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重点)。
(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难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同生命科学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的突破措施:
对于伞藻的嫁接实验,借助多媒体动画,说明实验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展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伞帽的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得出控制伞帽的是假根部分。
再通过展示核移植实验,进一步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的结论,重点于是迎刃而解。
难点的突破可以用分组讨论配合动画展示的方法进行解决。
推理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希沃课件。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课本内容;查阅遗传的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创设情景
引出概念
3分钟
展示几组亲人照片
大家连的那么正确,教师故意猜测学生认识这些学生们连连
看,找亲人。
个别同学到
直接在大屏
幕上连。
从熟悉
的小游
戏入手
更容易
人。
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还能连出来呢?
教师再次强调,奥,原来依据他们长得很像。
教师简单介绍这四组人物之间的关系,三对父子,一对兄弟。
进而提出遗传的概念。
强调是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之间相似。
教师同时板书。
呈现图片,强调遗传不仅存在于人类之间,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学生表示不
认识。
学生异口同
声说:因为
他们长得很
像。
引发学
生的兴
趣。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5分钟过渡: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遗传是有一定的物
质基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遗传的物质
基础》。
板书课题。
首先来看一下学习目标。
过渡:大家看到了很多新名词。
可是哪位同学还
记得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遗传物质实在什么时候?
记不清楚了也没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伞藻实验再
次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看看遗传物质到底位于细
胞的哪个位置。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伞藻。
个别同学来
阅读学习目
标。
听讲,思考。
有几个同学
还是能想起
来在学习七
年级细胞结
构时,涉及
过遗传物
质。
遗传物质在
细胞核中。
个别同学阅
读介绍伞
通过对
七年级
细胞结
构的回
顾,为上
好本节
课做好
铺垫。
接下来我们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操作的。
展示动画,一定要分步,让学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接下来伞藻的上面会长出什么样的伞帽呢?留出1分钟让学生大胆的猜测。
展示实验结果,留半分钟。
让学生思考。
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
含有细胞核的假根部分
2、是细胞核部分还是除细胞核以外的假根部分呢?
我们怎么办呢?
动画展示核移植实验。
藻。
学生认真观
察,找出两
种伞藻的区
别。
仔细观察,
同时思考,
大胆的猜想
接下来长出
的伞帽是什
么形状的。
个别同学表
达一下自己
猜测的结
果。
学生回答假
根部分
通过实验探
究。
学生基本都
能回答出长
出黄色扫把
状伞帽。
学生思考
这部分
问题设
置非常
简单,基
础差的
同学也
有机会
表现自
己。
鼓励学
生进行
猜想,猜
想是进
行科学
实验的
前提,这
也是德
育的一
部分。
教师适
时进行
引导。
学生意
识到,任
何结论
都需要
进行科
仍然在长出伞帽前让学生猜测。
提问:通过对伞藻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什么启示?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那么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呢?
请大家参照屏幕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本94-95的内容。
2分钟。
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染色体?
展示不同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让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
强调是体细胞。
染色体的数目应该是个什么数?
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有什么特点?能达成共
识:细胞核
是遗传的控
制中心。
自主学习,
标注重点内
容。
学生回答:
细胞核中易
被碱性染料
染成深色的
物质。
学生观察得
出结论:体
细胞中染色
体成对存
在。
通过观察得
出结论:不
同种生物体
细胞内的染
色体,形态
和数目不
同。
学生更关心
人类的染色
学实验
才能得
出结论。
此处渗
透情感
态度和
价值观
教育。
提
出严谨
为学的
好作风,
引发学
生共鸣。
培养自
学观察、
归纳总
结能力。
提前渗
透第三
节内容,
过渡:那同种生物呢?大家最关心的是谁的?
呈现女性和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稍微解释一下第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
引导提示。
做个练习,加深印象。
过渡: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染色体是有什么组成的呢?
过渡:那么,DNA和蛋白质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呢?
你怎么知道的呢?
鼓励:大家在生活中也是善于学习的人。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个微视频。
播放微视频。
体。
分析图片得
出结论。
同
种生物的体
细胞含有数
目相同且形
态相似的染
色体。
学生回答。
学生基本都
知道是DNA。
亲子鉴定。
学生看视频
并得出结
论:
DNA是主要
的遗传物
质。
人类染
色体的
组成。
学以致
用。
联系实
际,贴近
生活。
视频的
播放更
好的解
决了学
生的疑
惑。
过渡:那么,DNA分子长什么样呢?1953年沃森
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家提出了DNA分子模型。
大家
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呈现DNA分子模型教具模型。
像个什么呢?
教师扭动模型。
呈螺旋状。
几条长链?
总结: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
螺旋结构。
科学家们把DNA分子进一步放大,发现上面有很
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
比如:
这些片段叫做什么呢?
停顿一下。
基因。
观看模型。
像个梯子。
两条长链,
双螺旋。
学生产生疑
问
解决疑惑。
让学生
直观的
看到
DNA分
子的形
状,加深
印象。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3分钟
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思考(2分钟)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数量关系和
位置关系)
播放动画,启迪一下。
小组之间合
作交流。
培养学
生合作
交流的
提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大家都总结的非常好。
过渡:我们再回到上课开始的连连看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生物的子代和亲代为什么长得那么像呢?
师生共同总结:一般情况下,由于同种生物所含有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细胞内所包含的基因也是相对稳定的,从而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得出结论:
每条染色体
通常包含一
个DNA分子,
每个DNA分
子包含许多
基因。
染色体是位
于细胞核
中,DNA是染
色体的组成
部分,
基因是位于
DNA上。
习惯。
首尾呼
应,学以
致用。
知识小结当堂达标9分钟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先
学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遗传。
然后又学习了细
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哪位同学可以帮老师
把板书补充完整?
教师在学生中间浏览纠错。
当堂达标:
1、民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这说明了生物的()
A. 进化现象
B. 适应现象
C. 遗传现象
D. 变异现象
2、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有DNA组成
个别同学上
黑板把教师
板书补充完
整。
其余学生独
立完成课后
习题1。
通过练
习巩固
知识。
B.染色体主要有蛋白质和DNA组成
C.染色体有DNA片段组成
D.染色体有一条链状DNA组成。
链接中考:
1.(12,咸宁)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核的卵细胞中,结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到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出生的小羊长得最像()
A.难以预测 B.甲 C.乙 D.丙
知识拓展:克隆羊多莉。
3.(14,东营)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后,小路同学找来一根白色长绳,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等颜色涂出了长短不一的区段,之后,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
在小路的动手活动中,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
A.DNA、染色体、基因
B.DNA、基因、染色体
C.基因、DNA、染色体
D.染色体、DNA、基因
解疑释惑:
作业做练习
讨论完成第3题。
做助学。
板书设计: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
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讲述遗传的物质基础,而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因此伞藻的
嫁接实验是基础也是关键,所以我把它定为重点。
然后围绕重点结合课
本实验设置了伞藻的嫁接实验及细胞核移植实验。
意在通过本题的讨论
与思考,锻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思考、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
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让他们真正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为后面
攻克难点打好基础。
2、染色体、DNA、基因这是三个全新的概念。
要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
从概念上加以理解,还需要空间想象力。
而八年级的学生没学立体几何,所以这种能力比较缺乏。
因此我把它确立为难点。
课上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理解体会。
在此基础上为检测学生的感悟水
平,我设计题目: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培养了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3、针对生物学业考试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践,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科前
沿内容,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阔学生视野,设计了克隆羊的问题,实现了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