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平主任医师针灸治疗慢性泄泻经验_马小平

合集下载

温针灸应用于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温针灸应用于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温针灸应用于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中的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8-08-24T15:16:59.4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作者:何明华万文蓉[导读] 探讨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作用效果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厦门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9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作用效果。

方法:选取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2例。

以上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蒙脱石散口服治疗,其中A组加用温针灸。

统计2组疗效,借助SPSS17.0软件对比2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A组总有效率达97.62%,远高于B组的83.33%,差异显著(P<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慢性腹泻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其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形、次数增加。

对于慢性腹泻患者,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此法疗效不尽人意。

有关中医研究显示[1],慢性腹泻多由于脾胃运转功能减弱所致,温针灸疗法具有驱寒止痛、益气固表、健脾养胃等功效。

鉴于此,本研究特选取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展开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男44例,女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42例(男23例,女19例);B组42例(男21例,女21例)。

A组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2.32±5.06)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81±0.78)个月;B组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53.28±5.17)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51±0.66)个月。

夏治平教授诊治阳痿经验

夏治平教授诊治阳痿经验

4 ) : 2 3 5 — 2 3 6 . 配合 火把 花根 、 雷公 藤 多甙 片等 。对 表现 为腰 痛 、 腰酸、 口干 、 乏力 、 ( 舌 质偏 红 以 正虚 为 主 者宜 滋 补 肾 阴健 脾 益 气 以参 苓 白术 散 加 减 。 【 5 ] 张琪, 张佩青 . 张琪 肾病 医案精 选【 M] 涕 1 版, 科 学 出版社 , 2 0 0 8 .
对 以血 尿为 主要 表 现者 应先 清 后止 , 不 可见 血 止血 , 应 清利 凉 血 以 【 6 】 魏 升. 中 医药治 疗 I g A 肾病 浅析 【 J J . 浙 江 中西 医结合 杂 志 , 2 0 1 0 , 2 0 驱邪 外 出 , 防止 湿热 蕴 积 。 对 血尿 日久 或血 尿较 多湿 热 已清 的此病 ( 6 ) : 3 4 9 — 3 5 0 . 患者 , 可 短 期应 用 炭 类 止血 药 , 常用 有 丹皮 炭 、 茜草 炭 、 蒲黄炭等 , [ 7 ]谢 天 忠 ,张 雷. I g A 肾病 3 0 例 的 中 医辨 证论 治 【 J 】 .中 医杂 志 , 对尿 血 紫黯 , 舌 有瘀 点久 病 血瘀 选用 凉 血止 血效 果欠 佳 者 , 宜 活血 1 9 9 5, 3 6 ( 4) : 2 2 8 — 2 2 9 .
王钢 教授认 为本病 发 病 内因 以 肾气 亏 虚 为主 , 咽、 脾 为病 情 诱 参考 文献 发 因 素 。咽为 肾所 主 , 喉 为肺 之 门户 , 外 邪 入侵 咽 喉可 循 经侵 犯 足 【 1 】 傅 文录, 刘 宏伟 . 时振 声教 授 治疗 I g A 肾病 的 经 验 『 J J . 河 南 中 医, 少 阴 肾经 ; 西 医认 为本 病 与 胃肠黏 膜 免疫 有关 , 中医认 为 胃肠 免 疫 1 9 9 4 , 1 4 ( 6 ) : 3 4 4 . 功能低下、 缺 陷或 调 节异 常 常 由 于 中医 脾气 虚 弱 , 气失所养 , 饮食 [ 2 ] R 4 宏伟, 庞 俊 娟. 中医 药治 疗 i g A 肾病 的研 究思路 与对 策[ J ] . 山东

