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唇第五辑
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


L

陈学文
明清时期杭州已是一个很繁荣的工商业
城市,时人称都会者皆以苏杭并称聖“今之所 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南京、北京)、江
(南昌人浙(杭州》、闽(福州人广(广州〉诸省。

次之而苏松淮扬临清济宁谱州。

”①杭州“外 带江海,内控湖山,水陆之会。

”②“舟舰上下, 绡帆云布J ③在它的周围,布满了许多卫星 型的中小市镇。

这些市镇与大城市在经济上 有什么联系?起过什么作用?是怎样兴起的?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择仁和县三个 市镇——临平、塘栖、觅桥,试作历史的考察。

因为这三个市镇的兴癌渐替以及对杭州城市 经济发展的相耳影响作用,具有若可典零 意义,从中可氐窥见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布
局诸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塘栖的兴起、临平的凝滞
说明了什么?
仁和县在北宋时有四个镇:临平、范浦■
tr 涨桥、汤村。

©作为初级市场的集市性质的'
市倒是很多•如称市、瓦.团、行的则有48个之 多。

⑤在志书中往往把市、镇概念搞得很含
糊,至明中叶人们親念申已无多大分别了,打 破了原来“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禁防者 谓之镀汀的概念。

⑥成弘间凡藝商贾聚集之处戸
今皆称为市镇爲世村虚(墟)百货于焉往求之
曰市镇”。

⑦已将市镇同称或同列。

不过,一 般还是“市之至大者曰镇”。

⑧从规模大小稍 加区分。

至明成化仁和县只有三个市镇雲
“临平市慎:去县北弋十五里,海宁与本
县上塘蚕,俱于此贸易为多。

I
旧嘉会门市'候潮门外丄里,浙右物货
于此居亭(停)为多。

L

塘栖市馍雲去县五十四里,本县与德清
蚕丝多于此贩鬻J ⑨
r
这当是指规模较大的专业市镇而言。

然 据嘉靖《仁和县志》记载,城内有市七:寿安坊
市鲁众安桥市、惠济桥市、灯市、米市、菜市、北 瓦。

城外有十二工旧嘉会市镇、沙田市镇、夹
r
城巷市镇、宝庆桥市镇、石灰坝市镇、江涨桥’
市镇;北新桥市镇、临平市镇.范浦市镇、杨村
① 万历哦县志•卷10“珍藏明刻本。

② 家大明一统志岸卷29 <浙江布政司%珍藏阴刻
®唐龙:老渔石集
卷工•葡圃记*『
④ 王存泸元丰九域志■卷5 .
* ‘
⑤ 嘉靖崛仁和县志》卷1 <市镇咻
⑥ 乾隆翟吴江县志■卷4。

⑦ 弘洽 <湖州府志・裁4 <市镇》(上淘图书馆黝骸
本齐天启老海盐县图经浴卷
庶雪武琨空县志鄭卷
⑨ 成化啦用府志浄巻3武市镇■。

南京图书馆珍藏”
明刻本。

又有上海图书馆的胶卷本与册江图书
馆的影写本。

—200

市镇。

中有十个市镇记有与县城的距离,平均为16怡里。

城内外合计为19个市镇。

仁和县境东西60里,南北82里,平均每16.09平方里中就有一个市镇,可见市镇之密度是相当的高,居于全国的上游。

如果加上仿立为市的十一个,那冬小则有30个市镇了。

然仍不见觉桥市镇,只有桥梁中有嵬桥之名。

至清代有33个市镇,始有觉桥之名,①看来霓桥镇是清代才有的。

现在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明代的临平r■
镇。

它处于仁和县东北40里,②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市镇早在唐乾元间(758-761年〉置监,大中十四年(860年)设临平市,五代时曹信曾枉临平镇将。

③宋端拱元年<988年〉正式建镇。

④南宋以来更为发达,据《梦梁录》记/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

往来辐辕,非他郡比也/(卷13严盖南宋
J
以前南北往来取道临平S⑤此地是苏杭间的通道,吴景奎《过临平》/风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苏/入明,洪武十四年设税课局以征榷往来之南税,岁收11596413文柑永乐三年知县彭奎曾设预备仓储粮济杭于临平镇。

