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合集下载

泄泻

泄泻

泄泻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泄泻,中医病证名。

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

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泄泻其他名称鹜溏、飧泄、注下相关西医疾病急性肠炎等疾病分类内科-脾胃发病部位肠主要病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多发群体所有人目录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关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要点)症治分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名词解释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泄泻

泄泻

3.情志因素 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 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 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 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 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 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 病。
4.脏腑虚衰 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 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 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 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 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 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 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诊断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 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 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4.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
2.饮食因素 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 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 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 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 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 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 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 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临证参考
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 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 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水谷不化, 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清浊混杂而下
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性泄泻与慢性泄泻
病因病机 发 病 主症 病程

第11节--泄----泻PPT课件

第11节--泄----泻PPT课件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以任脉、足太阴脾经 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中脘 水分 天枢 脾俞 胃俞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随证配穴 腹痛者,加关元、神阙。
-
7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 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 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 水分化湿止泻。
6.肾阳亏虚
证候分析 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故腹 痛、肠鸣泄泻。本病与情志有关,故每因情志不畅而 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 疏肝理气,健脾止泻。以足厥阴肝经、足阳 明胃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脾俞 肝俞 中脘 天枢 期门 太冲 足三里 阳陵泉
随证配穴 胸胁痞闷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治法 疏风散寒,和中化湿。以手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随证配穴 腹痛甚者,加神阙。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加灸。
方义 合谷硫风散寒。中脘为胃募、腑会,天枢为 大肠募,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调
-
3
肠气机,升清降浊。
2. 肠腑湿热
症状和体征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 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Nhomakorabea[医案举例]
患者,男,47岁。腹胀泄泻,稀便混有粘液,无 脓血,纳差,体倦无力。检查:患者消瘦,脐周有压 痛,肠鸣音略强。大便镜检无异常所见。而采用针灸 治疗,以中脘、天枢、神阙(灸)、足三里等穴为主,以 脾俞、胃俞、大肠俞、合谷、章门等穴为辅,每次取 穴3—5个。隔日1次,针3次后,大便减少至1—2次, 共针6次症状消失,大便转为正常。(针灸学简编)
-
6

泄泻.ppt

泄泻.ppt

第一节泄泻概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虽有轻重之分,但总属脾胃受伤,湿邪无从分消,以致分利无权,并走大便所致,所以常混称泄泻。

《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

泄泻多端,不离乎脾胃。

李中梓有治泻九法曰: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已将治泻诸法,囊括其中。

临床若能随证配合使用,则治泻之要领,思过半矣第二节泄泻医案一、秦伯未医案二、乔仰先医案三、蒲辅周医案四、施今墨医案一、秦伯未医案1 医者简介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

上海人。

早年继承家学,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师丁甘仁,悬壶沪上,曾与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

并主编《中医世界》,组织秦氏同学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函授中医学。

1938年起主持中医疗养院,设病床百余张。

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中医学院顾问。

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组副组长等职。

主张博取前贤精华,发扬光大。

临床上宗法丁甘仁,以治内科杂病见长。

晚年致力于撰写中医门径书。

著作多达五六十种,主要有《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2 验案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泄,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泄,一天20多次。

近变为鹜泄,一天4—7次不等。

便前肠鸣漉漉,无腹疼感,纳食尚佳。

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

诊断为脾阳不运而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泄,泻久伤阴,阴虚生热,且现水不涵木现象。

治法仍宜以温养中焦为主。

稍佐升清,如果因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

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生姜,炙甘草,红枣,葛根,升麻。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导言泄泻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肠道功能失调,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对泄泻的中医名词、病因与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解释与分析。

中医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泄泻被称为“利”,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

从病症表现上看,泄泻可分为实利和虚利两种类型。

实利,又称为湿热泄泻,是指肠道内湿热郁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黄色或黄中带腥气。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实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的中药药物,如黄连、黄芩、白术等。

虚利,又称为脾虚泄泻,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大便稀薄,甚至难以控制。

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虚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固表的中药药物,如人参、黄精、山药等。

