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广晁治疗泄泻经验

合集下载

路广晁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_董振飞

路广晁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_董振飞

摘 要: 自东汉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小陷胸汤”、“乌梅丸”等方剂以来,辛开苦降法已 在两千多年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文介绍了路广晁教授行医 30 余年运用辛开苦降法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 辛开苦降; 名医经验; 路广晁 中图分类号: R 249 R 256.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 0571( 2012) 05 - 0001 - 02
刘某某,男,38 岁,2011 年 7 月初诊。主诉: 上腹部疼痛、嘈杂反复发作 1 年,加重 20 d。患者 为出租车司机,平素饮食无规律,1 年前出现上腹 疼痛、嘈杂,餐后加重,空腹时减轻。胃镜检查示: 胃溃疡。近 20 d 来因饮食油腻、辛辣而诱发上腹 疼痛,嘈杂,灼热 泛酸,恶心,无呕吐,纳差,眠浅易 醒,大便黏腻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处方: 半夏 9 g,黄连 9 g,黄芩 9 g,干姜 5 g, 党参 10 g,枳实 10 g,吴萸 3 g,竹茹 12 g,白芨 12 g,瓜蒌 24 g,蒲公英 30 g,甘草 6 g。7 剂,水煎 服。二诊: 药后上腹疼痛、恶心基本消失,大便较 前顺畅,仍有嘈杂,泛酸,舌红、苔腻稍黄,脉滑有 力。上方去瓜蒌,易党参为太子参 30 g,加乌贼骨 30 g,浙贝母 10 g。7 剂,水煎服。上方加减服 21 剂后,复查溃疡面已基本痊愈。
2012 年 09 月第 32 卷第 5 期 Sept. 2012 Vol. 32 No. 5
经验传承
现代中医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路广晁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 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董振飞1 指导: 路广晁2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 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路广晁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路广晁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分, 郁李 仁下气 利 水 、 气 通便 ,偏 人大 肠气 分 , 行 二药
失常 , 导失 司 , 粕 内停 , 传 糟 不得 下行 。气滞 日久 , 化 热伤 阴, 阴伤肠燥 , 便 干涩难 行 。或 因 阳虚体 弱 、 大 高 年体 衰 , 肠道失于温 煦 , 阴寒 内结 , 或外感寒 邪 , 直侵 大
肠, 阴寒 内生 , 凝滞 肠 胃, 腑气 机不 畅 , 于传 导 , 肠 失 糟
粕不行 。
阳明大肠又主津液 , 润 以行 。若 阳盛之 体 , 得 过食
相配 , 气一血 , 血双调 ; 一 气 佛手 疏肝解郁 清心 , 理气而 不伤 阴 , 可调畅情 志并加强行气 之功 。诸 药相配 , 可使 腑 气得降 、 气机 得 调 、 降有 常 ; 升 津血 兼顾 , 而不 滞 , 滋

1 2・
光明中医21 0 0年 1月 第 2 5卷 第 1 期
C G C J n a 0 0 V l 5 1 J M M aur 2 1. o2 . y
路广 晁治疗 功 能性便 秘 经验
王 瑛 瑛 山 东 中 医药 大 学 2 0 0 7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南 2 0 1 ) 济 5 0 4 路 广 晁 山 东省 中 医院 消 化 内科 ( 南 2 0 1 ) 济 5 0 4
2 辨证 施 治
等方法进行治疗 , 然短期治疗 效果显著 , 存在停 药 虽 但
后容 易复发 、 良反应 及 药 物依 赖 性 较 明 显 等缺 点 。 不 导师 山东 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 医院消化 内科 脾 胃病专 家路广 晁教授 3 0余 年一 直专 致 于 中医 的理论 发展 与 临床研究 , 学识广博 , 采众 方 , 累 了丰 富 的临床 经 博 积 验, 对本病诊 治具 有独 到的见 解 , 临床 治疗 效果卓 著 。 现将路老师治疗 功能性便秘 经验总结 如下 。

巧治脾虚腹泻的小功法

巧治脾虚腹泻的小功法

巧治脾虚腹泻的小功法许多朋友都有过腹痛泄泻的经历。

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一次两次,那么可以说基本上不属于脾虚腹泻。

但有的人常年腹泻,每天都超过两次,或者大便不成型,甚至水泻;有的人的胃肠十分敏感,一旦吃的多了点,或者吃了辣的、凉的、偏油食物就会拉肚子。

这两种情况就是常见的脾虚腹泻,患有脾虚腹泻的患者不但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还会因为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上的不足,长久以往恶性循环,身体更加虚弱。

因此,有空的时候我们不妨坚持练习下面的两套健脾小功法,坚持练习任意一法对于脾虚的腹泻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脾病导引法】:源自古籍《贮香小品》。