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

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

江苏省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唐蜀华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江苏省中医院邱茂良江苏省中医院吴旭江苏省中医院邱仙灵江苏省中医院江育仁江苏省中医院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江苏省中医院徐轩江苏省中医院陈国丰江苏省中医院汪履秋江苏省中医院叶果强江苏省中医院王顺贤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许建安江苏省中医院李宁扬州大学医学院丁泽民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南京市中医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张钟爱南京市中医院程子俊常州市中医院张鑫海常州市中医院杨泽民常州市中医院洪哲明常州市中医院徐迪华常州市中医院申春娣常州市中医院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杜晓山无锡市中医院范婉华无锡市中医院曹莉无锡市中医院汪朋梅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奚钟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寿康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童经陆苏州市中医院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赵子敏苏州市中医院郑绍先昆山市中医院许柏泉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天如昆山市中医院吴纪祖昆山市中医院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朱建华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汤承祖南通市中医院汤淳康南通市中医院姚寓晨南通市中医院汤叔良海门市中医函诊中心任达然苏北人民医院张恩树仪征市朴席乡卫生院任光霞扬州市中医院王玉玲姜堰市中医院钱松本姜堰市中医院江苏省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江苏省人民医院翟玉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杨兆民南京中医药大学董勤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南京中医药大学陈金锭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邵铭江苏省中医院周晓波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王培民江苏省中医院俞荣青江苏省中医院陈静江苏省中医院朱秉宜江苏省中医院史仁杰江苏省中医院刘再朋江苏省中医院薛建辉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赵可宁江苏省中医院盛灿若江苏省中医院姚文龙江苏省中医院陆绵绵江苏省中医院章淑华江苏省中医院邹燕勤江苏省中医院孔薇江苏省中医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徐蕾南京市中医院刘永年南京市中医院陶寰南京市中医院高淑华南京市中医院张晓甦南京市中医院丁泽民南京市中医院樊志敏南京市中医院哈楠林南京市中医院程子俊常州市中医院奚向东常州市中医院杨泽民常州市中医院费建平常州市中医院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王明武苏州市中医院赵笑东苏州市中医院陈益群苏州市中医院李宇卫苏州市中医院郭寿恒苏州市中医院张音苏州市中医院毛叙勋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姚寓晨南通市中医院姚石安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南通市中医院尤菊松南通市中医院李乃庚盐城市中医院李志山盐城市中医院陈光明盐城市中医院朱秀峰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朱启勇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徐长桂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钦秋毫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何熹延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徐重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指导老师及单位继承人及单位尤松鑫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中医药大学汪红南京中医药大学龚丽娟江苏省中医院王晗江苏省中医院刘再朋江苏省中医院高国宇江苏省中医院陆炯江苏省中医院诸方受江苏省中医院金翔江苏省中医院魏成建江苏省中医院朱秉宜江苏省中医院李国年江苏省中医院陈玉根江苏省中医院陆绵绵江苏省中医院王菁江苏省中医院杨兴华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江苏省中医院钱菁江苏省中医院殷燕云江苏省中医院盛灿若江苏省中医院胡津丽江苏省中医院孙建华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徐丹华江苏省中医院陆为民江苏省中医院邹燕勤江苏省中医院曾安平江苏省中医院周迎晨江苏省中医院王德春省中医药研究院沈建平省中医药研究院娄彬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桂云省中医药研究院邢玉霞省中医药研究院谢昌仁南京市中医院程彬彬南京市中医院赵霞南京市中医院刘永年南京市中医院骆天炯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南京市中医院余苏萍南京市中医院刘飞南京市中医院莫燕新南京市中医院杨光南京市中医院吴素玲南京市中医院吴新欲无锡市中医院龚少愚无锡市中医院王如侠徐州市中医院王雷徐州市中医院周文博徐州市中医院周玉祥常州市中医院陆新瑜常州市中医院汪达成苏州市中医院华军苏州市中医院刘敏苏州市中医院蔡景高苏州市中医院吕凯苏州市中医院鲍荣琦苏州市中医院龚正丰苏州市中医院徐坤林苏州市中医院俞峰苏州市中医院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吴坚南通市中医院邵荣世南通市中医院顾庆华南通市中医院季雁浩南通市中医院夏治平海安县中医院马小平海安县中医院陈安海安县中医院曾学文盐城市中医院孙长春盐城市中医院。

夏治平老师运用透刺法治验

夏治平老师运用透刺法治验

夏治平老师运用透刺法治验沈爱明;花佳佳【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144-1146)【关键词】透针;针刺疗法;配穴法;名医经验【作者】沈爱明;花佳佳【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通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 226000;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 2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夏治平,1932年生,江苏海安人,江苏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名誉校长,原全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南通市针灸学会理事长。