病因与诊断泄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湿内侵、饮食过敏等因素。

因此,在中医诊断泄泻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症状及舌脉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主要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积,造成湿热泄泻;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便会出现脾虚泄泻。

此外,情志失调也是泄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长期忧愁、急躁、焦虑等,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泄泻。

治疗方法中医对泄泻的治疗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消除湿热积聚,平衡情志等方面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饮食调理、针灸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或健脾温中、益气固表为主要治疗方向。

中药的疗效温和,且常常能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饮食调理在治疗泄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泄泻(医学课件)

泄泻(医学课件)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和发热 等。
病例二: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泄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 性肠病,常导致慢性泄泻。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 血便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为主,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病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常导致慢性泄泻。
与泄泻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要点一
胃肠道蠕动
了解胃肠道蠕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泄泻与胃肠道蠕 动的关系。
要点二
水分吸收与分泌
了解水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与分泌过程,以及泄泻对水分吸 收与分泌的影响。
与泄泻相关的病理学知识
感染性腹泻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非感染性腹泻
了解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物,注意手部卫生。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锻炼,增强身 体免疫力。
及时就诊
如出现持续性泄泻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5
泄泻的病例分析
病例一:急性肠炎导致的泄泻
急性肠炎是导致急性 泄泻的常见原因,通 常由细菌感染或病毒 感染引起。
治疗以补液、止泻和 调整饮食为主,严重 时需使用抗生素或抗 病毒药物。
04
泄泻的治疗与预防
一般治疗
01
02
03
急性期治疗
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为主,可使用口服补 液盐或静脉补液。
Hale Waihona Puke 饮食调理急性期应禁食,使肠道得 到休息;症状缓解后,可 从流食开始,逐步过度到 正常饮食。
卧床休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

泄泻

泄泻

2.《难经》也有五泄之说 2.《难经》也有五泄之说 即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实际属 于痢疾) 3.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包括泄泻和痢疾。 3.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 包括泄泻和痢疾。 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 4.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4.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5.病因病机方面 5.病因病机方面 内经》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清气在下, 《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泄” 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难经》 湿多成五泄” 《难经》“湿多成五泄”,指出湿邪为患可导致 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泄泻之本,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 于脾胃” 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有病。 于脾胃”,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有病。
三、病位
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升一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 升一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如果致 病因素作用于脾胃,清阳当升不升, 病因素作用于脾胃,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 降不降,脾失运化水谷功能, 降不降,脾失运化水谷功能,使肠中清浊不 分而出现泄泻,《内经》 ,《内经 分而出现泄泻,《内经》有:“清气在下则 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二)鉴别诊断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痢疾 脓血便 泄泻 痢疾 无 有 腹痛 有,伴肠 鸣 有,伴里 急后重 排便 通畅 滞下不爽, 虚坐努责 危证 极少见 可见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

第七节 泄泻

第七节  泄泻

泄泻【概说】一、概念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泻。

二、名词解释(一)濡泄: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的泄演。

(二)飧泄:泻下完谷不化,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

(三)大肠泄:泄泻的一种。

《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四)溏泄:指泻下清稀垢秽。

(五)骛泄:指泻五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

(六)滑泄:久泻不禁谓之滑泄。

三、沿革(一)《内经》中关于本证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溏泄”、“骛泄”等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泻,皆属于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二)《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

宋朝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

(三)《医宗必读》为本病治疗设有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四、讨论范围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按本篇内容辨证治疗。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泄泻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外邪: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常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寒湿邪侵袭皮毛肺卫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暑湿热(二)饮食所伤误食不洁之物饮食过量脾运失职化生寒、湿、热、食滞之邪升降失调泄泻恣食肥甘清浊不分恣啖生冷(三)情志失调忧郁恼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泄泻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四)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五)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素体脾胃虚弱二、病机(一)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中医泄泻病病机分析