预备式:端坐在床上,一条腿伸直,一条腿屈曲。

1.伸出的腿向前平伸,脚尖向上翘,脚跟用力向前蹬,用力10秒后,将伸出的腿收回呈屈曲状,往回收时足背绷直,再将屈曲的腿伸出。

这样一伸一屈,左右腿交替为一次,锻炼10次。

2.双手放在腰部,以手掌背面的外劳宫穴(在手背上,食指中指之间,掌指关节的后面)对着背后的肾俞穴(肾俞穴的位置在肚脐水平上,想象腰带围在肚脐的高度,那么肾腧穴的位置就在这条腰带水平上,在这条腰带上找到和脊椎的交点后,再向左右旁开两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就是左右两个肾俞穴了),双手在后背停留30秒到一分钟,再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然后再次将两手放在肾俞穴,共做3-5次。

注意当手放在背后肾俞穴时,手臂和手腕都应该放松,手指自然分开,掌心稍微弯曲。

3.双膝跪坐在床上,手掌着床放在膝关节的前面,五指并拢后打开虎口,并将虎口朝前,手指用力。

而后脖子向左右旋转,双目使劲瞪圆,尽量向后看,像老虎回视一般,向左向右为一次,共做3-5次。

【修养脾脏法】源自古籍《遵生八笺》。

预备式:可以选择自由盘膝坐在床上或端坐在椅子上,需要端身正坐。

1.闭口,屏住呼吸,5次呼吸所需的时长。

2.鸣天鼓,即用双手手掌掩住双耳,十指都放在脑后,用中指食指轮流敲击后头部的枕骨部位,就像击鼓一样。

双手同时敲打,中指食指轮流敲打一次记为一次,一共做24次。

医治小常识-治疗腹泻(6)

医治小常识-治疗腹泻(6)

医治小常识-治疗腹泻【敷脐法】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

用于气虚暴泻。

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

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

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

共研细末。

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

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

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

用于水泻不止。

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克,章丹一百二十克。

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

贴肚脐。

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

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

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

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

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

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8.食盐少许。

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

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

敷脐眼上,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10.艾叶适量。

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

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

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2.糯米。

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

趁热敷于脐部。

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

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

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部。

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

用于寒泻。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西医学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本病在《内经》载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指出泄泻发病与寒、湿、风、热等病因有关,病变脏腑涉及脾、胃、大肠、小肠。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泻。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同·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宣明五气日:人小肠为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脉安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难经·五十七难》将泻分为五种,其中胃泄、脾泄、大肠泄属泄泻,而小肠泄、大瘕泄属痢疾。

2.东汉·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如《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另有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理中丸、五苓散等治泄方药沿用至今,创用“通因通用”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至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

”提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

金·李东垣提出益气升阳、祛风除湿诸法,朱丹溪创痛泻要方等,从不同角度充实了治泄方法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云:“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提出用分利之法治疗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后世治疗泄泻影响很大。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泄泻在中医药学中被称为“泻痢”,是指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质地稀薄,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师承药方具有丰富的治疗泻痢的经验,并且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以中医师承医案分享的方式,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

第一则:朴开汤(方剂)患者张某,女性,41岁。

主诉腹泻已经两天,大便水样便,每天频繁排便超过5次。

伴随腹胀、腹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朴开汤为圣惠方,治实症。

处方如下:朴开汤朴实:9g滑石:30g生姜:6片大枣:5枚生甘草:3g服药三次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减少,大便次数逐渐恢复正常。

连续服药五天后,症状完全缓解。

第二则:草乌酒煎合剂(方剂)患者李某,男性,56岁。

主诉频繁腹泻已经三天,每天排便次数超过8次,大便质地水样便。

伴随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中医师承通过草乌酒煎合剂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草乌酒煎合剂草乌:30g黄连:10g连翘:10g青皮:10g薄荷:10g患者服用草乌酒煎合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泻症状逐渐改善。

连续服用七天,患者的泻痢问题完全消失。

第三则:白头翁合剂(方剂)患者王某,女性,32岁。

主诉腹泻五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大便呈水样便。

伴随腹涨、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师承用白头翁合剂治疗患者。

处方如下:白头翁合剂白头翁:15g车前子:10g砂仁:10g香附:10g焦山楂:15g炒苦杏仁:15g患者服用白头翁合剂后,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逐渐减少。

连续服用十天,患者的泻痢症状完全消失。

第四则:大黄附子汤(方剂)患者刘某,男性,45岁。

主诉持续腹泻已经十天,每天排便超过10次,大便质地稀薄。

伴随腹痛、全身乏力、纳差等症状。

中医师承以大黄附子汤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大黄附子汤大黄:15g附子:10g生姜:10片干姜:6片生甘草:6g大枣:10枚白术:15g患者服用大黄附子汤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腹泻症状明显减轻。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泄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古今名医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几种经验:
1. 慎食调理:古代名医强调良好的饮食调理对于治疗泄泻很重要。

