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全一册课件ppt(打包20套) 苏教版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平 经 历
主要 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三别”等。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评价
诗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 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 生平 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 经历 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 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 主要 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 作品 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晚唐诗人。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 评价 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字音识记 1.渚 清( zh ǔ ) . 4.潦 倒( l i áo ) .
ào ) 2.猿啸 (xi .
3.霜鬓 ( b ìn ) . 6.惘 然(w ǎng ) .
5.锦瑟 ( sè ) .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2.渚清沙白鸟飞回 . 3.百年 多病独登台 .. 哀: 指声音凄凉 回: 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百年: 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悲悯 1.从教材中积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他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 生理想。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 的茅屋,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
明确: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 上。“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苦恨, 犹言深恨、恨极。因为时局、身世都很艰难,所以深恨。由于 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全部变白了。
《锦瑟》 (一)赏语言 7.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明确:“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写此诗时,诗人行将 五十。“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 凉悲怨之感。
(二)赏技巧 8.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如何理解?
明确:①“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 故事。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 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包含了诗人美 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 梦。②“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杜宇 之悲托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 于锦瑟之声。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 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 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 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 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 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 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3.从名言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朱光潜 (2)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3)同情是你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尼采 ——马尔登
(4)通过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丰富。 ——茨威格 (5)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4.艰难苦 Leabharlann 繁 霜鬓 . .苦: 极,非常 繁: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5.无边落木萧萧下 . 6.锦瑟无端 五十弦 .. 7.望帝春心 托杜鹃 ..
下: 名词作动词,落下 无端: 不知原因 春心: 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5.《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 的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情,是 登高时所感。后两联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 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赏情感 6.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感怀的感情集中在哪一句上?试简要 分析。
8.此情可待 成追忆 .. 9.只是当时已惘然 ..
可待: 岂待,表示反问 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 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 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 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 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的诗眼是“悲”字。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 悲,由看到一幅悲凉的秋景而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 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景,后 两联写了诗人层层的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 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 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4.从佳作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她平和慈悲,宽广包 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 运。她超越了贫与富、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她关注那些苦难中的 同类,关怀与同情弱者,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恨,忘记自己的伤 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2)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 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一个社会,一个 民族,一旦丢掉它的悲悯之心,那她终将会丢掉社会良知和道德文 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 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 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 拥有温情。
第11 课
登高 锦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 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安史之乱起,他 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 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永泰元 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 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 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 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 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肩 膀,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2.从现实中积累 德兰修女,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 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 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那个夜 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儿光亮,少了一点儿仁 爱,少了一点儿同情。她说:“我们的工作不单只是帮助贫困的人 或没有被关心的人,我们也要把‘光’和喜悦传送给那些正在受苦难 的人。我们要同贫困的人共同生活,要成为传送喜乐的人,让喜乐 就像阳光一样到处闪耀。请你做一个传送喜悦和爱心的人吧!只有 爱心才能消除世界的上贫困和病痛。”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 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 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 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 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度众生, 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 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 身。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悲悯情怀!
[领悟] 文段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 中的悲悯情怀”为中心,接着用德兰修女播撒爱心的故事加以证 明,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
①一代诗圣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垂暮的老人, 愁眉苦脸,面色凝重,满目怜悯。其实,杜甫也曾是一个活泼健壮 的少年,也曾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只是从35岁开始,他的人生 才一直与沉重、失意、寓乱相伴。
(三)赏技巧 4.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 “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 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 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三)赏形象 9.“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 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 的妙境。
(四)赏情感 10.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 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 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 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 惘、苦痛。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 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 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 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 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②他先是困居长安10年,接着长安陷落,逃至凤翔为官4年。 48岁那年,身心疲惫的杜甫,拖着一家老小,经秦州,历同谷, 来到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③在漂泊西南的日子里,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 沙鸥”。如果说他是一只沙鸥,那么,这只沙鸥却不是一只普通 的沙鸥。 ④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在《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 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虽然只有群鸥相伴,但毕竟是山清水 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虽然粗茶淡饭,但 毕竟友情深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虽然漂 泊异乡,但也有邻翁对饮。可见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他度过了 自己晚年也是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生活。
明确: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 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营造了一 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 斤之力,让秋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二)赏语言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明确: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 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 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⑤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安宁的生活是短暂的。蜀军作乱,好 友严武去世,使他又开始漂泊的生活。“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 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老年多病的杜甫还能承受多少 命运的折腾?水天辽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他的孤 独里还有政治上的失落:“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他还在为 自己志不得展、报国无门而无奈地叹息。他的孤独还缘于亲人的杳 无音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当他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 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多病、孤独无助,怎么不让他倍感凄凉呢?他把这种孤 独说与暗夜的孤舟,他把这种孤独付与滚滚的长江,他把这种孤独 留在了夔门的漫天风雪里,他把这种孤独写上了高高的岳阳楼。然 而这种孤独并不是只属于他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