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州市大井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州市大井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现代文阅读(一)
苦香的苣荬菜
王立纯
吃早饭的时候,婆婆念叨,春天来了,苣荬菜该下来了。
我听懂了婆婆的意思,她想吃苣荬菜了,也希望能到春天的大地里坐一坐,她毕竟是乡下的孩子。
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成林用轿货车拉着婆婆,到城外大地里转上一圈。
可今年不行了,工厂倒闭,成林下岗,轿货车被人开走顶账了,满足婆婆这个要求,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婆婆已经七十八了,又是青光眼,家里遇到这等糟心事,只能瞒着她。
我一边给婆婆梳头,一边哄她说,成林拉着领导跑业务去了,我带你去挖苣荬菜,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
婆婆点着头说,坐三轮好,当年我嫁给你公公,就是坐三轮来的。
太阳升高了,是个晴好天气。
我叫来三轮车,把婆婆扶上去,又带了铲刀和筐,锁好家门就出发了。
婆婆很高兴,她看不见,但感觉是完好的,一出城,手就在空中一抓一抓的,说这就是春风啊,一缕一缕的,就像是软缎子。
她还说春天总是在城外,城里都是煤油和汽油味儿,春光还不等落脚,就被熏跑了。
我呵呵地笑着,一面向她描绘路两旁的景致:嫩绿的小草,柔长的柳丝,飞来飞去的小鸟……婆婆笑了起来,模样就像是小孩子。
好半天,她没听到骑车人的声息,就问,蹬车的师傅咋不说话?我告诉她,那是个聋哑人,她哦了一声并嘱咐我,多给两块钱,残疾人都不容易。
春风里还带着料峭寒意,从脖子直凉到心里。
婆婆的白发在风中飞扬,像一面洁净的旗帜。
我怕她冷,给她披上了一件衣服。
婆婆一偏脸,在衣服上嗅嗅,忽然发现了秘密,大声喊停车。
这是谁的衣服?她问。
是三轮师傅的。
我解释说。
婆婆半响没说话,两行泪水从昏昧的眼睛里流出来。
儿子,你下岗了?
成林从车上跨下来,他抱着母亲,泪流满面。
我站在一旁,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婆婆抚摸着儿子的脸颊,为他擦着滚滚涌出的泪水。
孩子,瞒我是瞒不住的,自己的儿子,只要叹一口气,咳嗽一声,当妈的就能听出来。
这些日子,我就闻出你身上的味不对,过去是汽油味,现在是汗气
味儿,只是我没有想到,你骑上三轮儿!
成林说,骑三轮儿比开车好。
汽车是公家的,三轮是自己的,以后妈愿意出来玩,我就用自己的车拉着你,自由自在,谁也管不着!
婆婆笑了。
然后,她很平静地说下岗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别人能活,咱们也能活。
你爸爸老早就死了,我不是领着你们几个活过来了么?
成林说,妈说的对,我和凤兰要好好挣几年钱,到时候买一辆自己的汽车!
我和成林把婆婆安置在向阳的地头上,分头挖起苣荬菜来,大地里的苣荬菜很多,似乎别的生命还没萌动,它们就抢先发芽了。
这是一种北方常见的野菜,叶片刚刚形成锥形,像一把还没完全打开的雨伞。
这正是它的黄金价段,在城里,一斤能卖上十几块钱呢。
我把一棵嫩嫩的苣荬菜放到婆婆手上。
她的手颤抖着。
摩挲那熟悉的轮廓和细部后,婆婆把苣荬菜放到嘴里,慢慢嚼起来。
好吃么?我问。
婆婆点点头说,开始苦微微的,越嚼越清香。
七十多年,什么东西滋味都变了,就是它的滋味没变!
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
婆婆非要跟我一起来。
她说,让成林的三轮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反正车是咱自己的。
别的我不能干什么,可我能和凤兰做个伴。
带来的干粮,我焐在怀里,保证啥时候吃都是热乎的!
