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监管机制的改革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监管机制的改革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填补了我国某些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空白。
然而,其会计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发展则对滞后,并成为本次非营利组织诚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标签: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监管制度诚信危机
非营利组织掀起的全球性经济构架改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据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研究所得,非营利组织在全球的平均规模是:4.6%的各国GDP,5%就业人口占非农就业人口,10%服务就业人口,27%公共部门就业人口。
由此可见,非营利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自改革开放之后,非盈利组合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并逐渐成为经济构架中弥补“政府失灵”以及“市场失灵”的一股强劲力量。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引发的诚信危机
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危机,可从近来社会的各个案例中找到端倪:非营利组织领导层贪污腐败,组织内部人员变相分红,巧借组织名目敛财,滥用公共资源。
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不具备生产性,主要靠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其委托责任为,按照出资人的意愿或指定用途来使用资金。
一旦出资人,捐赠人对非营利组织的可信度产生质疑,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存在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诚信危机的根本原因,1.现阶段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问题,此为内因;2.非营利组织监管制度尚待完善,此为外因。
二、诚信危机内因——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问题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归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分为公立非盈利组织和私立非营利组织。
其中,前者纳入政府会计,遵循政府会计制度;后者,纳入企业会计,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然而,由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不规范
2.缺失配套会计监管法律法规
3.人员干部多为政府指派
4.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三、诚信危机外因——我国政府监管制度的缺陷
伴随着我国政府角色的转变,从“无限政府”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有限政府”的市场经济时代,非营利组织恰好弥补了某些方面“政府失灵”的情况。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待成熟,非营利组织同时又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监管观念、权责、制度没能同步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制度,存在如下问题:
1.监管观念陈旧。
在经历了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实施严格的管理,导致目前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管有三种看法:第一,为工具论。
非营利组织为政府执行某种决策的工具,而非与政府平等的合作伙伴;第二,为干预论。
政府过多的干预了非营利组织内部事务,对其自主性构成了威胁;第三,为实用论。
鉴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实用主义价值,政府厚此薄彼。
2.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清。
依据我国《民法条例》(1986)、《社团条例》(1998)、《基金条例》(2004)的规定,每一个社会团体都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即“双重负责”。
3.监管法规抑制发展。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门槛过高。
由于对财产和组成人数的登记要求过高。
其二,地域限制。
根据规定:“在同一区域内已有也无法内相同或相似的民间组织,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民间组织的成立申请不予批准”。
四、解决诚信危机内因——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在分析了推动此次非营利组织诚信危机的内外因后,针对其内因——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问题,可实行下解决措施:
1.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非营利组织财务授权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
2.健全会计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在法治国家的特征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和实施进行的监督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
3.严格内部人员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财务管理质量,非营利组织内部对人员的管理,应注重两个方面:一,会计人员严格管理制度。
二,高管人员的行为约束。
4.充分披露会计信息。
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披露不应仅仅停留在报表层面,还应该对非营利组织的背景信息、当期进行项目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五、解决诚信危机外因——完善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监管制度
在解决了导致诚信危机内因的非营利组织现阶段会计制度问题后,其外因也可以通过以下的几项措施,加以改进:
1.与非营利组织形成伙伴关系。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理念上,非营利组织应当既保持与政府和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2.摒弃双重负责制管理。
应摒弃双重负责制,实行单线管理,逐级上报,每个单位按行业性质纳入相应的管理部门。
3.成立非营利组织监管委员。
类似现有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管理委员会等外部监管部门的成立,可以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有力监管。
参考文献:
[1] 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2009.6
[2]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模式:集权与分权选择初探,经济问题,2007.11
[3]陈岳堂: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督机制的构建,求索,2007.3
[4]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经济理论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