慎食是指根据泄泻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食物,少吃辛辣、
油腻、冷食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粥、面食等清淡食物。

2. 中药治疗:古代名医在治疗泄泻时经常采用中药,如黄连、
黄芩、木香、苍术等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的草药。

名医通常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配制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3. 脾胃调理:古人认为泄泻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调理脾胃是
治疗泄泻的关键。

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适当运动,促进消化吸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等都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

4. 针灸疗法:古代名医常常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泄泻。

针灸可以
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蠕动,从而缓解泄泻症状。

5. 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泄泻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如消化系统感染、炎症、功能紊乱等。

在治疗泄泻时,古今名医也常
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
的治疗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古今名医在治疗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强调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饮食调理、中药治疗、脾胃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
合等方法,以求达到治愈的效果。

然而,对于泄泻患者来说,应该根
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泄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稀溏、水样或带有黏液、脓血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在古代,泄泻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古代名医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虽然已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但古代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名医对于泄泻的治疗,首先注重病因的辨证。

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东汉名医张机认为泄泻可以分为“肾虚泄泻”、“肺寒泄泻”、“脾虚泄泻”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泄泻,采取针灸、药物、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古代名医的治疗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据《黄帝内经》记载,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泄泻的效果。

古代名医葛洪在《肘后方》中提到了一种针灸方法,即“疗泄泻法”,通过在足三里穴进行刺激,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

除了针灸外,古代名医还使用了许多中药来治疗泄泻。

例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专门治疗泄泻的方剂,如“橘皮汤”、“莲肉汤”等。

这些方剂中的药材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对于治疗泄泻有一定的疗效。

古代名医治疗泄泻还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了“清饮食疗法”,即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泄泻。

他认为泄泻患者应该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而多食用粥、稀饭、面片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起到止泻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泄泻的治疗已有了更多的方法和药物。

例如,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如使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的泄泻病例,还可以采取肠内外营养支持、补液等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总结起来,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古代名医注重辨证施治,针灸、中药和饮食调理都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而现代医学则通过药物治疗、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泄泻。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治疗泄泻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遵医嘱,合理用药,以期早日康复。

路广晁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_张春兰

路广晁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_张春兰

胃痛 , 又称 胃脘痛 , 以上腹 胃脘部 近心窝 处疼痛 为主 要症状 , 相当于现代医学 中的急 慢性胃 炎、 胃 及十 二指肠 溃 疡、 胃痉挛、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黏膜脱垂、 胃下垂 、 胃神 经官 能症等疾病。 属于 临床 常见 病多 发病 , 症状 见于 胃 脘部 疼 痛 , 胀满 , 或有灼热不 适 , 多 伴有 嗳气 , 泛酸 , 口 干口 苦 , 恶 心 呕吐 , 纳差 , 大便异常 等。病程 长短不 一 , 病情 多变 , 缠绵 难 愈。现将路广晁老师临床治疗 胃脘痛的经验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当前胃脘痛的发 生主要由 于饮 食失宜 , 恣 嗜烟 酒 , 服 用 有损于脾胃的药物 以及情 志不调等 原因 , 导致 胃气 郁滞 , 胃 失和降 , 不通则痛。病位虽 在胃 , 无 不责 之于肝 与脾。肝 喜 条达而主疏泄。脾胃 升降之 枢机 , 全赖肝 之疏 泄畅 达气机。 若气机郁滞 , 肝气横逆犯胃 , 木不疏土 , 脾失健运 , 胃气阻滞 , 而致胃失和降 , 胃络不通 , 不通则痛。胃居中焦 , 主受纳 腐熟 水谷 , 以和降为顺 。盖胃与脾以膜 相连 , 相为表里。脾 主运 化 , 宜升则健。二者一阴一 阳 , 一升一 降 , 水谷 纳运相 得、 气 机升降相因、 阴阳燥湿 相济。若饮 食失宜 , 恣 嗜烟 酒肥甘 厚 味 , 碍于脾气运化 , 脾失健运 , 蕴湿生热 , 日久胃气 壅滞 , 胃络 血瘀 , 致胃失和降 , 不通则痛。 足阳明胃乃多气 多血之脏 , 其所罹患之症多实多 热。然 临床亦有素体 脾胃 虚弱 , 运化 失职 , 气 机 不畅 , 或 者 中阳 素 虚 , 中焦虚寒 , 胃失其 温养而 发生疼 痛者。如 若脾 润不及 或 者过用温燥之品 , 胃失濡 润者 ; 或者 久病入 络 , 血行 瘀滞 , 而 成瘀血胃痛。需要指 出的是 , 临床 所见之 症不 是单 一的 , 往 往复杂多变 , 相互兼杂 , 寒热错 杂 , 虚实夹杂。 2 辩证用药 坚持两大原则 , 从肝从脾论治 , 从气从血着手 , 进而 调理 气机 , 和胃止痛。施以寒热平调 , 疏达气 机的药物为大法。 2. 1 肝之胃脘 痛 足厥阴肝经夹胃两旁 , 故肝胃 相关尤切。 肝胃不 和型 : 表现 胃脘胀 满 临床辨证施治遣方 用药需 从肝胃郁 热 , 肝脾失 调 , 肝胃不 和 以及肝阴不足四个 方面着 手 : 疼痛 , 多牵及胁肋 , 走 窜不定 , 嗳气 矢气频 发 , 得嗳 气矢气 则 痛胀减轻 , 或兼有腹部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满不适 , 不 思饮食 , 情 绪抑 郁 , 善 太 息 , 舌淡红 , 苔薄黄 , 脉 弦。法当 舒肝 理气 , 和胃 止痛。方 选 柴胡 疏肝 散加减 ( 柴胡、 枳壳、 芍 药、 川芎、 香 附、 甘草 ) 。胀 痛甚可加用川楝子、 元胡以加强理气止痛 , 元胡能活血祛瘀 , 故孕妇需慎用。嗳气频者加旋覆花、 代赭石顺气降逆。 肝 胃郁热型 : 表现胃脘灼痛 , 痛势急迫 , 烦躁易怒 , 泛 酸嘈杂 , 口

