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9d06be518964bcf847ca4.png)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篇一:初二诗四首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张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
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ba0c8ee83c4bb4cf7ecd1ee.png)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抓住关健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读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间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3.教师播放示范旅进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4f0af6844769eae109ed92.png)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bab7c55727a5e9846a61f4.png)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X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某某祁县),迁至蒲州(今某某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9212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8.png)
06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述的场景
音乐导入: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复习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 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
03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
诗人介绍: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写作背景:诗人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 归隐,脱离了官场,返璞归真,过上了田园生活 诗歌主题:《归园田居》写出了作者与官场生活的彻底决裂,返璞归 真的人生理想
艺术手法:本诗用语朴实,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重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14434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3.png)
30诗四首课题30 诗四首第教时1、认识四首诗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课目的2、认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
3、认识掌握借景抒怀,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重、难点1、领会诗词的境界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领会光景描绘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情思。
教课过程改正建议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批颂扬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 岁那年辞官而归,此后住在乡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 岁逝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加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依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崇高的节操,能够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断,时间当是阴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 ) 锄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 到“带月荷锄归” ,能够看出他干了一成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址,“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由i草长得旺盛,把地里的营养都汲取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行。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本来的意思就是“起” ,“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消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 “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逝,只作污秽解) 。
第四句说归家已经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 ( 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况。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程,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686210551810a6f4248665.png)
30 诗四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f78b0158fb770bf78a55db.png)
新疆石河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第二课时)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0de95215727a5e9856a61b4.png)
《诗四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游山西村》陆游)【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854d430b1c59eef8c7b4cc.png)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53eee5284ac850ad0242dc.png)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62f0a9be23482fb5da4ca8.png)
30诗四首知识与技术1.认识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认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朗读,掌握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表现手法。
2.增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领会诗歌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觉其声韵美,在频频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光景描述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情思。
要点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蕴朗读法、体会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查找相关资料,给诗歌插配相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同学们,今日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有名的诗人,此中的一位你们在前方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相同也是田园山川诗的能手——王维。
陶渊明 ( 约 365— 427 年 ) ,字元亮,暮年别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早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今后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开创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拥有独到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境地。
作品平凡自然,出于真实感觉,影响唐朝诗歌的创作。
王维 (701 — 761 年) ,字摩诘,蒲州 ( 今山西永济县 ) 人。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 ( 即第一名举子 ) ,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川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确在描述自然光景方面有其独到的成就。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也许是边境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安静,都能正确、精练地塑造出完满非常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但是境界高远,诗情与画意完整交融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四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蕴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一)《归园田居》(其三)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
(二)《使至塞上》1.教师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3.竞背该诗。
4.抽查背诵。
1.朗读《归园田居》(其三),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
4.齐读齐背,体味诗意!5.赏读《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
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
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
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最前线的燕然山。
6.这首五律诗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的爱,是每个离开家乡、暂居他乡的人不变的情感,爱乡、思家,是许许多多作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现在,就随我一起欣赏它吧。
1.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威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两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的诗人。
他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
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京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京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成就要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渡荆门送别》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舟中吟送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时,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一起伤感国事,借酒浇愁,写下数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2.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课下赏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
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
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离乡背井的感慨。
但诗人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三年”作对,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感受出发,从具体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
1.《渡荆门送别》解读。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落笔新奇有致。
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读书、学剑、游览山川名胜,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过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来楚国游览。
首联虽是平叙事实,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隐隐的激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形象描绘了渡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
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具体写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这一联与颔联,把生在蜀中的人初次出蜀,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真切地写了出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写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字意为“仍然、照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5)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
诗歌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不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2.《登岳阳楼》(其一)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楼上的帷幔、旌旗一类。
这两句,上句写岳阳楼的地处形势,下句是说楼上冷清闲寂。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地处吴、蜀之间。
三国时东吴、蜀汉帝在湖北荆州一带进行争夺荆州战,岳阳为东吴屯兵之地。
写出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伤情。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危:凭高,这里指登楼。
这两句是说,靖康元年(1126年)以来,自己从河南陈留避乱南奔,辗转至此,已行程万里,这三年中,备尝艰辛,于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
化用了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楼”的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