⑥附近盛产生姜、甘蔗■艾,尤以产条桑著名『⑦它是附近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又是江南蚕蛰市场之一;靛海宁与本县f仁和)上塘蚕,俱于先(临平)贸易为多駕⑧在成化前还是相当繁荣的市镇。

由于它是以交通运输与转销商品为主要职能的市镇,缺乏重要的手工业或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所以一旦当运河改道,它就失去了经济支持的力量。

从正统七年运河改道取塘栖西.舍临平后,逐渐凝滞,由塘栖取而代之。

塘栖之取代临平的巨镇地位大约是经过了半个世纪时间,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濬河逋至弘
塘栖镇在仁和县北五十里,界于杭州与
J
湖州间,宋元前不成镇市柑以后由于运河新道的开辟,北通嘉湖苏常诸州,处于南北交通干线上的塘栖,就很快繁荣起来"明正统七年夕通
判易輟上奏开辟、巡抚侍郎周忱主持开凿的
I
新运道号从杭州北新桥起向北伸延,东至崇德县界,修筑了岸塘3272丈4尺,筑桥72座。

⑩塘栖建镇至迟应为成化十年(1474年)o⑪嘉靖间「北通苏湖常秀润等河,凡诸河纲运
①光绪*杭州府志抄巻6嵌市镇鶯
②嘉靖玄仁和县志璋卷按:光绪
*杭州府志祥卷6)
记八在匚和县东阳里七
③张大昌泮临平记补遗,卷1八乾元间刘晏遣吏劝
临平监民积盐S痛唐书•地理志X杭州余杭郡④
有临平、新亭二盐监官。

沈谦<临平记•卷―安
平院宝憧碑记"「唐大中十四年……众缘于临平
帝……爲同书卷3记「(五代)曹信为临平镇将爲
电临平记补遗》卷1:弐宋太宗端拱元年置粘平
镇"「按:衽宋端拱前虽有临平监.牆平镇、临平方
之称,名称不甚统1,反映出不稳定的情形、故以
端拱元年为确、妥©而嘉靖$仁和县志,卷:[八临
平镇市一时人民物货迨今五、六百年……%从嘉
靖上推五、六百年亦应为北宋时;繼元丰九域志#
亦记有临平市镇。

故定牆平始
⑤光绪处唐栖志"卷
厂于北宋端拱元年。

⑥畔临平记浴卷3泸临平记补遗
*卷2奋
⑦ 产姜见癌大明一统志工卷朋■浙江土产b*本草纲
目②亦载。

产茂、炙皿临平记补遗>卷8。

产桑见
盅临平记补遗》卷3「番书条桑出于杭之腦平二
⑧ 成化峯杭州府志
*卷3°
@唉樋水文录匕•开淹大河,风气未聚,得建此樁,……渐成名镇/转自<唐栖志■卷丄恥方外入⑩田汝成泮西湖游览志余狰卷21°
⑪按:塘栖建镇时间应为正统七年(:U42年)后
*成化十年(1474年)前,具体那一年难以确定。

正统
七年开河并非马上建镇l亦无史料确证。

今査成
,化十年<杭州府志》卷8,已有塘栖镇,与临平市并
列,弘洽四年戦湖州府志》卷4载市镇•记:•塘栖在
'總清县,1日名塘寨/嘉靖四年(1525年)<德清县
志♦卷1产市镇h亦记有塘栖市。

(以上方志均藏于
上海图书馆)所以可以断定塘栖建镇至迟应为成
化十笠(血74年人但明崇祯入沈谦说知县彭奎
治二年(1489年)通济长桥建成,塘栖才繁荣'起来。

⑨至明末,临平则是“地不满壬里,户不溝万人打的市镇,远不如塘栖镇繁荣。

曾于永乐三年(1405年)在塘栖等四镇建仓储粮(参见電临平记>卷3),此是后人追记之事,当可 供参考°但余意疣以官方正式所修方志为准也
_201

及贩米客舟皆由此达于城市」菇遂跃为“舟车之冲S①南来北往,水陆两运均居此停泊/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得少休芋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②商业亦得以相应
+
的发展,面貌改观/唐栖巨镇也■省直舟楫输输必繇(由)孔道”。