路广晁治疗胃溃疡验案3则_陈洪强

路广晁治疗胃溃疡验案3则_陈洪强

路广晁治疗胃溃疡验案3则山东省胜利油田滨海医院(东营 257237)陈洪强关键词 路广晁 胃溃疡 辨证施治 路广晁副主任医师,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从医20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深的造诣。

笔者自1996年4月至1997年3月,曾随老师侍诊,收益匪浅。

兹就老师治疗胃溃疡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例1:孙某某,男,25岁,1996年5月3日初诊。

左上腹部阵发性胀痛1个月。

1月前因情志不遂致左上腹部阵发性胀痛,食后更甚,攻窜两胁,空腹时可缓解。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重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曾服逍遥丸、舒肝和胃丸不效。

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确诊为胃溃疡。

辨证属气滞湿阻。

治宜:行气化湿。

处方:柴胡15g,枳壳10g,白芍9g,香附10g,苍术15g,川朴10g,半夏10g,白及12g,浙贝母10g,乌贼骨15g,陈皮10g,佛手10g,元胡10g。

1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胃痛已止,脘腹胀满消失,已能进食,但稍有痞闷感,上方去香附、陈皮,加焦三仙各15g。

继服12剂,复查溃疡面消失,病愈。

按:本病为新病初期,由气滞湿阻而发,单用疏肝理气和胃,则不能取效。

路老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起到了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和胃止痛作用,更用白及、浙贝母、乌贼骨以敛疮生肌止酸止痛,故溃疡愈合较快。

路老认为气滞、湿阻可单独致病,但大多为二者互为因果致病,施治时应分清气滞湿阻孰轻孰重,灵活用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般不用过多香燥之品,以防伤胃阴之弊。

例2:张某某,男,45岁,1996年5月29日初诊。

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7天。

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胃痛,食后痛甚,空腹缓解,曾做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诊为胃溃疡,口服甲氰咪呱效果好,但每年发作数次。

近7天来,由饮食不当而诱发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纳差,呕吐粘稠物,吞酸,大便不爽,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属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化湿,辛开苦降。

处方:半夏12g,黄连9g,黄芩12g,干姜5g,党参10g,枳实10g,吴萸3g,竹茹9g,白芷12g,元胡12g,蒲公英30g,甘草6g。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概要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概要

临床主要的病理特点为:
粘膜浅层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 多处小脓疡形成
较大溃疡
临床症状特点
以粘液脓血便、腹痛、腹 泻、里急后重为主,严重 者可伴发热、呕吐、食欲 减退、贫血、大关节炎、 心肌炎、多发性口腔溃疡 、虹膜睫状体炎等病证。
病程漫长 轻重不一 反复发作 多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 男女差别不明显 欧美发病率高 (4/万-10/万) 国内无确切统计 近年患病率似有增加
三、诊断
消化道症状
腹痛 左下腹痉挛性疼痛,泻前腹痛,泻 后痛减,伴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 腹泻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轻者大便 2—5次/日。重者可达20—30次/日, 慢性间歇型 慢性持续严重 急性暴发型
出血 脓血便,或只见脓血而无便,重 者可有出血性休克。 消化不良 厌食、上腹部胀满、呕吐
肠道外症状:

