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15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诗情感的把握:古诗中的情感丰富多样,学生需要学会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从军行》为例,“穿金甲”就是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二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包括王昌龄的《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1.《从军行》和王昌龄: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2.战争主题的诗:通过《从军行》,了解战争主题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分析战争主题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古代战争和秋夜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意境较为困难。例如,《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士,学生需要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材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
(1)图片:展示古诗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音频: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视频:播放与古诗相关的战争和秋夜的视频片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预习资料,包括诗文、插图和相关背景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前阅读。
4.请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陆游的情感经历了从感慨到向往的变化。诗人在前半部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在后半部分则通过“流萤”等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请简述《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主题和情感上的异同。
-诗人:陆游
-主题:秋夜
-关键意象:银烛、轻罗小扇、流萤
-情感:感慨、向往
③诗歌赏析方法
-理解意境:通过关键词汇、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受韵律:分析诗的韵律特点,如节奏、韵脚等
④自主学习与创造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思考、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研究法:教师展示古代战争和秋夜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和战士,通过表演的方式,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实验: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3)游戏:教师设计有关古诗的趣味游戏,如古诗接龙、猜古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互动功能,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中利用电脑或移动设备阅读预习材料,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在阅读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战争和秋夜主题的诗作,拓展文学视野。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提供正面反馈和建设性意见。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展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性应用。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成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作业,发展独立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学习弱点,促进持续进步。
答案:《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主题上都是表达了对特定场景的情感,但《从军行》主要描绘了战争场景,表达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坚定,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主要描绘了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向往。在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特定场景的情感,但《从军行》的情感更为激昂和坚定,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感则更为感慨和向往。
8.情感表达: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生活的感慨,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9.古诗的欣赏和解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解读能力,能够独立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游戏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的分析和鉴赏方法。同时,我利用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与战争和秋夜相关的简短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文主题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黄沙百战”、“银烛秋光”等,并通过例句辅助解释。
-组织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情感的表达,并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文情境。
202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15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15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二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包括王昌龄的《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和秋夜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答案: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陆游通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3.请举例说明《从军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从军行》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金甲”是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们穿着金色的铠甲,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形象。
6.秋夜主题的诗:通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了解秋夜主题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分析秋夜主题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关键意象,如“银烛秋光”、“轻罗小扇”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秋夜的主题。同时,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最后,在利用教学媒体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多媒体资源的依赖性过强,可能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多媒体资源的过度依赖。
板书设计
①《从军行》
-诗人:王昌龄
-主题:战争
-关键意象:黄沙、金甲、楼兰
-情感:英勇、坚定
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造性表达:通过绘画、写作等创造性活动,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从军行》中描述的战争场景。
答案:在《从军行》中,诗人王昌龄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描述了战士们在黄沙中英勇作战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坚定决心。
2.请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解答疑问:教师巡回课堂,回答学生的即时疑问,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积极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理解诗文情感。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与组内同学展开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诗文分析的方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通过平台提交预习笔记和思考的问题,准备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诗文,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从军行》中的关键意象,如“黄沙百战”、“金甲”、“楼兰”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战争的主题。同时,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4.韵律特点:分析《从军行》的韵律特点,如诗句的节奏、韵脚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美。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主题:了解诗人创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通过诗句理解秋夜的主题和情感。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确保学生对诗文的情感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如让学生创作一首以战争或秋夜为主题的诗,或描绘诗中的画面。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时,我可能过于强调了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创造性活动,来表达他们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其次,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期待过高,或者活动设计不够有趣。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韵律特点的把握:古诗的韵律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从军行》的韵脚为“aabb”,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才能掌握古诗的韵律。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阐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古诗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等知识。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