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早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20年,后回海安工作至今。

主编和参编中医著作19部,其中有6部为国家或部级出版物。

主编的《实用针灸推拿治疗学》获华东地区二等奖;副主编的《中国经络文献通鉴》获国家图书奖。

笔者自 1999年始,有幸侍诊于夏老左右,得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使学业精进,受用终生。

今攫取其针法中的透刺法,整理后与同道分享。

用0.35 mm×75~100 mm毫针从合谷向后溪透刺,施以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

夏老常用该法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症(雷诺病)、中风后遗症之手部活动不利、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等疾患。

陈希等[1]研究发现,针从合谷至后溪之间的组织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第1骨间背侧肌、小指对掌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展肌,抵达后溪穴皮下组织(见图 1)。

与透刺针走行的局部区域有密切关系的是正中神经返支、指掌侧总神经和尺神经深支。

正中神经返支较小,约在屈肌支持带下缘发出,勾绕拇短屈肌内侧缘向近侧走行,支配拇短屈肌、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

指掌侧总神经由正中神经返支和尺神经浅支发出。

正中神经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 1~4指相对缘。

灸法治疗泄泻心得

灸法治疗泄泻心得
效 果 更佳 。
关键词 : 肺癌 骨转移 化 疗 唑 来磷 酸 中图分类号 : 7 42 R 3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6 2 8 5 ( 0 )6 0 6 — 2 1 7 — 3 12 1 0 — 0 6 0 1
晚期非 小 细胞肺 癌 患者 常发 生 骨转 移 ,其 发生 率 高达 在 临床工作 中应用唑 来磷 酸联合化 疗对 4 O例非小 细胞肺 癌 7 %【 骨转 移的病理特 征多为溶 骨性破坏 , 引起疼痛 、 5 1 】 , 可 病理 骨转移患者进行治疗 , 现将报告如下。 性骨折 、 脊髓 压迫 、 高钙血症 , 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也是 1资料与方法 导致肺癌患者死 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 。唑来磷酸 是新一代 双磷 11 .一般资料 酸盐类药物 , 对骨转移 引起 的疼 痛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我院 入选 4 0例患者 , 均经病 理学或细胞学确诊 的非小细胞肺
21 . 灸法的作用
培元等功效。艾灸 足三里穴可减弱 胃与小肠的运动 、 提高机体
在我 国, 采用 灸法 治病防病 有着十分悠久 的历史 。灸法的 抗病防病能力 、 增强 免疫力及 杀菌 力 , 从而发挥止泻的作用。 主要用料是艾 叶 , 艾叶味 辛 、 , 苦 性微 温 , 归脾 、 、 肝 肾经 , 具有 3讨 论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卷第 6 01 期
唑来磷 酸联合化 疗对 非小细胞肺癌 骨转 移 4 0例疗效观察
闫振华 ( 省汝州市中医院肿瘤科 汝州 470) 河南 65 0
摘要 : 目的 : 观察唑来磷酸联合化疗 对肺 癌骨转移 的止痛效果和 不 良反应 。方法 :0例 肺癌骨转移 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4 组 两组 ; 对照组 为单 纯化疗 , 治疗组在化 疗间隙使 用唑 来膦酸注射液 , 化疗 2 4周期后 察骨 痛评 分、 —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钙 离

马小平针灸临床经验浅谈

马小平针灸临床经验浅谈

马小平针灸临床经验浅谈马小平是我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南通市名中医,从事针灸学工作30多年,善于运用针灸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症,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

笔者有幸跟随德技双馨的马小平老师学习多年,收益良多,现将其针灸临床经验浅谈如下。

一、刺法多样各显疗效1.头皮针病案:血管性痴呆汪某,男,69岁。

初诊时家属代诉:患者于3年前患脑梗塞经治好转,遗留右偏瘫,余情况如常。

2天前突然出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答非所问,健忘,动作反应迟钝,舌质绛,苔厚腻,脉弦滑。

诊为血管性痴呆,证属肝阳挟痰浊痹阻经络,上蒙清窍,神志失用。

治疗取百会、四神聪、太阳以醒脑开窍,配合中脘、丰隆、太溪、四关等针之,治疗5次,语言基本恢复,记忆有改善,言语增多,继续治疗20次,诸症明显好转,已能和家人正常交流。