热毒炽盛
主证:发病急,高热不退,口渴心烦、腹痛 剧烈,里急后重、利下脓血,舌红苔黄燥, 脉滑数。 方药: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 高热加安宫牛黄丸;羚羊粉 抽搐加紫雪丹、全蝎
以上两型较重,可采用灌肠法:
主要药物: 炒槐花、地榆炭、苦参、黄连、败酱草、 大黄炭、儿茶、枯矾、三七粉 可以合冰硼散或锡类散,保留灌肠。
急性病变:
• 中度:粘膜充血水 肿明显,易出血;
急性病变: • 重度:黏膜充血 水肿、多发糜 烂、融合成片。
• 慢性病变:
• 活动期:肠壁僵硬, 肠腔狭窄,有溃疡, 炎性息肉
• 静止期:粘膜炎症轻,色泽苍白,出 血少
四、鉴别诊断:
溃结 菌痢
大便多,脓血量多
便血多
大便量较少、脓多血少
便血少
治菌痢的抗菌素效差 抗菌素治疗效佳 柳氮磺胺嘧啶(SASP)效 SASP效差 佳 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X 线钡灌肠检查有特殊变 化(溃疡、炎性息肉) 无特异性变化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中医治疗腹泻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辨证施治。

明代李士材曾总结出治泻九法,先生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1.渗利法:本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胀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

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

因为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

治疗这样的腹泻,应当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

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

《苏沈良方》有这样一段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得了急性腹泻,请太医院里的国医治疗,丝毫没有效果。

他的夫人对他说,市集上有人卖治腹泻的药,三文铜钱一帖,服过此药的人,都说效果很好,咱何不买一帖吃吃看。

欧阳修说,咱们这些人的体质,和劳动人不一样,他们敢吃的药,我们却不可轻试。

可是夫人瞒着他买了一帖,搅在国医处方的药剂中,给欧阳修服下。

只服了这一剂药,欧阳修的腹泻就完全好了。

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详情对欧阳修讲了,欧阳修也着实佩服,便把卖药人叫来,答应用很高的代价请他传方。

卖药人最初不肯传,经欧阳修百般动员,才说:这方是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6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

车前子有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所以明朝赵学敏编写的《串雅》中,有一张方名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

治疗水泻,非常有效。

明末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疗水泻的秘诀,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革薜。

萆薜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升提法:本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搏可能见浮脉。

这种现象,中医叫做飧泄。

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

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胃气一升,大便就不会泄泻,气体也就消失了。

《邵氏闻见录》记载:夏英公得了腹泻证,太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是虚证,用补脾药治疗,始终不效。

有一个姓霍的老医生,问明了大便的性状,说这是肠中受风,开了一个有藁本的药方,服下后,腹泻就好了。

路广晁治疗反流性胃炎的经验

路广晁治疗反流性胃炎的经验
反流性 胃炎可归属于 中医学 “ 吐酸 ”“ 、噎膈 ” “ 、胸 连 为君 。 以清其 胃热 。 临证 常 于方 中加入 一 味佛 手 . ” 痛 ”“ 、 胃脘 痛 ” 范畴 , 等 主要是 因情志 不遂 , 机不 畅 , 《 草 再新 》 : 治气 舒 肝 , 胃化 痰 , 积 , 噎 膈 气 本 日 “ 和 破 治 或饮 食失调 , 或劳累过度而致 。 路教授经过 多年的临床 反 胃” 此药 温而 不 燥 , 痰 利 气 . 进 肝 气 疏泄 . , 化 促 启
动 胃气 , 四逆 汤更好 地发 挥斡 旋 中焦 的作用 使 据证情兼 夹不 同辨证论治 以加减 : 泛酸甚 者 . 加乌 贼 骨、 贝 、 瓦楞 。 浙 煅 三者 为“ 酸药 , 胃酸过 多 、 制 对 胃溃 疡 有效 ” 《 ( 现代实 用 中药 》 ,其 中大便较 稀者 用乌 贼 ) 骨, 浙贝取其 固涩之意 , 大便干用煅 瓦楞 。若湿邪偏盛 者 , 白蔻 、 加 砂仁 、 兰醒脾化湿 和 胃, 日:砂仁为 醒 佩 古 “ 脾调 胃要药 ” 。若气逆 不降 , 噫气不 除者 , 加旋覆花 、 竹 茹化痰 降气 。 兼食滞者 , 内金 、 若 加鸡 炒谷麦芽 、 焦三仙 以消食化滞 。 若伴有 胃脘疼 痛较 明显 , 可合用丹参饮 以 行气止痛 。若 胃脘胀 满者 , 可合用大腹皮 、 人头行气 仙 宽 中 值得一提 的是要重视 其情志变化 . 兼心烦者 . 若
而不降 , 于是 胃液 ( ) 胃气 而逆 升 , 心 、 酸 、 酸 随 烧 反 呃 逆、 胸痛随之而作 正如医家秦景明所总结 的 :呕吐酸 “ 水之 因 , 时郁 结 , 饮不 化 . 平 水 外被 风寒 所束 . 上升 之 气 , 而成积 。 郁 积之既 久 。 湿能 生热 , 盛木 荣 , 湿 肝气 太 盛, 遂成木火之气 , 因吞酸 、 吐酸之证作矣 ” 。 2 “ 疏肝解 郁 . 胃降逆 ” 和 为治疗 大 法 路教授 针 对肝郁 气 逆 的特点 .提 出本病 治疗应 以“ 肝解郁 , 胃降逆 ” 疏 和 为根 本 大法 。 证时 必须抓 辨 住 “ 机 郁 滞 ” 一病 机 本 质 特 征 . 视 肝 、 、 气 这 重 脾 胃三 者 关 系 .同时他 指 出辨 证治 疗 时亦应 重 视本 病 的病 机 演变 。如病之初 期 , 病邪 较轻 浅 , 气分 , 时多为 属 此