中医泄泻病病机分析

常见证型辨析及治法选择
寒湿泄泻
湿热泄泻
伤食泄泻
脾虚泄泻
肾虚泄泻
表现为泄泻清稀,甚至 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等症状。治 法以芳香化湿、解表散 寒为主,可选用藿香正 气散等方剂进行治疗。
表现为腹痛即泻,泻下 急迫,或泻而不爽,粪 色黄褐而臭。治法以清 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葛 根芩连汤等方剂进行治 疗。
脏腑功能失调与泄泻关系
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 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水谷精 微无以化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
肝胆疏泄失常
肝胆疏泄失常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导致泄泻发生。如肝气郁结,横逆犯 脾,脾失健运,可致泄泻;胆汁分泌 排泄失常,也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 泄泻。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风 邪侵袭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水
湿内停而发为泄泻。
寒邪
寒性收引凝滞,寒邪直中脾胃 ,使中阳被遏,运化失职,升 降失常,发为泄泻。
暑邪
暑多夹湿,暑湿侵袭,困阻脾 胃,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发 为泄泻。
湿邪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 机,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 湿不化,合污而下,发为泄泻
06
现代医学对泄泻病认识及治疗进展
现代医学对泄泻病发病机制研究成果
肠道感染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部分泄泻病与肠道感染密切相关,如细菌、 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肠道炎症
肠道炎症是泄泻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 罗恩病等。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 主要特征,与泄泻病有重叠之处。
过度安逸可导致脾胃呆滞,运化无力 ,水湿内停,发为泄泻。
04

中医内科学-泄泻(本科十三五教材)

中医内科学-泄泻(本科十三五教材)

便常规、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肠道内镜、腹部B超及CT有助于临床明确 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痢疾
泄泻与痢疾共同特点是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加,可伴有腹痛发作,完谷不 化。但泄泻发作时大便中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而痢疾是以腹痛、便下赤 白脓血、里急后重为特征。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 险,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呈地区流行。起病时常突然腹痛,继则吐 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 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可伴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本方由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 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 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若寒重于 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
2.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 同时与肝、肾也有相关。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有“无湿不成泻”之 说。
泄泻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盛伤脾,或饮食伤脾,暴泻以实证为主。 虚证见于劳倦内伤、大病久病之后,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阳亏虚, 不能温煦脾脏,久泻以虚证为主。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痊愈。 一些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可由实转虚,转为久泻。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 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中医知识泄泻

中医知识泄泻

治法:清热利湿 。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味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第二十三页,共48页。
方解:方中黄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
加减:若湿邪偏重,证见胸腹满闷,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 濡缓,可合平胃散燥湿宽中,挟食滞者 宜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夏 季(xiàjì)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泄泻 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 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以清暑化湿。
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免固闭邪气; 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 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 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物。
第四十一页,共48页。
病案(bìng àn)分析:
李某,男,5岁,初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 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 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kèxià) 时有腹痛, 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 38.2°C,P:125次/分,R:21次/分,BP: 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 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 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粪常规:白细胞7—8/Hp,外周血:白细胞 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 25%。
第二十四页,共48页。
(3)食滞肠胃(chánɡ wèi)证: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 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yǐnshí)。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 脉滑。
第二十五页,共48页。
证候分析:
病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 。
治法:消食导滞 。
中医知识(zhī shi)-泄泻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泄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术语之一,用来描述排便过多或过频的症状。

本文将对中医泄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性状稀薄或带有水样的过程。

中医将泄泻归类为“下利”病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脾和胃负责,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化生食物。

若脾胃功能失衡,就会导致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泄泻的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畅引起。

脾胃虚弱可以是先天遗传不足或后天因素造成的。

外因则包括饮食不当、感染、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对脾胃的刺激。

此外,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也可能导致泄泻发生。

中医对泄泻的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泄泻通常是由于外界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症状较为明显,并伴有腹泻、腹痛、恶心等不适。

慢性泄泻则多由于长期脾胃虚弱,症状相对较轻,但泄泻持续时间较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消除病因、改善饮食习惯等。

首先,调理脾胃功能是中医治疗泄泻的核心。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泄泻的根源,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来改善脾胃功能。

常用的中草药有党参、炙甘草、黄芪等,可以调养脾胃、增强消化能力。

饮食方面,中医提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同时要适量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的状态。