塘栖“以运道改移,日益繁盛”。

④可见塘栖的肇兴盖由交通关系,但它又因为附近农村商品生产相当发达P使它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粮米丝缕转输的中心点。

堆于是驰驿舍临平由唐栖,而唐栖之人烟以聚”。


上面我们考明了塘栖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与临平互为升降的相互关系。

现在我们可进一步去剖析塘栖镇的经济结构。

塘栖镇以长桥联结德清仁和二县,是1座双子型的市镇。

市镇沿河布局,形成线形
I
的格局,民房、商店分布于河两岸/水陆辐犊,商贾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J⑥如“河南诸街西临运河,屋跨通衢,t商农泉货云集,咫尺雨腸凤云屏隔户外,虽肩贩力夫,亦不知有风霜暴露之苦P他处市廛无佳于此者S⑦
塘栖街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具有专业化
••*
的特点,如南市街是棉花的市场。

东市街在湖山胜处,开设亍酒楼茶室名流小饮备谈/半多集此S书画装潢医卜皆聚于兹/又多米栈仓房,为巨室积储之地兌吉家斑街是医室
♦.
■I
画铺茶室酒店分布区。

北圣堂街则罟“车商殷户市廛环列”的地方。

河南诸番与旃西大硯是农商交易的场所,因剜它靠症运河,交宛便利。

大塘街则是商业区/局面恢宏,铺肆饶裕S蔡家埠是客船聚希之所。

这样的布局既合自然地理条件,又是适应交通运输与货物的集散、堆放.销售的特点,这是经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市镇建设的规划,并不是纯属顺乎自然的发展。

塘栖又是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附近农村盛产果品■如塘栖的枇杷遐迩闻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塘栖产枇杷,胜于他处,白为上,黄次之S所产的蜜桔,“有脐无核,味极甘美,特别是金钱桔最为佳品S⑧"栖镇蜜桔最珍,风味在闽产上仁⑨此外如桃、梅、甘蔗出产也很多,不仅供应杭州,还销售到苏沪各地。

烟草也很有名,有绥唐栖”之名。

⑩塘栖又是粮食转销贸易的据点,从湖广江淮通过长江淮河运河水系,将粮食运输到塘栖以应居民的口粮,并由此地储积转销到杭州,因此,塘栖又是米粮市档镇上开满了米粮店,地方政府又在此建仓储粮以备不虞;这正说明市镇经济向着脱离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成为带有专业性市镇的特征。

附近农村有些农民以种花果为业,逐渐地脱离了自给性的农业,如
*山下村人以梅李代谷,种花时弥望如雪蔦⑪一些农民还脱离了农业,专门从事于养鱼捕鱼贩鱼,“丁山湖民以养鱼为业。

……唐栖水乡数十里荡漾溪河,渔者尤伙J⑫’
塘栖又是蚕桑种植地和贸易集散地,朱窘说:我两岸桑麻密密栽為塘栖“遍地宜桑,春夏间丄片绿云,几无隙地,剪声梯影,无村不然。

出丝之多于一邑,为土植大宗J ■I
①嘉靖<仁和县志•卷2;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
91□严
②光绪请遍志韋卷—
③光绪電唐栖志》卷0,许令典*寡修唐栖长桥略“
④光绪<唐極志洽卷1,转引<乾隆府志性
光绪N唐粘志>高树動序°
电唐栖志■卷]打■

菴唐栖志艸卷红









沈谦泮栖水竹枝词•自注入
汪砰玉汐西子湖拾翠余谈滸下。

峯宝前两溪志略勒巻1G
疋唐栖志工卷2,周天度嵌丁山湖游记样
<唐栖志并卷20武杂记人
—202一喉唐栖志#卷;8
嗥物产性
种植桑果等作物收益远比稻谷为高r以
树艺网罟为利,一邱一水,往往坐致百金,桔柚枇杷菱荧之属,岁入不资农人S因此土地价格也随之上涨,“一亩之地,值可百金”。