近代中医名家对慢性腹泻的辩证用药心得

近代中医名家对慢性腹泻的辩证用药心得

近代中医名家对慢性腹泻的辩证用药心得慢性腹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肠炎等。

其病在于大肠。

便检往往见红、白细胞或粘液,结肠镜检见溃疡和充血、水肿。

一、刘树农(1895~1986,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名老中医):本病叠进健脾燥湿益气补中无效。

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银花、红藤、公英、夏枯草、败酱、黄芩、黄连清热利湿;丹参、红花活血;苡仁利湿;二活、荆防等风能胜湿,以为痛泻之法,凡久泻而腹胀痛,里急后重较甚者,皆可用之;木香、槟榔、白芍理气行滞并可加消导之品。

有寒象者,可予附桂、炮姜之属;其间可少用伏龙肝、赤石脂、山萸秦皮诃子粟壳等以涩之。

二、陈继明(1919~1990,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肝气横逆者,以痛泻要方,如柴枳香附保和丸等。

如伤阴者,酸苦泄热、酸甘化阴:沙参乌梅木瓜牡蛎白芍左金川楝石斛等;脾肾阳虚者,用四神丸加鹿霜巴戟菟丝羊藿当归小茴苓术姜草赤石脂等颇效。

寒甚阳衰用真武汤消导药合硫磺(硫磺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去豆腐阴干研末入胶囊。

每服1.5克,日二次;瘀滞者,反复发作,痛而有粘液(结肠炎),可予芎归丹赤桃红枳草香附元胡等。

三、焦树德(1922~,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脾肾两虚以理中汤真武汤四神丸加伏龙肝诃子粟壳效好。

但需坚持10付以上,其间加少许辨证药即可。

肝郁乘脾用痛泻要方加朴苏升柴香附秦皮泽泻。

四、丁光迪(1918~,南京中医学院教授):脾肾阳虚以四神丸无效者,改升阳止泻法:用羌活胜湿汤加升柴荷。

痛而有粘液者,为湿积阻滞气机虚中挟实,用芩连芍二陈吴萸木香等。

有以半夏治粘液者,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

泄燥交加者,加枳术或归桃;善后以参术芍芎红花。

五、程焕章(1930~,程门雪之子,上海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并以马齿苋白头翁香连丸。

本病常寒热并见,故可温清并用。

冷痛甚者,加附桂干姜姜黄。

粪便干结如羊矢外裹粘冻脓血者,当养阴血,以归杏桃等。

浅述脾虚湿盛型泄泻中医辨治思路

浅述脾虚湿盛型泄泻中医辨治思路

1322023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411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泄泻首载于《内经》,随着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与湿盛[1],脾虚与湿邪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故“健脾渗湿”为泄泻根本大法[1]。

泄泻分为寒湿、湿热、饮食、脾虚、肾虚型泄泻,临床上脾虚湿盛型泄泻是久泻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目前临床上亦就此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医内治法1.1突出健脾为主目前健脾化湿法是公认的脾虚湿盛基本治法,其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路广晁教授则认为可以代之以香砂六君汤[2]。

在临床研究中根据临证特点,主要以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如,齐元富认为大肠癌术后脾虚湿盛型泄泻应用参苓白术散加补中益气汤治疗,疗效显著[3];盛红艳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型泄泻应用中发现,参苓白术散合藿香正气散同样有奇效[4];王斌教授在健脾同时不忘加以收敛固涩之品,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加白芨、地榆炭、煅牡蛎收敛之品[5],疗效亦甚佳。

