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初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文中一至六段中母子二人富有反差的人物细节描写,揣摩
人物心理,感受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以及儿子由绝望到彷徨
再到悔悟的心路历程。

3.深读最后一段的画面反差,结合资料,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从而激励自己勇敢、坚强应对生活的挫折与挑战。

一、导入
我看到过对一个人这样的评价——“他把悲惨活成了诗歌,他被
上帝按着不能站起,却用微笑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他是谁?他
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著名作家——史铁生。

我们就来走
进他的《秋天的怀念》,共同经历一段救赎的历程。

二、初读——感知反差
1.朗读全文
要求:自行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

点拨:“憔悴”、“咱娘儿俩”、“好好儿”、“豌豆黄儿”的读音读法
2.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文章记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我”与母亲面对困难的不
同表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小结:文章虽然在怀念母亲,但是所记述的这段往事中却表现了这对母子的很多强烈的反差。

三、品读——反差的母子
1.读对话反差——初步认识母子
屏显:
母:(小心翼翼地)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儿:(狠命捶打两条腿,声嘶力竭地喊)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抓“我”的手,哭着)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央求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儿:(随意地)什么时候
母:(喜出望外,坐下)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儿:(面无表情地,冷淡地)好吧,就明天。

母:(高兴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儿:(大声地、烦躁地)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笑着,坐下,絮叨地)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1)学生演读。

注意表情动作、节奏、语气。

指导朗读,屏显:
(2)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预设:母亲:卑微、慈爱、宽容、坚强;儿子:瘫痪、暴躁、绝望、冷漠
小结:激情四射的青年,却被命运夺取了双腿,生命随之黯然,他固执、冷漠地屡次拒绝母亲看菊花的卑微请求,暴躁地宣泄自己的绝望,却无法打消母亲心中对自己执着热切的守护与关爱。

2.读动作反差——深入母子内心
屏显:
(1)请读一读这些句子,任选一组,结合加点的动词与人物对话,想象母亲和儿子的心理活动。

示例:
第一组:
儿——大雁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我只能禁锢在这可恶的轮椅上,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人生哪有美好可言?这歌儿、这声音是来嘲笑我吗?烦死了,别唱了!
母——儿啊,想摔就尽情地摔吧!只要你的心里能舒服些!我可怜的儿,老天为什么这么对我的孩子,他还这样年轻!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让我一个人承受吧......屋里没声儿了,儿子,可别干傻事儿......
第二组:
儿——我成了这般模样,还看什么花?我哪里有看花的资格?被
人推着去?这该死的腿毁了我的一生!与其这么屈辱地活,不如一死!
母——儿,我最怕你这样!妈不允许你这么说、不允许你这么糟践自己!坚强起来!活着,你要活着,我也要活着,我们还要好好儿活!
第三组:
儿——叶子落了,它在这树上辛苦熬过了春、夏,最后还不是变黄、陨落?到底为什么活着?
母——别看了!看这些,只会让你更难受!儿啊,去看看花儿吧,看看活着有多好!
(2)想想怎么读能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代表范读。

朗读指导:重读加点的字词。

小结:真是一对悲情母子!伟大的母亲——她包容隐忍了儿子的所有不良情绪,却竭尽全力阻止儿子对自己生命的轻贱;她敏感呵护儿子脆弱的生存信念,却独自坚强承受命运对自己的戏弄。

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儿子的暴怒无常。

是啊,“我太年轻了,被自己不幸的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
3、读情感反差——感受母子情深
模仿“朗读者”,深情朗读文章4——6段,讲述儿子见到弥留之际母亲的故事。

要求:低沉地朗读与讲述
示例: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白色的病床把她衬得越发苍白,嘴角残留的血迹红得刺我的眼。

我握起她的手,用力攥紧,用这种方式告诉她:我来了。

她的呼吸越发急促起来,嘴唇费力地动了动,喉咙里发出怪异的“啊”,用着她一如既往央求的眼神死死盯着我。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一个世纪,那眼神渐渐涣散了。

我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我。

从此,在我暴怒无常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当我喊着“活着有什么劲”时,再也没有人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告诉我“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当落叶飘零时,再也没有人挡住我看它们落下的视线;当来年菊花盛放时,再也没有人央求着推着我看看菊花......我苦难一生的母亲,到死都要忍受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对她的折磨!我多想放声大哭,让泪水肆意横流,可最终我闭紧了嘴,震颤着把泪留在眼眶里。

因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点拨朗读,屏显:
小结:母亲的唐突离世,让我们措手不及,也令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原来,她一直在经历比“我”还要大的不幸和苦难!她不留痕迹
地孤独扛起所有的不幸,却用柔弱的肩膀与博大的心胸承载“我”所有的痛苦。

作为儿子,“我”却要直等到母亲生命耗尽才意识到这些。

这是怎样的愧悔与悲恸啊!正如作者在他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中所写:“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四、悟读——反差的画面
读最后一段,思考:
1、如果把这一段的画面定格,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为什么它与前文的画面形成了那样大的反差?
明确:这是一幅美好而又温馨的画面——有相亲相爱的兄妹,有明丽蓬勃的菊花。

母亲应对不幸命运的坚忍、伟大的母爱,让“我”走出了曾经的阴霾。

2、结合资料,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

投影: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经历过插队等一系列动荡,在风华正茂的21岁却忽然因病致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

1998年疾病再次袭来,他几乎失去肾脏。

从此,史铁生不得不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其间,史铁生甚至每天只能写几行字。

“作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时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就当我是和医生们一起上班啦。

”史铁生却笑着说。

而这样的透析折磨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的那
一刻。

主要作品:
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姻缘》等
文论:《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上)、(下)》、《写作四谈》等
摘自《史铁生: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明确:“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活下去;“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缺憾的生命也可以活出精彩;“好好儿活”是史铁生应对生活不幸的豁达,笑着用文字去书写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根据提示,齐读本段。

屏显:
小结:史铁生曾经这么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自己的这个被“拉紧”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总还是有爱陪伴着你,那你就要笑着活下去。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和母亲充满反差的画面,时不时地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
呈现。

这些“反差”的画面交织了冲突、误解......最终总能织成五光十色的爱的画卷。

请模仿文中“反差”的写法,写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爱的故事。

板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那时候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冲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
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于母亲的忏悔、懊恼、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于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3、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板书“苦”)其实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秋天故事。

板书“秋天的怀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录音一起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三、概括文章内容
四、听了这饱含深情的朗读,你的内心是否也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带着深情自由地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文段展示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触。

A.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提示: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特别是“悄悄”和“偷偷”写出了母爱的小心翼翼,母爱是理解。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活····(重点品味“扑”,“抓”,“忍”)
提示:动作、语言的描写,“扑”写出了母爱的坚定,“抓”写出了母爱的执着,“忍”写出了母爱的深沉。

C.她憔悴的脸上露出央求般的眼神
D.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提示: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母爱很细心。

主题丛书《母亲桥》
7、自主练习,母爱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例句:
A.母爱是周五晚上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目光
B.母爱是周日的凌晨四点半妈妈为我捧出香喷喷的热汤面············
学生自主讨论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吸取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提示:教会学生如何去仿写,例句是从具体事例来体现母爱,后面展示例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出了母爱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

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我: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现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

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享年59岁。

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

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

(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

(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四、朗读课文,总结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