①比当时一般田价超出几倍至十余倍。


塘栖镇的商品市场已扩大到南北各地,打破了狭小的地域市场范围/闽越之珍商矩贾,凡以充中国之要需;秦晋鲁吴之铁冶毛關,凡以济南土之不及J③商人把原丝贩运到南京等地,又把纱布贩销回来,从中牟利。

沈维璋《竹枝词》:“郎去金陵奴在家,金陵风气最豪华,卖却丝归多倍利,为侬带个大红纱”。

④小小的塘栖镇,商品销售量与货币储备量是很大的,明人丁养浩说:“素号阀市,岁计食货贸迁,毋虑数千百万J⑤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至此经商,如著名的泉漳商人集团中丁氏沈氏长居于此经商致富,也有徽商集团。

因而塘栖成为一个“泉货丰衍”的市镇,⑥聚集了大量的商业资本。

市镇赖商业与交通而日趋繁荣,因为氏商业依存于城


市的发展,和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以商业为条件”。


塘栖镇人口是以工商业者(雇佣双方)为 多,也有一部分世族。

“塘栖镇庐肆鳞集,多世族商民,……为浙西巨镇”。

⑧人口剧增,万历时“生聚颇蕃,不下中州望县”。

⑨文化也很发达,“巨族蔚成,别墅园林,甲于两邑。

”“明代人材辈出,民居益稠密”。


综上所述,塘栖的兴起,并取代临平的地位,很大因素是由于交通改道所致。

当然,也和自身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关系甚大。

塘栖地处杭湖之间,地理条件优越,适应了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临平的凝滞,主要亦因运河改道所致。

由此可见城市、市镇的发展与
I
交通关系臻为密切。

二从茧桥到觅桥名称的嬪变
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
菟桥在仁和县东北十二里,明代成化以前均称茧桥,如咸淳《临安志》记1趣茧桥在艮
■I
山门外走马塘蔦到成化《杭州府志》仍载为茧桥,嘉靖以后则称覓桥°
第桥历来有三种称呼:一曰茧桥打二曰權桥,郎瑛《七修类稿》:“犍桥之笋”。

三曰菟桥。

从明中叶后,一般均称览桥,亦有间称茧桥者氏菟桥是可能用形象方式来说明嵬桥镇象水管一样连接四方,⑪吸引着各地的商品在此交易。

那末这一字之变动将意昧着菟桥从单一丝茧市场向较多种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化,商品生产与交换日益扩大的过程。

(详见下述〉
翟濒《艮山杂记》卷二记’槪茧桥一作菟桥,在城东北十里,自新庙迄长佛寺,列肆二
① 总唐栖志》卷18。

②按:根据笔者所藏明代浙皖数十张田契,以当时
买卖价格的结算,最高为迪两議一亩。

又堀王
士性•广志绎》卷4率田土惟兰溪最踊贵,上印七.
.丿I十金一亩者,次亦三四十,劣者亦十金「相校塘栖镇田价,仍是最高的。

③<唐栖志力卷2,钱福电重建长桥记比
<唐栖志,卷丁养浩<明故存济沈公夫⑥
妇墓志铭和
童唐栖志》卷按:此为隆庆时现象。

⑦马克思泮资本论■卷3,页410。

⑧嶺北郭丛钞片珍稿妙。

⑨ 万历0杭州府志
*卷S3星城池\,珍藏明刊本。

@世唐栖志
*卷1,卷首。

按:李日华:•秋晚过大善寺诗*:■坑南楼阁万家稠/刊于<唐栖志略福,卷
上。

同书又载王禪登诗:世两岸帆檣,万家烟火角⑪按:何故把茧桥改为菟桥?从菟字义上考.
“以竹逋水也气G集飙小即今运水它道也。

拟以
为其地处于交通枢纽,为各地商品交易之所,象
管道连接四方,商品源源而汇聚'义近于觅,故改
为觅桥。

—203

里有奇.四近物产殷充,緜警茧、药材.麻 布尤所擅名,客贾多于此居积致远/这段文
字很重要,说明了菟桥的名称、位置、规模、 物产以及经济职能乜详细考察如次二
茧桥原是蚕桑丝茧的生产中心,故以茧 名,据高濂《遵生八笺》:“桑麦之盛,惟东北
郊外最阔,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 珑高下竞秀。