1.2突出渗湿为主张芳侠认为湿为阴邪,最为难去,予以经验方三仁汤加补气健脾、分利小便等之品,意在健脾燥湿、祛邪扶正[6]。

冯金霞主张脾虚湿盛急性泄泻应用云苓、猪苓、泽泻、薏米为主药,根据湿邪轻重、缓急配伍用药[7]。

郑立升认为淡渗利湿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型腹泻的主要方法,予以五苓散加淡附片、干姜、石榴皮等[8]。

1.3健脾与渗湿并重马万千辨治脾虚湿盛型久泻予以健脾祛湿为法,予以六君子汤合五苓散[9],杨维华六和汤加减健脾利湿,赵统秀总结王自立教授慢性腹泻治疗经验:脾虚湿盛型泄泻予以加减六神汤《证治准绳》健脾渗湿[10]。

孟振国认为脾虚湿盛久泻患者除了注重健脾,更注意祛湿收敛止泻。

病久脾阳虚累及肾阳亦是常有之事,许爱英针对脾虚湿盛兼夹肾阳虚、寒湿内停的患者予以参苓白术散和四神丸之法[11]。

路广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路广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路广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1978 年,WHO 将 CAG 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 表明CAG 已成为受医学界重视的一个疑难杂证。

临床上以中医治疗 CAG,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 CAG 病变能够逆转。

路广晁主任医师是山东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消化道疾病临床与研究30 余年,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辨证和辨病、宏观和微观辨证相结合,治法简明,用药平和轻灵,疗效显著,其在运用纯中药辨证治疗CAG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所学路师辨治 CAG 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气阴两虚是始动病机脾胃同居中焦,依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为阴脏,性喜温燥而恶湿,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

胃为阳腑,性喜柔润而恶燥,赖阴液滋养,胃阴足则受纳腐熟。

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临证指南医案》)气之与阴,是脾胃功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脾胃之气赖脾胃之阴以生,脾胃之阴赖脾胃之气以化,气阴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正常的纳化升降功能。

从 CAG 患者病史分析中发现,绝大部分 CAG 患者素体气阴两虚,加之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致使胃气受损;过食辛辣香燥之品,化热伤津,导致胃阴不足,日久气阴两虚;长期情志忧郁不畅或恼怒,可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耗气伤阴;劳倦过度,中气受损,不能为胃行其阴津,遂成气阴两虚。

此外,自然环境的变迁如气温有逐年升高趋势,热可伤阴,复而耗气,最终形成脾胃气阴两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痞满不舒、口干咽燥、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暗淡、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等。

2 阳虚血瘀为变动病机气阴亏虚日久,气虚及阳或阴损及阳;外寒直中或饮食过用寒凉,损伤脾阳,虚寒内生,而出现脾胃虚寒症状。

路广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

路广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
独到 的见 解 , 临床治 疗效 果卓 著 。 现将 路 师治疗 反 流 性食 管炎 的经 验总 结如 下 。
1 木 郁 土壅 、 失和 降为基 本病 机 胃
且 往往 多伴 有 心烦 易怒 、胸胁 胀 痛或 遇情 志 刺激 加 重等 肝气 不舒 的症 状 .为 这一 认 识提 供 了有 力 的实
下 食 管黏膜 多无 明显 异 常 . 或仅 见 胃、 十二 指肠 液 反
和 降 。 胃为六腑 之一 , 盖 主受纳 、 熟水 谷 , 气 以和 腐 其 降为顺 。 以通 为 用 , “ 且 胃为 多 气 多血 之 所 ” 不 宜 郁 , 滞。 然其通 降之 性有 赖 肝气疏 泄 的正 常 。 若忧 思郁 怒 日久 . 伤 肝气 , 损 肝气 疏泄 不及 , 必 土失 木 疏 , 势 而致 胃气 壅滞 ; 胃气 壅滞 , 则或 积滞 内停 , 或痰 从 中生 , 皆
维普资讯
主医2 ! 生 旦笙 鲞 笙 塑
曼 i nj g
o T M, p m e, 0 . o 2 .o f C S t br07 V 1 6 . ee 2 . N 9
不及之表现 , 情志抑郁 , 虑恐慌 , 欲减退 等 : 如 焦 性 () 4 具有 肝 经 所 布部 位 之 征 象 , 胸 胁 苦满 , 如 少腹 拘 急等 。遂 辨为肝 气 亏虚 , 盖木 虚 不能 运 土 。 脾 土运 则
肝 之清 阳不 升 , 不能 疏泄 水 谷 , 则 泄泻 中满 之 证在 所 难免。” 治疗 上 主 以益 气升 阳 , 补肝 肾 , 肝 气 疏 温 俾 达 , 运得 健 , 脾 则泄 泻 自愈 。
( 稿 日期 :0 7 0 一 1 收 20—6 O )
化水 谷不 健 , 唐容 川《 如 血证论 》 云 : 木之 胜 , 于 所 “ 主 疏泄 , 食气 人 胃, 全赖 木之 气疏 泄之 , 而水谷 乃化 。 设