站在婆婆面前,我和成林都热泪盈眶。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与成林带婆婆到野外挖野菜为主线情节,文章行文清晰自然,内容集中紧凑,人物特点鲜明。
B.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春天,“春风”“嫩绿的小草”“柔长的柳丝”等自然景物,充满生机,暗示着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C. 小说中将婆婆的白发比作“一面洁净的旗帜”,新颖别致,具有象征意义而又引人联想,深刻传达婆婆的精神面貌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D. 小说用“半响没说话”“很平静地说”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婆婆发现成林下岗后,从一开始的震惊难过到无奈接受的心理变化。
2. 请简要概括凤兰这一人物形象。
3. 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苦香苣荬菜”的深刻意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
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告捷,充分证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可担当空间站建造主力火箭的重任,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6日)材料二:
(摘编自《世界各国的主流现役运载火箭全面大比拼》)材料三: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设计没有太多经验可以直接拿来,12项核心关键技术,247项关键技术,接近100%的技术创新,从设想逐步走进现实。
高可靠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高适应性、高安全性……长五火箭跻身国际最先进火箭之列,起步于设计理念的先进。
大火箭之大。
实现大运载能力,一靠大发动机,一靠大结构。
火箭要么“长高”,要么“长胖”,太高就变得细长,结构强度减弱,所以大直径变成了必须突破的屏障。
设计师的难题在于,不仅要大,还要轻。
火箭设计师将重量一边省给燃料,一边省给载荷,箭体自身则越轻越好。
为了给箭体减重,设计师通过智能减载、优化结构、更换材料、创新工艺等措施,最终成功为火箭减重。
大火箭之力。
长五火箭与其他长征火箭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当属助推器的斜头锥。
研制之初,长五火箭总体与助推器分系统最终定下包括斜头锥、前捆绑主传力、助推主支撑等全新技术在内的助推器方案,但这些关键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
斜头锥和前捆绑传力,使得助推器从内而外成为一个非对称结构,箭体非对称结构比对称结构的设计更为复杂。
助推器研制时间长达10年,“小小的”斜头锥也经历了六七年才定型。
大火箭之智。
长五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师将火箭飞行控制和燃料利用集成这两个功能统一在一个数字化网络平台上,既控制飞行姿态,又控制发动机的利用。
完美干出这些精细活儿的是箭载计算机。
火箭一旦点火升空,就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惯性测量组合每20毫秒感知一次火箭的速度、位置和姿态,传送给箭载计算机。
计算机飞快运算,指挥火箭实时作出调整,即使发生了小故障也不影响成功。
大火箭之助。
长五火箭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推力为50吨级,助推器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为120吨级。
这是设计团队在1000多种方案中筛选出的最合理搭配。
原因在于,绝对推力并非运载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当火箭升空之后,火箭对比冲的要求提升,对推力的要求降低。
燃烧同样质量的液氢液氧混合物产生的气流速度比液氧煤油更高,能将火箭送往更高的轨道。
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是长五火箭研制初期就定下的设计原则,在设计长五火箭时,设计师努力实现了液氢加注时不需要人值守的预定目标。
大火箭的背后,是国家科技能力、制造水平的全面体现。
荣耀的起点,归于长五火箭的设计师,他们人数多达上万,其中核心人员也多达上千,正值壮龄副总设计师杨虎军、娄路亮等一批航天青年干将,伴随了长五火箭10年,至今也才40岁左右。
(摘编自《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设计理念全解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告捷,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B. 从材料二图中各项数据的比对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跻身大推力火箭俱乐部行列,但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C. 研制之初,长征五火箭总体与助推器分系统采用包括斜头锥、前捆绑主传力、助推主支撑等全新技术在内的助推器方案,填补了国际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的空白。
D. 长征五号火箭相比我国以前研制的火箭“长胖”了,“长胖”了的火箭结构强度没有变弱,运载能力却加强了。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征五号设计师通过智能减载、优化结构、更换材料、创新工艺等措施,最终成功为火箭减重,使长征五号既大又轻,实现了大运载能力。
B. 长征五号箭载计算机控制飞行姿态,又控制发动机的利用,指挥火箭实时调整速度、位置和姿态,避免了火箭故障的发生。
C. 绝对推力并非运载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火箭升空之后,对推力的要求降低,这是长五火箭芯一级没有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原因。
D. 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起步晚,但发展快,理念新,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是我国追求创新发展的缩影。
6. 长五火箭跻身国际最先进火箭之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
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
“不,我没事儿。
”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
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
”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休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
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
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
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休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
”孩子说。
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
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
”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
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西,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
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
红毛犬连趺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掉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
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
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
结果,你在
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
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
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
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
”我说。
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
”他说。
“谁说的?”