^城东北者,即是茧桥一帶地
方,乡民植桑育蚕为务香到了清代又是棉布

生产的重要产地,“棉布出海宁(县)长安、获 石《镇)及仁和觉桥者为多”。

①光绪《杭州府
志》卷81.记:“乡之男妇,皆洽棉布,多出觉 桥一带”。

这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利用自己种 植的原料或就近购买原料在家庭中加工成商
•品出售,它是自然经济的必然附属物。

I
览桥一带盛产米袋布P 它是用络麻纺织
而成,质量好,坚韧柔软,濡水不腐。

这种装运 粮食的麻布,“集贸于仁和觉桥市”,②然后再
由此贩销到各地。

发展麻袋生产,固然与当 地多产络麻类植物有关,又因杭州府城入明 以来,每日得输入大量的米粮,因此,也薩要
大量盛米的麻袋。

从这个侧面也透露了粮食
I
作为商品之进入流通领域,以及农产品之间
商品流逋量之扩大,/
览桥是杭州的棉布、麻布贸易的备要市 场,“(麻布)集贸于負:桥市,一•米袋非此不 良。

旁郡所用,索取给焉”。

⑧这里宥二种商 人资本古活动。

一种是牙人,直接携带资金
到霓桥收购产品,再由他们长途转销到各地 以博取厚利。

赛东郭七八里纠线为业者,十室
而九。

艮山庆春二门牙人买卖线于城.旦晚
出入,除舟装外,邀免征税。

天下组細,莫不 举称杭线。

”④另一种形式是各地商人直接到 览桥来采购/卉织之产,则惟麻布有名,旁郡 悉取给于此。

”⑤
明港时览桥不仅段药材.麻布、果品、蔬
菜的生产为主,又是药材交易的市场。

菟桥 种植药材已有悠久的历史,宋咸淳《临安志》 (修于咸淳四年,1268年)记匸農蛇床子生(出)
茧桥S 明淸肘药材品种良多•见嘉靖《仁和县 志沢万历《杭州府志沢光绪《杭州府志》等
书记载者,有二十余种之多令
L
总之,菟桥镇1带是绵F 茧、蚕桑-果蔬、药材、棉麻布的生产基地,镇上又是这
些产品销售的中心,形成了具有专业性质的
市镇经济结构。

从茧桥的蚕桑原丝的商品生
产扩大到菟桥的麻棉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以及増加了药材的产销,说明了觉桥的商品
生产范围日益在扩丈,从较为单一的商品生
产向多种商品生产的过渡,才促使菟桥市镇 经济的繁荣。

又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于是成为邻近城乡商品交换的中心。

又因为
地处交通要道上,觉桥镇的地位日见重要。

归 根结蒂它因为是杭州的卫星市镇,才显示出 它的经济作用来.
三、塘栖等卫星市镇与杭州城市
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明清时期杭卅是江南经济中心之一,是
一个“百货所聚”、“华艳工巧,殆十余万家”的
工商业大都市。

⑥商业极其繁荣,“城内外列 肆几四十里”。

⑦“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四 通五达,冠盖相属J ⑧、直贾密集,民居稠密,
高攀龙叹为盘城中關圈之盛,自金陵而下,无
① 康熙崔杭州府志■卷6;
② 光绪<杭州府志■卷81 °
③ 乾隆<杭州府志辛卷閃,引自老艮山杂志④ 卓杭州府志物产风俗*单行本,卷6编物产性
⑤ 常艮山杂志■卷2。

⑥ 王士性:煤广志绎*
卷4 •江南诸省牛万历乐杭州
府志
*卷20电山川九
®万历 <钱塘县志•纪矗怜
⑧万历<杭州府志•卷84.
— 204

其比已”。

①“四方之商贾囲辐犊焉铁②省内各地的商品齐汇于此,如有湖州的蚕丝、湖 经,嘉兴的“嘉绢”、铜炉,归安善琏的湖笔,绍兴的茶、酒、锡箔,宁波的海味,台州的金桔、'畫鱼,处州(今丽水)的瓷器(产龙泉),严州的漆,衢州的纸、桔,温州的漆器,金华的酒、火腿,海宁的棉布,以及杭府属县的丝织品、棉织品、茶叶、书籍。