试论泄泻证治

试论泄泻证治

试论泄泻证治
李克勤;路广晁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8)5
【摘要】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

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泄泻;病机;治则;辨证
【作者】李克勤;路广晁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附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40.5
【相关文献】
1.肠风泄泻的证治探讨 [J], 丁佳媛;刘绍能
2.从乌梅丸谈肝热脾寒型泄泻的证治 [J], 丁立国
3.慢性泄泻中医证治浅谈 [J], 张应刚; 王红
4.李乃庚辨治儿童泄泻临证思路探讨 [J], 张妍;顾国祥;李志武
5.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浅谈泄泻证治 [J], 王芳芳;牛学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广晁治疗泄泻经验
朱伟宁山东中医药大学
泄泻乃中医内科常见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泄泻的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后世医家对之亦多有论述。

导师路广晁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治疗泄泻的丰富经验,现择其要者叙述如下。

外感泄泻重在祛湿
外感泄泻,以感受寒湿、湿热之邪为主。

外感寒、热之邪伤人,或温之、或清之,邪气皆可速去。

而湿性重浊、黏滞,寒热之邪挟湿邪为患,若一味尊《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每致泄泻缠绵难愈。

临床治疗这种泄泻,路广晁主张以祛湿为主,尤其对于湿热合邪而致泄泻的患者,祛湿尤当重要,此即前人“湿去热孤”之谓。

古人根据湿邪在上、中、下三焦部位的不同,而立化湿、燥湿、利湿三法。

泄泻之湿邪主要在中、下二焦,故其治疗当以燥湿、利湿为主,而具体偏重于燥还是利,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选择。

若患者泄下频繁,便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当以利湿为主,药如车前子、云苓之属,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此即古人“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谓;若患者泄泻兼见脘腹胀满,身困体重等湿阻中焦之象,则应以燥湿为主,药如苍术、陈皮、半夏之属,使湿从中焦而祛,泄泻自愈。

内伤泄泻兼顾脾肾
历代医家论治泄泻,多重视脾胃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路广晁在治疗内伤泄泻时亦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时时顾护脾胃,临证常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山药、薏米、扁豆、莲子肉四药。

此四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四者皆具甘味,皆能健脾补中,脾运健,水湿化,泄泻自痊;且四者性味甘淡,兼具渗湿之功;另莲子肉性涩,具有一定收敛止泻的功效。

四者合用共具健脾、渗湿、涩肠之能,路广晁在治疗内伤泄泻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此四者,每获良效。

泄泻失治日久,每致损及肾阳,出现以清晨泄泻为特点的五更泻,正如古人所言“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路广晁在
治疗此类泄泻时,宗《医宗必读〃泄泻》治泻九法中温肾之法,方选四神丸加减,疗效确切。

补脾柔肝擅调情志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而有关情志因素导致泄泻的论述古已有之,《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气泄证,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临床上因情志不调导致泄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情志不调,每致肝木乘脾,脾失健运,因致泄泻。

此类泄泻多症见: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前腹痛,泻后痛减,即祖国医学所谓的痛泻,亦即西医学所谓的肠易激综合征。

路广晁在治疗此类泄泻多选用痛泻要方加以佛手、香附等调畅情志之品,疗效确切。

佛手、香附乃舒肝解郁,调畅情志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佛手、香附提取物可拮抗组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进而抑制胃肠道蠕动,故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泻。

需注意的是,此类泄泻失治日久,易致脾气亏虚、脾运不健,而出现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路广晁认为此时当以调补脾胃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西为中用中西结合
在临证过程中,路广晁特别重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辅助检查结果处方遣药,在泄泻一病的治疗中亦不例外。

如果肠镜检查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明显者,常加用败酱草、椿根白皮、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祛湿、杀菌、抗菌作用的药物;如果肠镜检查见肠息肉者,常加用丹参、莪术等活血散结之品,亦常加用一味生薏米,薏米性味甘淡,可健脾、渗湿、止泻,为治疗泄泻之佳品,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薏米具有一定抗癌,预防癌前病变的作用,对预防息肉恶变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大病常规检查见红细胞、潜血阳性者,常加用白芨、儿茶、七粉等止血生肌之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