按:头皮针是马老师在临床研究并运用非常广泛的针刺方法。

它是指在头皮部的穴位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头皮相应投射区进行针刺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明、张介宾注解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

”这说明头与体内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它提出了脑和头之间的特殊关系,故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和脑部病变可运用头上穴位和头皮相应投射区进行治疗。

头皮针常用刺激部位有:运动区、感觉区、额中线、顶中线、四神聪、语言区、颞三针、头维、太阳、百会、风池等。

头皮针有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安神定志、养血健脑、增智的作用。

马老师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头皮针刺激可增强脑部的血液灌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促进脑细胞发育益脑增智作用,也活化和利用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重组新的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马老师强调要提高头皮针的疗效一定要正确选穴和选区,还要重视手法,进针轻快捻转熟练,刺激量大,针感强,疗效好。

临床针刺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能提高皮质醇和生长激素、调节电解质可以促进儿童增智治疗儿童弱智。

浅谈针灸治疗慢性泄泻

浅谈针灸治疗慢性泄泻

[ 2 ] 张茹 , 王学员 .中风后 失语 的针 灸治疗 概况 [ J ] .山西中 医,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 <0 . 0 5;与 本 组 治 疗 前 比 较. “ P<0 . 0 5 。
2 0 1 0 , 1 5 ( 1 0 ) : 3 1 2—3 1 6 .
性 泄泻 已成 为临床 常 见病 , 且 迁 延难 愈 , 颇为棘手 , 严 重影 响 患者 的 身 心 与生 活 。本 文从 慢 性 腹 泻 的
病 因病 机人 手 , 探讨 慢性 泄泻 的常见 针灸 治法 。
表 1 两组治疗及疗效比较[ 例( %) ]
组别 n 痊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 有效
组测 验积 分治 疗前 后组 内 比较及 治 疗后 组 间 比较 , 差 异均有 统计 学意 义 。( 见表 2 )
表 2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平 均 汉 语 失 语 成 套 测 验 法 计 分 比较 ( ± s ,刺 激量 得 到 了一定 幅度 的提升 J 。与普通 灸法相 比 , 麦 粒 灸 的艾 炷较 小 , 便 于进行全 身性治疗 , 并且在使 用麦粒灸 的过程 中一 般 是选 取水 作 为黏 附剂 , 可让 其 吸附性得 到增 强 , 保 证 了艾炷 与皮肤 的充分接 触 , 扩充 了其适用 范围 j 。
注: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 0 . 0 5 。
精确 , 便 可 在一定 程 度 上提 高 治疗 效 果 。麦 粒 灸 艾
炷 较小 , 在燃烧 过程 中并 不需 要耗 费 大量 的时 间 , 提
3 . 4 两组 治疗前 后 汉语 失语 成 套 测 验 法积 分 比较
治疗前后均按《 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检查评分 , 记 录谈 话 、 听理解 、 复述 、 命 名 4项语 言 功 能得 分 。两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分析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分析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夏季腹泻治疗时选择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到2017年9月间收治的80例夏季腹泻小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7.5%,其组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效果良好,相比单纯西医而言,可促进患者及时恢复,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故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药;针灸;小儿夏季腹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50-02【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80 cases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in the summer of September 2017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fas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7.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clinical effect is good, compared with simple western medicine,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time,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CSlinical effect小儿是临床疾病患者中特殊群体,由于该类人群的年龄较小,且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系统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故容易出现多种疾病;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季,细菌等微生物生命力旺盛,而人体作为其主要宿主,故容易出现腹泻等现象。

马小平针法治验——耳体针二联针法

马小平针法治验——耳体针二联针法

马小平,男,1959年10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

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中医师。

现任海安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南通市针灸学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耳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重点医学人才、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十佳”科技标兵、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主任。

1982年南京中医学院南通地区中医专科班毕业;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专家杨兆明教授。

2002—2006年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师从著名针灸专家夏治平教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 风湿免疫病、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

最 擅长的治疗手段:针刺、艾灸、针刀、刺络拔罐以及中药汤剂。

最 推 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 张仲景、朱丹溪、皇甫谧、王惟一、滑伯仁、杨继洲、高武。

