2)交变磁场加的过小、过大,造成共振信号幅度小;
(3)在共振信号还未等间距就开始测磁场;
(4)不注意频率计有效数位的正确记录,多数情况少记;
(3)它在外磁场B0方向上的投影 为常数;
如果在与B0垂直方向上加一个旋转磁场B1,且B1<<B0,设B1的角频率为 ,当 时,则旋转磁场B1与进动着的核磁矩µ在运动中总是同步。可设想建立一个旋转坐标系xˊ,yˊ,zˊ, zˊ与固定坐标系x,y,z的z轴重合,xˊ与yˊ以角速度ω1绕z轴旋转。则从旋转坐标系来看,B1对µ的作用恰似恒定磁场,它必然要产生一个附加转矩。因此µ也要绕B1作进动,使µ与B0间夹角θ发生变化。由核磁矩的势能公式
《近代物理实验》郑裕芳,李仲荣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物理实验教程》(近代物理实验部分)张孔时,丁慎训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近代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
教学时数
6学时
使用教材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主编
林木欣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学习调节、观测核磁共振的方法;
(3)掌握用连续波吸收法测定原子核的回磁比和核磁矩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1、调节共振仪并观察 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2)
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 为核自旋量子数,对于氢核 。
把氢核放在外磁场 中,取坐标轴z方向为 的方向。核角动量在 方向的投影值由下式决定:
(3)
式中 为核的磁量子数,可取 。对于氢核 。核磁矩在
B方向的投影值
(4)
将之写为
(5)
式中 =5.050787×10-27焦耳/特斯拉,称为核磁子,用作核磁矩的单位。磁矩为 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具有势能
(5)计算中容易把频率当作角频率。
八、检查实验数据、实验仪器。教师签字认可。(10 min)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独立操作实验的教学方式
课后讨论作业
讨论:做讲义后“思考与讨论”中的1、2、3题。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近代物理实验》吴思诚,王祖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代物理实验》吴泳华,沙振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在各种条件下解上述方程,可以解释各种核磁共振现象,一般来说,对液体样品是相当正确的,而对固体样品不很理想。
建立旋转坐标系x′,y′,z′,B1与x′重合, 为M在xy平面内的分量,u和-v分别为 在x′和y′方向上的分量,推导可知Mz的变化是v的函数而非u的函数,而Mz的变化表示核磁化强度矢量的能量变化,所以v变化反映了系统能量的变化。如果磁场或频率的变化十分缓慢,可得稳态解
(17)
根据布洛赫方程的解,共振吸收信号在 处得到吸收信号的峰值,即:
令 ,当S«1时, 与B1成正比,适当加大B1则信号加强,当 时, 达到最大值。若S>1时,信号减弱,当S»1时,则 →0。信号消失,系统处于饱和状态。S称为饱和因子。不仅B1很强会出现饱和,T1和T2值大时,尽管B1很小也会由于S»1而出现饱和,从而观察不到共振信号。
◆提问:如何通过测量,研究三个磁场、弛豫时间对共振信号的影响?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较准确测定共振频率、磁场、励磁电流?
六、注意事项(2min)
(1)扫磁、交变磁场加的要合适,否则造成共振信号幅度过小;
(2)在共振信号等间距,并且间距较大时才能测定磁场;
(3)测量 曲线时,频率的分布范围要宽;
(4)测定 样品时,由于信号较弱,需要仔细测量;
◆提问:观察到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的条件是什么?
◆提问: 从零增加到最大,共振信号幅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
学
进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五、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13min)
◆提问:观察到一个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需要加几个磁场?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实验仪器中产生扫场、稳恒磁场、交变磁场的激磁线圈是哪些?
◆提问:如何才能调出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