还有所谓“五杭”名产的扇、线、粉、烟、剪。

③特别是丝绸远销到国内外市场上,“茧丝绵紆之所出也,四方咸取给焉。

”④兼以交通发达,丝绸贩销到全国各地,地赖以富,所以李之藻说:“武林当南北孔道,民仰机利,丝絮文织足以衣食贲天下。

百货所产,高檣快舸,化迁如错。

”⑤商
・I
垃发展很快,仅以北新关税课额来看•増长也意思辛一是靠东北郊的临平.觉桥、塘栖及附
近农村贩运过来的f另一层意思是从东北方向运河水系航线上转销过来的粮食,郎从湖广江淮通过长江运河源源不断运来的粮食。

盘舟楫往来,日不下一、二百船J⑫
塘栖、临平又是杭城的“粮仓S从运河转销过来的粮食先储存在这些市镇里。

一可减少市区仓储量
*因为杭城实在不可能有那
么多的仓库芋二因杭州是火灾多发的城市,存 放于城内不安全。

所以在永乐三年于临平、石灰场、仲墅.塘栖建立四个大粮仓。

嘉靖时,“杭人米囤塘栖,每岁数十万石J⑬
2•提供蔬薪花果建材等生活必需品
杭州是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市,又是一
个旅游城市,蔬薪瓜果等必须靠市郊与塘栖
是惊人的。


形成这样一个大都市除了自身具备的优越条件外,是离不开周围近郊农业的商品经济与卫星市镇的发展。

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① 高攀龙:<武林游记r武林丛书本。

②何璃严北新关题名记片写于嘉蜻甲申〔"24年人
载于雍正<重修北新关志•卷16,珍蔵钞本。

又嘉-靖武浙江通志♦卷13,同记。

该书有珍藏明刻本口
城市经济发展就会把城市关系逐渐渗透到近按:关于杭州市场上商品情况采自陽以淞:点冷庐
郊农村与卫星市镇中去,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杂识入又爲靖・浙江通志•卷70,王士性淖广志绎需卷4亦有详载。

五杭名产见范祖述严杭俗遗
步的发展。

那末塘栖等卫星市镇对杭州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茲提供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口粮
杭州居民的口粮素来是依靠市郊农村与車摸所提供的,苏轼说杭民“家无宿舂之储者
益十室而九/吴自牧说r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磚处客米到来』⑦至正十九年十二月,杭城被“游军污所困三饿死者十之六七。

⑧至明代
风人
④张潘:龟松窗梦语•卷4伸按:杭州•绢,县民织者
甚众,今直隶、江西等省皆买之。

乾隆电杭州府志■卷S3,转引万历壹临安县志7)
®新关志>,珍藏崇祯传尬本康丝栏钞本冲录李之篠曜權司户部尚书郎王公去息碑记性
按:北新关税课额:弘治为4000余两,嘉靖二十三年为20000两,并商税原额计S0000余两,万历三十年为49700两,天启元年为69700两,顺治十三年为94400两原熙二十五年为107669两。



历为弘治税额的12.4倍,天启为弘治税额的17.4倍,康熙又理万历税额的2池倍。

上述统武数字参见雍正嵐重修北新关志『卷4电课鹹性‘
苏轼:爼上执政书叫吴自牧1梦梁录
*卷16老米
杭城缺粮情况并未改变,万历时“城中百万烝黎皆仰给在北市河之米,……必储米六十万石为二月之粮。

粹⑨顾炎武说「人无担石之
铺智
⑧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勒卷6疋版蕩凌凉>°
⑨ 万历<杭州府志》卷33老城池性
@顾炎武:武鑒域志专第9册百折江江抄本)。

储"「城空无储,识者忧之J⑩居民M谷米蔬果之需,全赖东北J⑪所谓赖东北者有二层⑪电艮山杂志》卷2莓濬复西湖录性
⑫嘉靖C和县志
*卷6老城内桶性
⑬丸唐栖志■卷20<杂记气
一205