最 喜 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四书》。

从医格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马小平针法治验——耳体针二联针法马小平(海安市中医院,江苏海安226600)doi:10.19844/ki.1672-397X.2021.01.003—·—·—·—·—·—·—·—·—·—·—·—·—·—·—·—·—·—◎ 江苏省名中医 马小平 编者按:2020年5月29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江苏省名中医的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江苏省名中医称号。

夏治平教授针刺太冲穴验案

夏治平教授针刺太冲穴验案

夏治平教授针刺太冲穴验案顾玉娟【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12)006【总页数】1页(P116)【关键词】夏治平;针刺疗法;太冲穴;名医经验【作者】顾玉娟【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海安226600【正文语种】中文夏治平,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早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8年,现兼职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编和参编中医专著19部,其中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6部专著代表部级和国家级水平,《简明针灸学》被译成英文,受到国外针灸学界的重视。

笔者跟随夏治平教授学习,亲睹夏老选用单穴针刺疗效满意。

太冲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属足厥阴肝经的输穴,阴经以输代原,又为足厥阴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原穴为脏腑真气输注之处,故太冲不但治疗脏腑病,还治疗经脉部位病。

太冲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清热利湿等作用。

夏老常用太冲穴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疾病,中风、癫痫、小儿惊风,黄疸、胁痛、呕逆等肝胃病症,经、带等妇科病症,遗尿、癃闭及男科病,下肢痿痹等。

但尤擅长独取太冲穴治疗心因性疾病,疗效立竿见影。

现简述三则验案。

医案1:崔某,男,59岁,1周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打呃,且呃声响亮,1周未停,寐后呃止,但旋醒即呃,在县人民医院作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诊为呃逆,注射“安定”无效,病人苦不堪言,遂至夏老工作室就诊,他细询病情,症见呃声连连,舌红苔黄腻脉弦。

夏老立即针刺太冲穴,用泻法,接上电针,逐渐加强刺激,直到病人连连叫喊痛甚不堪忍受,等病人叫完,发现这时呃已止了,减小刺激量留针30分钟出针。

后未再呃。

按:《景岳全书·呃逆》云:“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

夏治平主任医师治疗眶上神经痛临床经验

夏治平主任医师治疗眶上神经痛临床经验

夏治平主任医师治疗眶上神经痛临床经验沈爱明;花佳佳;陈昊;夏治平【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2页(P778-779)【关键词】针刺疗法;眶上神经痛;水针;名医经验【作者】沈爱明;花佳佳;陈昊;夏治平【作者单位】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通 226000;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 226000;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 22600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00;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南通 2266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7夏治平,生于1932年,江苏海安人,江苏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安校区名誉校长,原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理事,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第3、4、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卫生系统模范。

早年执教于南京新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20年,后回祖籍工作至今。

编写中医著作19部。

夏治平老师治学严谨,善于专研,对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研究。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夏老在上世纪50年代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期间,即在标本上反复研究进针路线,对于第1支、第2支、第3支均有独到方法,其中对于第1支(眶上神经)痛的治疗几乎手到擒来。

笔者根据夏老经眶上孔(切迹)穴位注射无水乙醇治疗眶上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以飨同道。

患者取仰卧位,双目正视前方。

采用2 mL一次性注射器(4号针头,内径0.21 mm)抽取2%利多卡因、无水乙醇各1 mL。

取阳白穴稍下方眶上孔(切迹)处进针,要求进针点、进针方向及瞳孔成一直线。

进针后,立即用左手食指轻轻按于患者的眶上缘,指腹朝向眶上缘,等候触及针尖。

右手将针尖呈25°~30°角刺进眶上孔,当左手食指指腹在眶上缘感到有针尖活动时,再用左手食指在鱼腰上方按压至骨,当触摸不到针尖时,说明针尖已刺在眶上孔中,此时应后退针尖 1~2 mm,回抽无回血时,即注入药物 0.3~0.5 mL,然后再将针退出1~2 mm,注入药液0.3~0.5 mL,而后出针。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作者:蒋佐明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4期(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岳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岳阳,414000)【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慢性泄泻的治疗效果。

