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转民66研究与探讨
DISCOVERY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在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而哈贝
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存在缺陷,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需要通过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和交往行为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危机。

哈贝马斯提出的重建也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强调了主体地位与对话的重要性,对人们自觉生成人类主体性地
位的突出理念提供了理论启发。

关键词:哈贝马斯;马克思;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
列宁说过,我们绝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如果不愿意落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们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因此历史解释的出发点只能立足于对社会关系形成过程的解释。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他试图通过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去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困境,并找出新的社会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出路。

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哈贝马斯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他对社会、文化、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对两种学习机制作为社会动力的研究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完善都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阐释
哈贝马斯以交往概念作为基础,提
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果,其
中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取代马克思的社
会劳动的理论核心、用生活世界和系统
的范畴取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原理。

哈贝马斯主张以抽象的社会
组织原则作为社会形态划分的准则,并
提出道德实践领域的“学习机制”,认
为“学习机制”才是推动社会进化的根
本动力。

(一)以“交往”为理论核心范畴
哈贝马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
念出发,对马克思社会劳动理论进行了
重建。

哈贝马斯以四个世界为基础提出
了四种交往行为,即目的性行为、规范
调节性行为、戏剧性行为和交往性行为。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虽然能够区分灵长类
动物与原始人,但是无法区分人类社会
交往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社会角色系统,
而哈贝马斯认为的交往行为是以达成理
解为目标的行为模式,适用于人类特有
的生活方式再生产的全过程。

交往性行
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语言和行为
能力的主体通过语言来达到相互理解和
协调一致的行为。

行为参与者从他们所
理解的生活世界出发,通过建立开放的、
自由的、自主的、互动的,主体间非强
制性的对话以及“理想言语情景”,即
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交
往来达成共识,交往行为重点强调了主
体间性,并且强调了主体的地位。

因此
哈贝马斯主张以“交往”代替“劳动”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提出了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理论是一种基于语
言哲学的、多维的、包容的理论。

交往
理性的目的不是摆脱理性,而是在平等
的关系中以开放性、包容性的话语形式
来建立共识[1]。

可以说,消除技术异化
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哈贝马斯的交往
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哈贝马斯以发展
普遍语用学来突出语言的重要性,为交
往行为理论提供规范的前提,接着用交
往范式突出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最后在
分析交往行为的背景下构建出交往理性
概念。

(二)“生活世界”与“系统”推动
社会发展
哈贝马斯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科学技术的异化,上层建筑的影响越
来越明显,科学技术逐渐变化成意识形态
渗透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而经济基础
已经无法完全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哈贝
马斯提出以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
“生活世界”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内容的“系统”来调节参与者社会内部
的价值观维度以及市场和劳动分工等社会
机制的社会行为来规范人类的活动,并明
确表示社会进化就是生活世界和系统分化
的结果。

(三)以“社会组织原则”划分社会
制度的变更
哈贝马斯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
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社会发展有时进步有时退步,其中的影响
因素内容繁多,因此需要用更加抽象的、
辩证的“社会组织原则”来解释社会发展
过程,以这种方法把各种生产方式概括在
一个社会形态中,可以更方便地解释历史
的发展,也可以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中各
个阶段的特征,寻找社会进化的因素。


马克思的按生产方式划分社会形态的做法
不完全科学,是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形态
的内容。

(四)“学习机制”是社会进化的
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价值
■ 乌日勒格 赵乌兰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67
研究与探讨
DISCOVERY
根本动力
哈贝马斯认为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逐渐变为意识形态的现实社会状态,阶级斗争的发展早已不再发挥主要作用。

因此,哈贝马斯指出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的劳动力、生产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的知识等三个部分,生产力的发展根源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传播,所以社会进化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观念与制度系统的变革,而学习机制则为社会变革进化的主要动力。

在哈贝马斯看来,学习机制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知识领域的学习,可直接对现实产生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道德实践意识领域的学习,能够对人本身实现推动。

所以学习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规范调节性行为[2]。

二、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分析
哈贝马斯之所以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变化,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现有理论面临了新的挑战。

虽然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结论存在缺陷,但却解释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新问题,尤其是当科学技术异化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重新根据现实社会进行完善与补充,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思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一)深刻洞察了现代西方社会交往困境
哈贝马斯通过观察晚期资本主义社
会,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与危机。

尤其当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导致了人的异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异化使现实社会面临社会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动因危机等四种危机。

这些危机加深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利益的追求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使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映,尤其哈贝马斯强调的交往理性和协商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国内,具有稳定社会、推进各地区的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在国际上,有利于构建和平发展社会,加强国际对话和沟通交流,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哈贝马斯也曾表达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的立场,“交往行为理论和商谈伦理学同样适用于处理国际关系和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矛盾,即是说,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传统之间,必须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3]。

尤其是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人类需要更加重视对话和交流,通过对话来创造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实现一个自由的、平等的美好世界。

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现代西方社会交往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分析,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功能的强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促使我们更深入地考察马克思交往理论。

(二)揭示了学习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动力
哈贝马斯提出的学习机制概念非常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哈贝马斯把学习机制划分为技术的学习和道德的学习,指出两种学习可以入手人类社会的里外,全面地进行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技术上的学习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成为国家提高经济的保障。

而道德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调节形式,道德拥有制约作用,可以使人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和标准。

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实现社会共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学习机制促使许多学者发明和创造了不
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无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自历史唯物主义被创立到现在,哲学家们对它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这也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精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的哲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可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的重建是以学习机制和社会一体化为辅助,以交往行为理论作核心,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重建,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未详细阐释的内容做了拓展。

因此我们应该对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科学地继承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有关交往的内容,不断充实历史唯物主义,拓展其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 郭先红.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9-105.
[2] 贾子贤.评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3):64-67.
[3]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乌日勒格,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乌兰,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Z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