等市镇来补给的。

谚曰:“东门菜,西门水, 南门柴,北门米。

……(东门〉绝无民居,弥
望皆菜圃。

”①顾炎武也说:“城中米珠取于湖 (州人薪桂取于严(州人 本地皆以商贾为
生/②若塘栖的枇杷、蜜桔、甘蔗、梅、桃、 三家村藕粉、淡水鱼,临平的生姜、甘蔗,觅
桥的药材、蔬菜、花木以及从严州湖州方面 经过临平、塘栖.觉桥运来的薪米、蔬果等,
以供应杭州居民生活。

所以顾炎武又说:“杭
城西南山多田少,谷米蔬簌之需全赖东北上 塘滨河田地,自仁和到海宁,何止千顷。

”③
杭城西北的瓶窑镇,是一个陶器建材生
产的专业市镇,“以挺埴为业?故市廛之与陶 穴相望如栉比”。

④为杭城及府县提供生活用
品与建材。

. ♦
3.为杭州提供手工业原料
杭州是丝织业的名城,又是印刷业、锡箔 业发达的城市,但是这些手工业的原料,如蚕 丝、纸张就是靠市郊、塘栖等市镇以及绍兴、
嘉、湖、循等地来补给的。

近荊养蚕植桑已 成重要生息之业,并分化出专种桑秧和蚕种 的商品生产者,如北郊北新关就有专门贩售 桑种的“桑秧市”。

⑤菟桥盛产茧丝,塘栖、临 平是原丝生产、销售的中心地,还有从湖州、 嘉兴等地经过塘栖等市镇贩销过来的湖丝嘉 丝。

也有些丝茧先在塘栖、临平进行粗加工I-
制成半成品或矗品,然后再送到杭州进行技
术加工,制造成精美的丝绸织品。

这种多层次 的加工程序,可以减少运输的开支和节绪时
间,使这种中小市镇发挥中转作用,而杭州的 一些手工业产品如,书籍、丝、棉织品、锡
箔等,又经过这些中小市镇的渠道转销到国 内各地及邻近的农村•使这些市镇起了城乡
交流中的枢纽作用,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杭州,与近郊众多的卫星市 镇结成商品流通频繁的市场网络,从而促进
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城乡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逐步促使农村自然经济的分解,一些市镇吸
引了外地商贾来此进行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 坊生产,如塘栖镇就很典型。

明人胡元敬《栖
溪风土记》(转引自《塘栖志》卷18)载:“徽杭 大贾视利之渊薮,开典顿米,贸丝开车者,骈
臻辐凑。

望之莫不称财赋之地。

”说明徽杭商 来到塘栖镇来不仅经营粮食、典业,还采用丝 织机(车)来经营丝织业。

塘栖镇上的资本主
义萌芽已是很明显了。

在塘栖镇上与毗邻的农村,农业体制也
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除了上述在论述塘栖
镇经济结构时写到的外,还要补充说明一下 “商业性农业”与“农业专门化”正在发展着,因
为“交换工商业底侵入农村,引起了农业底专
门化”。

⑥塘栖果品种植业的突出发展是废稻
作而经营以商品性的果品种植业,这就意味
・ ・ •
着并不是纯粹为了自身的消费,更多地是为 了市场而种植可以换取更多的收益。

⑦如“独
山村人以种梅为业,花开弥复十余里”,蜜桔 村村火似火,种桑育蚕缥丝就更普遍了。

商业 性农业生产也吸引了一些地主,开始对经营
经济作物的兴趣,如塘栖镇上有名的丁、沈、
胡三世族,把“巨室园林尽(改)桑田”了,⑧以 经营蚕桑而取利。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自然会引起注重技
术的提高,注重耕作的集约化,以提高生产 收益。

在塘栖桑园果國花圃中,“培植极工,
①周必大:<乂堂杂志人
②⑧顒炎武:電肇域志#第9册<浙江H 抄本)。

©⑥⑦
朱国祯:議真寂院记人
黄省曾:联畫经和<列宁全集,卷3,K73O .
按:关于果品种植业中的商晶生产情形尤以闽尊
最为典型,拙作 <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果品业商品
生产,(刊于郑天挺尊编■中国古代史论丛* 1981 年第二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巳有较详论述。

上三条史料均见于 < 唐栖志 >卷
— 20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