方法:以门诊75例患者为对象,主穴选用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

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

结论: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灸;慢性泄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7-01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门诊75例患者中,男49例,女26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3年以内14例,3~5年55例,6年以上6例。

脾虚型36例(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日2~3次或6~10次不等,便内有食物残渣,腹部隐痛,腹胀肠鸣食欲差,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肾阳虚型23例(黎明前出现脐腹作痛,阵痛或隐痛,痛即腹泻,泻后则安,小腹冷感,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喜按。

常感腰背酸痛,怯寒怕冷,四肢不温,夜尿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肝脾不和型16例(呕吐吞酸,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

1.2治疗方法处方:主穴为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

操作:脾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并灸神阙10分钟,嘱患者家属回家后再给病人灸一次神阙。

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针后加灸命门10分钟,回家再灸一次命门。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观察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观察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观察刘忠;邵伟立【摘要】探讨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天枢、大肠俞、上巨墟、支沟,并配合实秘、虚秘不同取穴采用补虚泻实治疗。

对照组予麻仁丸口服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3.33%、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2)008【总页数】2页(P814-814,815)【关键词】慢性功能性便秘;针刺;泻实补虚【作者】刘忠;邵伟立【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江苏姜堰 2255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江苏姜堰 22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22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因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棘手,许多患者滥用或长期依赖泻剂,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已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我院从2012年开始使用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肛肠科、针灸科、消化科门诊收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

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28例,使用开塞露、灌肠甚至手助排便32例。

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6岁,病程5个月~6年。

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75岁,病程3个月~8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RomeⅢ)标准。

①必须符合以下2项或者2项以上;a.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b.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e.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f.排便次数每周小于3次。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
邢守平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2(010)007
【摘要】@@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中药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rn一般资料rn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49岁;病
程1~8年.大便次数每日3~9次,大便质稀,或夹有粘液、泡沫,甚者如水样,多伴随腹中不适、腹痛、腹冷、焦虑、失眠等症状.经结肠镜检或内科诊断为慢性肠炎、
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大便次数虽多于每日3次,但便质成形,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或特异性肠炎不列入本组.rn治疗方法rn中药内服:柴胡10g,白芍10g,白术10g,防风10g,木香10g,甘草6g,陈皮10g,葛根30g,羌活10g,藁本10g.舌苔黄腻,脉见滑象者,为湿郁化热,加黄连4g,马齿苋20g;腹胀气滞者,加乌药15g;兼有腹痛者,增加白芍剂量至20~30g;畏寒者,加桂枝10g.
【总页数】1页(P12-12)
【作者】邢守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03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中药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J], 闵学军;孙国英;王新梅
2.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67例临床观察 [J], 王军;祁原婷;宋建琼;尹碧
3.中药内服配合香连金黄散、火针治疗局部痤疮1则 [J], 乔敏
4.正脊疗法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 [J], 王周武;叶圣敏;张栋
5.中药配合火针治疗复发性疖病验案 [J], 彭云;黄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并用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

针灸并用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

针灸并用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武建清【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并用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有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刺和灸法治疗,20天后进行结果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并用对于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更佳.【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1【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针灸并用;针刺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作者】武建清【作者单位】西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中医科太原030053【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腹泻是指腹泻超过4周者,即中医所谓的“久泻”,常见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后者居多。

为了研究针灸并用对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本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所诊疗的慢性非感染性腹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

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22~74岁,平均年龄(45.63±2.4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2.14±1.06)个月。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内科学》规定:①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作甚至加重,舌质淡。

次症:食后腹胀、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苔薄白。

②肾阳虚衰证:主症:晨起腹泻,大便清稀,或夹有不消化物,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

次症: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脉沉细,腰膝软。

1.3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2008)中的诊断标准:①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含)三次;②大便培养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为阴性;③大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红细胞或者脓细胞;④48小时内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⑤年龄超过18岁。

夏治平教授诊治阳痿经验

夏治平教授诊治阳痿经验

夏治平教授诊治阳痿经验第 1257 期作者 / 顾玉娟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编辑 / 刘刚⊙ 校对 / 钱秀华夏治平,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早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8年,现兼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编和参编中医著作19篇。

阳痿,即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之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称为“阴痿”。

