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赫留朵夫渴望“复活”,渴望让 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 沦的玛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 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已经开始“ 复活”,但并不彻底,有时还会处 于“摇摆”的状态。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 ,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 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 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 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 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
读准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 分的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人物
事件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 到监狱探望 玛丝洛娃的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在托尔斯泰笔 下是一个矛盾、痛苦、已经决心迈 出忏悔的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他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面对玛丝 洛娃,聂赫留朵夫既要拯救她,也 要拯救自己,这也是托尔斯泰“心 灵辩证法”的体现。
镜头三:聚焦称呼的变化
关注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 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 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 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 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他参加1891 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 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 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 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 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 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 也最为突出。《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 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 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 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 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骗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 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十年 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 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 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 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 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 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 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补充完整下面的两份海报。
关键词海报
号外!号外!《复活》精彩上演
聂赫留朵夫 ( 玛斯洛娃 ) 贵族( 平民 );( 泯灭 )复活;忏悔( 犯罪 );( 肉体 )( 灵魂 )
剧情介绍海报
本剧情节 该剧改编自《复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该剧的主 要情节是
心灵辩证法的力量 震撼上演 敬请期待
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 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 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 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文学活动周继续推出艺术活动,其 中之一就是演出一出舞台剧。同学们认 为《复活》最适合改编为剧本,现在需 要我们先来完成它的前期宣传设计。
学习活动一:剧本海报制作
为了进行公演之前的宣传,同学们需要制 作一期宣传海报。在制作海报的各种方式中, “关键词海报”和“剧情介绍海报”是最常见 的。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这两份海报。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反映的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 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 ,免得哭出声来。
为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深切地 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纯真的 玛丝洛娃现在的沉沦感到心痛。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 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 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 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 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 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 着说。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着强烈 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 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抱有敌 意。
镜头二:聚焦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同桌相互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聂赫留 朵夫犹豫和徘徊的相关句子,再分析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
两人在铁栅栏边上刚刚见面 。
想见见您……我……”“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 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 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活》舞台剧前期的设计 宣传工作,现在的任务是选择舞台镜头,大家 开始了又一轮的探讨。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把 舞台镜头聚焦在三个地方:
①玛丝洛娃的笑;
②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③男女主人公称呼的变化。
学习活动:剧本镜头精选
• 1. 镜头一:聚焦玛丝洛娃的笑。
• 我们首先将镜头聚焦于玛丝洛娃的笑,请大家将下面的表格内 容补充完整。
走 进 人 物 的 心 列灵 夫世 ∙界
托 尔 斯 泰
学习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复活》原著内容,把握聂赫 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 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 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 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心灵辩证法的力量 贵族顿悟觉醒的故事
震撼上演 敬请期待
学习活动二:剧本标题设计
有编剧提出,《复活》这个标题虽然很好,但 是很多人没有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如何让 《复活》的剧本更加吸引人,引发同学的观看 兴趣呢?尝试重新设计剧名,并简述设计理由。
• 示例:“一个受伤女人的故事”。“受伤女人”容易引起人思考: 这个女人究竟怎么了?是如何受伤的?受了什么伤?这个名叫玛 丝洛娃的女囚犯曾经有一段怎样的过去?为何会如此悲伤和哀怨? 同时这个剧名也可以显示出以玛丝洛娃为代表的女性在19世纪俄 国的卑下地位,揭示出玛丝洛娃苦难的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 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 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 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 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 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 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 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 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 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 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 一个人本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 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 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 的表现力。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 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 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 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 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 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 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 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 成了这部著作。
经过。
探监→相认→赎罪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 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 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 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 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 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 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 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 《少年》《青年》。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 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 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 写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剧情介绍海报
本剧情节 该剧改编自《复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该剧的主 要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冤受屈,即 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 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的姑娘,良心受到谴责,经过痛 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 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 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 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 类的人间“天国”。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 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 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 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 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 就嫣然一笑。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曾经伤害过她的聂赫留朵
苦地皱起来。
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 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 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 ——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 说。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
就嫣然一笑。
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
苦地皱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