其次,中医治疗泄泻还需要消除病因。

中医强调诊断要全面、综合,确定泄泻的病因。

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如果泄泻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药来消除病菌。

如果泄泻是由于情绪波动所致,可以采用调理情绪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最后,中医治疗泄泻还注重改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习惯对脾胃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泄泻。

中医建议每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搭配,避免食物过于油腻、辛辣或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泄泻(医学课件)

泄泻(医学课件)

02
泄泻的病因
感染性因素
细菌性泄泻
沙门菌属、志贺杆菌等引起的 肠炎,症状包括水样腹泻、腹
痛、发热等。
病毒性泄泻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引 起的肠炎,症状包括轻度水样
腹泻、恶心、呕吐等。
其他感染因素
寄生虫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 。
非感染性因素
食物中毒
食用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导致的中 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05
泄泻的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泄泻
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补充液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 乱。
慢性泄泻
病因治疗的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加强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
可给予止泻药如洛哌丁胺 。
腹痛严重者
可给予解痉剂如山莨菪碱 。
恶心呕吐严重者
可给予甲氧氯普胺。
病因治疗
感染性泄泻
使用抗生素如黄连素等抗感染治疗。

神经递质调节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 等参与胃肠道运动与分泌调节
,进而影响腹泻。
04
泄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病程短,起病急,常伴腹痛、恶心、呕吐、 发热等症状。
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无腹痛、发热等症状 ,可伴有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等症状。
水样泻
黏液便
大便呈水样,排便次数增多,不伴腹痛。
过敏反应
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等 ,导致腹泻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道肿瘤、炎症 性肠病等均可引起泄泻。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 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泄泻。

中医泄泻病的讲课

中医泄泻病的讲课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辛辣、油 腻、生冷等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泄泻症状。
3
适量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 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预防泄泻发生。
心理调适在预防泄泻中作用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导致肝气郁结犯脾引起泄泻,应保持 心情舒畅愉悦。
秋季润燥养阴
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滋阴 润燥的食物,如梨、藕、百合等,以 缓解秋燥对身体的伤害。
冬季温补固阳
冬季气温低寒气重,应适当进补温热 食物如羊肉、姜等以温补阳气,同时 注意保暖避寒。
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1 2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 良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泄泻。
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所致泄泻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发为泄泻。久病失调,或 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运化失常,发为泄泻。多因久病伤及 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
03 辨证施治原则与方法
淡渗利湿法治疗湿热型泄泻
验方收集整理
民间流传的许多治疗泄泻的验方,如焦米粥、山药粥等,这些验方既简单易行 又经济实用,可收集整理后加以应用。但需注意验方并非人人适用,使用前最 好咨询医生意见。
05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原理介绍
针灸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天枢、足三里、中脘等,通 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和脾胃,升清降浊,使泄泻得以控制。
输入 治标疗原题则
疏肝解郁,理气止泻。

泄泻-课件

泄泻-课件
☯清吴谦《医宗金鉴》对小儿泄泻病因、治法做了总结:“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 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
三、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风 热 寒 暑
蕴结脾 湿胃
困阻中 焦
下注大 肠
传化失 司
泄泻
三、病因病机
2.肠胃脾虚
禀赋 不足
调护 失宜
肠胃 脾虚
水谷 腐熟 不分 运化 失司 精微 泌别 不布 传导 合污
泄泻
一、泄泻定义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明·万全《幼科发挥》云:”泄,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谓胃肠之气下陷也。“ ☯特点:春秋季发病多,婴幼儿为主,6月-2岁发病率高。 ☯西医的小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治疗,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 症状性腹泻等,中医治疗优势明显。
9.阴竭阳脱
泻下不止,便稀如水,次频量多,精神萎靡,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哭声 微弱,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 常用药物—红参、附子、龙骨、牡蛎、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尿少无泪加麦冬、五味子。
六、用药式
1.风药在泄泻中应用
风药多辛香发散,能行能散,可内彻外达;且风药多温燥,燥能祛湿,温可散寒。 故风药可祛除外邪、醒脾胜湿,升阳止泻。 代表药物: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苍耳子、羌活、独活
二、中医源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到了“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暑湿 热等外邪以及饮食不节均可导致泄泻。
☯宋《小儿药证直诀》云:“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病位在脾。
☯金元《丹溪治法心要》提出泄泻“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明代《景岳全书》说: “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强调了分利治法的重要性。