“医生。
”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
“不要想。
”我说,“放松点儿。
”
“我挺放松的。
”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
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
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
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
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
“我知道会的。
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
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
你不会死的。
那种温度计不一样。
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
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
“您肯定?”“十分肯定。
”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
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
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
”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
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表现小男孩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
B. 作者没有对“我”的外貌进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但读者能感受到“我”内心的痛苦。
C. “我宁愿醒着”,意思是儿子认为自己快死了,担心一睡着就醒不来,所以宁愿“醒着”。
D. 小说用语平易朴实,却蕴含着深沉炽热的情感;文笔冼练,与《老人与海》的语言类似。
8.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9. 《祝福》中的标题,有其独特的魅力,本篇小说以“一天的等待”为标题,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①壖: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
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掌故:汉代掌管政治军事制度等官员的官名。
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B. 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
秦汉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
C.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供奉祖先的地方。
也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D. 太史公:即太史令,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对其父司马谈的称呼及自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才学出众,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提出的治国建议也被皇帝们采纳,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 晁错坚持己见,不被父亲理解。
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而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
两人虽立场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
C. 晁错关心国事,多次进谏,他得到景帝信任实行了削藩的政治措施,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 晁错被诛杀后,景帝懊悔不已。
汉景帝听信袁盎的话错杀了晁错,但听了邓公的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政用事,即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汝何为也?
(2)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面都是题画诗中的诗句,其中所题画面内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渊明老去不忧贫,醉撷金茎满意春(文征明)
B. 只爱柴桑处士家,霜丛醉酒问寒花(恽寿平)
C. 玉雪精神铁石肠,不随凡卉斗芬芳(项圣谟)
D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由泰山俯瞰所见的夕阳美景图。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婉转流畅;用“________”一句,写出了琵琶女在京城演出时,观众打拍应和的热闹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文是一份请柬草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炙手可热的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期盼您鼎力给广大的莘莘学子发表演讲,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届时务必光临,不见不散。
(1)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论坛留言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很多中学生参与其中,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焦点新闻人物发表自己的感想。
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一则留言。
要求: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分析恰当,语言通顺,条理清楚,不超过80个字。
日本一家早间新闻栏目“Sukkiri”曾报道了中国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即将上映的新闻。
在栏目里,主持人指出《汽车人总动员》有山寨皮克斯动画《赛车总动员》的嫌疑,理由是《汽车人总动员》中三辆车的外形酷似《赛车总动员》的闪电麦昆、士官长和法兰斯高。
四、写作(60分)
18.请以“我的文化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述旅行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求: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发现成林下岗后,从一开始的震惊……”错误,原文“只是我没有想到,你骑上三轮儿”,可见婆婆是因为儿子骑上三轮而难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
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我听懂了婆婆的意思,她想吃苣荬菜了,也希望能到春天的大地里坐一坐,她毕竟是乡下的孩子”“婆婆已经七十八了,又是青光眼,家里遇到这等糟心事,只能瞒着她。
我一边给婆婆梳头,一边哄她说,成林拉着领导跑业务去了,我带你去挖苣荬菜,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我怕她冷,给她披上了一件衣服”概括出孝顺婆婆;“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成林用轿货车拉着婆婆,到城外大地里转上一圈。
可今年不行了,工厂倒闭,成林下岗,轿货车被人开走顶账了,满足婆婆这个要求,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概括出理解和支持丈夫;“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概括出顽强坚韧。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苦香的苣荬菜”,是春天大地里生长的一种野菜,作品赋予其比喻意义。
首先要抓住“苦”和“香”理解,关键句有:“似乎别的生命还没萌动,它们就抢先发芽了”“开始苦微微的,越嚼越清香”。
结合这些句子解读其比喻义。
另外,结合“别人能活,咱们也能活”“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
婆婆非要跟我一起来。
她说,让成林的三轮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反正车是咱自己的。
别的我不能干什么,可我能和凤兰做个伴。
带来的干粮,我焐在怀里,保证啥时候吃都是热乎的”来理解作品的主题,“苦香的苣荬菜”是成林一家人的象征,一家人在经历成林下岗失业后,面对生活的艰辛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