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重点难点阐释及问题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
〔重点难点阐释〕
1.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
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
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
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处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接着写山。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并且争着往高处伸展。
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与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作者还加入了听觉的效果,把山之情韵交代得神趣盎然。
2.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写的却是富春江的秋景,写信的用意何在?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做点缀,其作用大概是用景物打动对方,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写景最终是服务于书信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的全文,难以臆断。
但从“先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
遂私撰其《春秋》,奏之。
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已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
敕付省焚之,坐免职”等文字可以看出,吴均虽有俊才,但帝王昏恶,志不能发,不免心中郁结横生。
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竟让作者流连忘返,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此封书信由景生情、因景而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更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典型问题例析〕
〔例一〕下面的加点词均为词类活用,请解释: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互相轩邈。
..。
B.负势竞上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A.东西,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往东、往西;B.竞,动词作状语,译为争着上,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上;C.上,名词作状语,译为在上面D.湍,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江流。
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奔马。
〔例二〕《与朱元思书》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奇山异水”为全文纲领。
在写“异水”时,抓住“____”“____”(限填一个字)的特点,随意点染,使读者如同亲见。
在写“奇山”时,抓住了“____”
“____”“_____”(限填两个字)的特点,使读者感到山涧处处勃发着生机。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急,在《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揭示这封书信的写作意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解析:此题的考察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对课文结构和重点语句的准确掌握。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可知水清,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见水急。
写山,用“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窥欲忘反”写出了树多、山高、景美的特点。
相关链接到《三峡》,这就要求我们要举一反三,要具备归纳整理的能力。
本题的答案依次为:清;急;树多;山高;景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能力分层训练〕
〔基础性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水皆缥.碧()_______
泠泠
..作响()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_
2.根据文意默写:
(1)写富春江水澄澈透明的语句:
(2)赋予重山叠岭之动态美的句子:
(3)从听觉角度摩画出山之勃勃生机的句子:
(4)借景明志,表明作者淡泊明志的句子:
3.写出与“猿则百叫无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个是()A.络绎不绝B.绝处逢生
C.绝无仅有
D.悲痛欲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
B.风烟俱净.
C.猛浪若奔.
D.负势竞上.用
5.用“/”给文章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致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综合性练习〕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体特点相同的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课文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江水,除此之外,你还能想象到什么比喻?
答:
5.诗文中描写江水的句子有很多,请写出完整的两句。
6.课文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
7.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
答:
〔拓展性练习〕
(一)课外古文阅读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西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出岫含云,深豁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原体、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企图语哉!
1.给下列字注音:
仆.()岫.()唳.()葺.()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既素.重幽居()
山谷所资.()
于斯.已办()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是________________写给_________________的信。
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以及这种景色给自己的愉快感觉。
点名文章主旨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句子
(1)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仁智所乐,企图语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谢病”的意思是“很高兴得了病”。
()
②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③文中注意动词的运用,如“争”“含”“虚”“鸣”等,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境界,描绘得生意盎然。
()
④文中的“仆”是指自己在给当官的做仆人。
()
6.你觉得本文内容暗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学会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没有亲情和爱情,世界就会一片孤独和黑暗。
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心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
(甲)____,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____。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和忘记,有意无意的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
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而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
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懂得感恩的人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
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能轻视、不能忘记的。
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被那种神情感动。
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缺乏感恩之情。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____,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的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
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
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在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1.请为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选项A.惟我独尊B.滴水之恩C.忘恩负义
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__
2.在第二段的末尾,作者写道“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面对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可知,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懂得感恩是因为什么?
答:
4.阅读第四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下来,请你再为这一观点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中心句:
事实论据:
5.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人不懂的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作文竞赛中,4200名学生有近3000名学生讲了自己是被妈妈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
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的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
”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与未来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摘自《中国青年报》)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