泄与泻的区别和含义语文

泄与泻的区别和含义语文

泄与泻的区别和含义语文泄的读音是xie,其释义是指的流出、流淌;倒出。

如:他还没有泄完气呢!泻的读音是xie,其释义是指向下直落的,即下泄。

如:排尿,腹泻,便溏等。

xie ①本义:湿,沾湿。

引申为:浸湿,如“雨湿衣”。

③液体从一点低地或缝隙流出。

④穿破了孔或缺口,像从皮肤的毛孔里流出的液体,即外渗,如汗渗(同汗,汉语词汇)。

⑤淋湿,滴水:沾湿,如“罗衣湿”。

⑥充满,塞满:充溢,如“山色湖光,备极幽胜”。

⑦越过,透过:洞泄天光(像洞穿了上天的光线那样耀眼夺目)。

⑧清除:泄愤。

⑨耗尽:汗泄(同汗,汉语词汇)。

⑩露出,显现,使人看见:裸体,暴泻(暴露身体,暴露情况)。

⑾淘汰,摒弃:“则我出五饵之城,而不泻子药”。

⑿丧失,减少,失去:损泻,消化不良,影响健康。

一、泻xie ①入大肠以排除体内水分:排泄,泄泻。

②犹通畅。

③疏通,通畅:通泻,道路通畅。

④流出,放出:泄泻,疾病解除。

⑤用药后邪气从大便而去:治泻,泻火。

⑥缓慢,迟钝:爽快,迟钝。

⑦祛除:灭泄,毁泄残贼。

⑧表示喜悦:畅泄,欢畅淋漓。

⑨废除,取消:去泄。

⑩发挥,施展:宣泄,驰泄。

⑾道,说:攻泄,诡谲奸谋。

⑿强烈,猛烈:盛泄,竭泄。

⒀衰败,衰微:没泄,没泄国用。

⒁温和:暧泄,暖泄无风。

⒂枯槁,干涸:枯泄,枯河绝源。

⒃败坏:亏泄,伤身。

⒄虚弱:郁泄,内外俱虚。

⒅疲劳:身泄,神泄。

⒆屈服:困泄,委曲求全。

②指自然排出或放出水液。

③透出,涌出:潮泄,涌泄。

④清除:雪泄。

⑤小便:利泄。

⑥出汗:大泄,风泄,汗泄。

⑦从小孔、缝隙或关节处流出:汗泄。

⑧内容丰富、文辞华丽:烂泄春花。

⑨贬抑,斥责:摧泄,欺泄。

⑩声音高亢,响亮:娇泄,夭泄。

⑾轻微:隐泄,阴湿。

⑿糟踏:泄泄之声。

⒀清除:泄愤。

⒁废除:去泄。

⒂耗尽:汗泄。

⒃散失,减少:损泻,伤身。

⒄空虚:泄河,枯泄,亏泄。

⒅大小便:遗泄,水泄,血泄。

⒆设法出卖:泄白,私泄内情。

⒇泄漏:洩漏,机密事件。

xie ①(形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病名。

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泄或泻。

古人称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如水注下为“泻”。

《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露之义,时时溏泄,或作劳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所致。

根据病因、症候的不同,分为风泄、寒泄、暑泄、湿泄、热泄、伤食泄、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泄泻为急诊科常见病,我科不断优化急诊处理方案,泄泻的急诊证型以实证为主,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盛证多见。

治疗上采用痛泻要方或香砂枳术丸加减;中成药用加味逍遥丸、舒肝丸、香砂六君子丸、五苓片等,根据病情可选择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等疗法。

心理干预、饮食调摄和提肛运动对泄泻的康复治疗有明显的缩短病程和提高疗效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