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改革
内容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封建经济瓦解,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表2: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失败
的
原因
(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
(根本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与条件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广泛建立
资金条件
殖民掠夺、贩卖黑奴、海外贸易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
技术条件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劳动力条件
圈地运动
市场条件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直接原因)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直接原因)
特点
① 科学和技术尚未结合,发明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② 首发于英国,很长时间后扩展到其它国家
① 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最大特点)
② 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③ 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成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最重大的成就是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动力机器
蒸汽机(最重大的发明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福利制度成为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出现福利国家,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也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表3: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原因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为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或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二战后股票分散化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
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表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时 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
工场手工业时期(16C-18C中)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显端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C中-19C中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工业优势
以炮舰和廉价商品
初步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C中后期以来)
私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作用及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电力、内燃机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即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人类进入了大企业时代。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3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方式新变化
措施
具体表现
作用
本质特征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主要内容
改革: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开展“蓝鹰运动”。调节农业生产。
救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粮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最终形成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主Hale Waihona Puke 途径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②殖民扩张;③交通工具的便利;④商品、资本和人口的流动。
历史影响
⑴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瓦解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社会发展
都对社会生产生活、人类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表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兴起。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②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改良和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
生产力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殖民扩张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经济
①近代化起步; ②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市场。
思想
“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过渡。
认识
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改革
内容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封建经济瓦解,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表2: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失败
的
原因
(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
(根本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与条件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广泛建立
资金条件
殖民掠夺、贩卖黑奴、海外贸易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
技术条件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劳动力条件
圈地运动
市场条件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直接原因)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直接原因)
特点
① 科学和技术尚未结合,发明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② 首发于英国,很长时间后扩展到其它国家
① 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最大特点)
② 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③ 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成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最重大的成就是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动力机器
蒸汽机(最重大的发明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福利制度成为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出现福利国家,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也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表3: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原因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为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或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二战后股票分散化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
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表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时 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
工场手工业时期(16C-18C中)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显端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C中-19C中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工业优势
以炮舰和廉价商品
初步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C中后期以来)
私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作用及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电力、内燃机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即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人类进入了大企业时代。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3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方式新变化
措施
具体表现
作用
本质特征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主要内容
改革: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开展“蓝鹰运动”。调节农业生产。
救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粮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最终形成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主Hale Waihona Puke 途径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②殖民扩张;③交通工具的便利;④商品、资本和人口的流动。
历史影响
⑴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瓦解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社会发展
都对社会生产生活、人类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表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兴起。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②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改良和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
生产力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殖民扩张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经济
①近代化起步; ②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市场。
思想
“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过渡。
认识
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