本病现代医学称“勃起功能障碍”。

导师夏治平教授对本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阳痿病因虽多,但由命门火衰、肝气郁结、瘀血内阻和心脾两虚、湿热下注等所致,且时常相互影响。

其中命门火衰型最常见。

为此,夏老常用补肾壮阳、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养心和清热利湿等法,运用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多获良效。

1 补肾壮阳《诸病源候论》说:“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

”《沈氏尊生》指出:“房劳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阳痿者,乃命门火衰。

”《景岳全书》云:“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

”故临床上命门火衰型阳痿较为常见,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高,雄激素分泌减少;或阳痿病程在半年以上,祖国医学素有“久病必虚”之说,夏老认为当从肾虚论治,故多治以补肾壮阳为法。

例方:海马6g、山萸肉10g、熟地黄20g、鹿角片10g、枸杞子10g、巴戟天 10g、肉苁蓉 10g、淫羊藿 10g、地肤子 15g、蜈蚣粉 3g、生黄芪50g、党参10g、龙胆草3g,方中海马、鹿角片、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肾壮阳;生黄芪、党参、蜈蚣粉益气活血通络而荣宗筋;枸杞子、山萸肉等养血滋阴;同时在益肾温阳药中反佐了性寒大苦的龙胆草、地肤子,以阴阳相济。

而且,龙胆草初始用量为10g,大剂量龙胆草是抑制性欲的,所以告诫患者2wk内勿过性生活,2wk后减量至3g,而小剂量龙胆草有兴奋性中枢的作用。

夏老强调,补肾壮阳药不宜久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0・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3, V ol 32, No 4文章编号:1005-0957(2013)04-0240-02 ・名医经验・ 夏治平主任医师针灸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马小平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江苏 226600)
【关键词】 针灸疗法;针药并用;名医经验;腹泻;医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3.04.240
夏治平老师是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江苏省海安针灸学校名誉校长,原南通市针灸学会理事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理事,南通市劳动模范,
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卫生系统
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早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20年,今仍被该校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编
和参编中医学著作l9部,其中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六部专著代表部级和国家级水平,主编《实
用针灸推拿治疗学》获华东区二等奖,副主编《中国经络文献通鉴》获国家图书奖,《简明针灸学》
译成英文,受到国外针灸学者的重视。

他在临床上擅长运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内科和男科疾病,
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

夏治平为全国知名中医,从医60年,对运用针灸治疗慢性泄泻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随师多年,亲眼目睹了夏治平老师运用针灸治疗慢性泄泻疾病的经过,现整理有关治疗经验如下,以供同道学习参考。

1 注重调神与调理脾胃的结合
慢性泄泻多为急性泄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运化失职,而为慢性泄泻,《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景岳全书・泄泻》:“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满,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在治疗上多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

夏治平老师临证过程中,在尊重传统治疗慢性泄泻重视调理脾胃的同时,多结合采用调理心神的治疗措施,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夏治平老师指出,大凡慢性泄泻之人心神必烦躁,情志失调可影响慢性泄泻的治疗转归,因此,夏治平老师在运用针灸治疗慢性泄泻时,除取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等调理脾胃的穴位外,也常取内关、太冲、四神聪等穴位,相得益彰,效如桴鼓。

2 处方选穴善用特定腧穴
慢性泄泻多责之于脾胃,但与肝肾等脏器功能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经络是脏腑功能在人体特定的反应线,在十四经循行线上分布着许多特定穴位,这些特定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所深聚的部位,脏腑功能失调往往在其相应的特定穴位上出现部分异常表现,或表现为穴位处皮肤的异常,或表现为压痛敏感,针刺相应的特定穴位可以对有关脏腑功能的失调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夏治平老师在数十年间运用针灸治疗泄泻时多十分注重选用背俞穴、募穴、原穴、合穴等特定穴位,如脾俞、胃俞、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

夏治平老师还受古代医家的启发,重视特定穴位之间的配伍应用,《灵枢・五乱》:“气在于胃肠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夏治平老师在临证中师古不泥古,特定穴位配伍灵活多样,有同经的特定穴位配伍,也有异经特定穴位配伍,有上下配伍,也有左右以及躯干与四肢等特定穴位配伍使用的方法,针刺特定穴位对于调整脾胃肝肾失调的功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主张重灸以温补脾肾
慢性泄泻的基本病机多为脾病与湿邪,湿邪与脾
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湿盛可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作者简介:马小平(1959 - ),男,主任医师
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4月第32卷第4期 ・241・
湿,致使泄泻缠绵难愈。

夏治平老师指出湿为阴邪,易困脾阳,非重用温灸则湿邪不能祛、脾肾之阳不能振,《灵枢・刺节真邪》:“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朱丹溪:“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均表明灸具有温阳行气散寒等作用,夏治平老师在治疗慢性泄泻过程中,善于借鉴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不断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加以总结与提高。

夏老师常选施灸的腧穴有脾俞、肾俞、中脘、梁门、关元、足三里等穴,分前后两组,隔姜灸7壮以上,或运用温灸盒重灸中脘、梁门与气海、关元处,施灸时间达20~30 min,使艾灸热量深透内脏,以祛除寒湿之邪,温运脾肾之阳。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与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4 针药结合,优势互补
夏治平老师临证中常常牢记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的一段话:“故其致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倡导针灸与药物并用,治病或用针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或针灸与药物同施,治疗手段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以达到取长补短效果。

久泻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每每有之,对于久泻所表现的复杂证候,夏治平老师常常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寒湿郁结型、肝脾郁滞型、肾虚热阻型等,在应用针灸的同时,脾肾阳虚型多选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寒湿郁结者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肝脾郁滞型选用柴芍六君汤加减;肾虚热阻型选用乌梅丸加减。

5 病例介绍
5.1 病例1
患者,女,46岁。

患者自2年前起大便溏泻,时发时止,曾服多种药物未愈。

半年前起,腹泻次数增多,白天大便四五次,夜间二三次,便前肠鸣,腹胀作痛。

矢气频频,窘迫难忍,便后腹中即舒,舌淡苔白滑腻,脉沉细。

辨证属于久泻肾虚,寒湿阻结,治拟补虚温肾,祛寒化湿,针刺取肾俞、脾俞、中脘、梁门、关元、足三里、太溪穴,肾俞、脾俞、中脘、关元穴,分前后两组给予针刺后温针重灸,其他穴位单针不灸,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同时给予口服中药汤剂,乌梅丸合参苓白术丸加减;处方为党参10 g,肉桂5 g,黄连3 g,木香5 g,川椒3 g,当归9 g,白芍9 g,灸甘草3 g,参苓白术丸(包煎)18 g,每日1剂。

经针灸和口服中药治疗1星期,腹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考虑舌苔白腻而滑,为沉寒积湿所为,针灸穴位增加三阴交、内关、四神聪,中药汤剂去白芍,加苍术、乌梅、炮姜。

继续治疗1星期,腹痛明显减轻,矢气少,夜间不泻,舌苔转薄。

继续治疗1星期诸症向愈,随访1年腹泻未发。

5.2 病例2
患者,男,61岁,工人,2010年4月8日初诊。

初病因肝脾失和,胸胁胀痛,给予承气汤下之,遂发腹痛肠鸣,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日夜达5次以上,无里急后重之感。

近半年来,泄泻次数明显增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脉弦而缓,舌苔薄白而腻。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夏治平老师据此分析,肝脾郁滞,调气则已,医反下之,徒伤胃气,遂成飧泄之证。

治拟培土抑木,调理肝脾,针刺取肝俞、脾俞、中脘、太冲、足三里、四神聪穴,直刺,行平补平泻针法,每日1次;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处方为白术12 g,白芍10 g,陈皮10 g,茯苓12 g,甘草9 g,炮姜炭6 g,炒吴茱萸3 g,煨葛根12 g,防风6 g,泽泻10 g,水煎服。

经针灸与中药治疗1星期,痛泄均止,苔腻渐化,脉仍弦张,针刺加取期门、内关穴,中药汤剂去吴茱萸、白芍,加白术、茯苓各15 g。

继续治疗1星期,脉象较前有力,舌苔白腻已化,饮食逐渐增加,背俞穴和中脘加用温针灸,中药汤剂加党参、当归各9 g,以调补气血。

继续治疗10次,诸症向愈,恢复工作。

收稿日期
2012-1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