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解读奥斯汀笔下的三位母亲形象

解读奥斯汀笔下的三位母亲形象

255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解读奥斯汀笔下的三位母亲形象文/祝彤琦 however.”书中的班内特太太虽仅是一个次要人物,她对女儿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为女儿的亲事忙前忙后的行为虽遭到邻居、丈夫,甚至自己女儿所鄙视,但她仍然坚持为女儿的终身大事忙碌,目的是能让女儿享受更优渥的生活。

即使由于缺乏良好的后天教育而言语上略有些粗鲁,但她的意愿和出发点却是好的。

毕竟在男权社会,女人嫁个可靠的男人是唯一的出路。

就像王晓焰博士所写,“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婚姻是她们必须置于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制度”。

小说结局似乎显示了最蠢的班内特太太却被现实证明是最符合社会期望的。

班内特太太的一生都被禁锢在家庭中。

婚后她的嫁妆属于丈夫,甚至她自己都是丈夫财产的一部分。

当时,女性的经济来源完全被切断,女人成为父权社会的附属物。

她们的努力不一定能得到家人的认可。

班内特先生从不把班内特太太说的话当一回事,他以讽刺挖苦她为乐。

他人眼中的班内特太太也是无知和粗俗的。

没有话语权的她,每每想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言语总是被压制。

莉迪亚与维克汉姆私奔后,为保住女儿的名声,班内特太太鼓动两人成婚。

她忽而主张班内特先生与维克汉姆决斗,忽而又担心丈夫被维克汉姆打死。

她摇摆不定的态度体现了其徘徊惶惑的内心。

由于家中事务不能由她做主,她也没有物力和财力为女儿争取有利地位,只能神经质般地胡思乱想。

她的出场总是伴随滔滔不绝的唠叨,但几乎完全没有被真正理会。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她的这种病态的表现和话语完全是她深受父权制度下低下的经济地位和歧视妇女的限定继承权制度压抑的产物。

”三、《理智与情感》中的达什伍德太太一方面,达什伍德太太是个依赖性强又优柔寡断的单身母亲。

在她对继子能照拂自己和女儿们的幻想破灭后,她又依赖起她的大女儿——艾琳娜。

艾琳娜有着冷静的判断力,变成了她母亲的“生活顾问”。

每当达什伍德太太遇到棘手的事情,她总会询问艾琳娜的意见。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刘玉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言系)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

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叉:女性话语:男女平等简奥斯汀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英国女作家,<傲慢与偏见》则是奥斯汀的代表作。

书中主要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婚姻与婚姻关系,吉英与彬格莱、达西与伊丽莎白、韦翰与丽迪雅、柯林斯牧师与厦绿蒂、班纳特夫妇等。

通过描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婚姻观念.简奥斯汀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英国女性的生活。

一、女性话语的体现最引人注目是<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其独特的女性视角.这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开始,几乎每个女性主义的发展时期都会有评论家对奥斯汀以及她的《傲慢与偏见》进行研究,尤其是伍尔夫对奥斯汀的作品及其文学价值极为推崇。

这就使得奥斯汀的作品成为女性主义的“崇拜文本”之一.因为对她的作品的研究能够说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观点的发展与变化。

而奥斯汀本人也被视为女性主义早期作家。

伍尔夫作为一名评论家和女性主义者率先对妇女与文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伍尔夫认为由于父权制文化霸权的压抑。

女性文学要发展就不得不突破男性话语,建构女性话语。

建立女性主义文学语言。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女性要想建立自己的权力话语,首先要敢于“杀死房间里的天使”。

向男性的话语霸权宣战。

伍尔夫在这里所说的“天使”,实质上就是指父权制对女性意识的约束和压力.以及男性传统的文化霸权地位.摆脱男性强加给她们的价值标准。

如实地按照自己的体验重新解释世界、表达自己的经验,不再做一个沉默的群体【l l。

19世纪女性不再沉默.文坛上出现了大批的女性小说家。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赵洁(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女性的生活.表现了其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

本文论述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差别:伊丽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强烈希望得到男性的尊重:而简爱则大胆主动。

追求男女完全的平等。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作家主体个性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意识;性格特点:对比;原因<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的女性作家。

她们在作品里都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的生存现状:男女不平等.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压抑。

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

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对决定婚姻关系都脱不了干系。

这是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只要家中有兄弟或堂兄弟,女子就没有财产继承权。

即使继承了财产.一旦结婚,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

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上对男性的依附,婚姻上处于受支配的弱势地位。

如果无法找到一个体面的丈夫,她们的生活将是非常悲惨的。

而如果想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去做家庭教师,但这在当时是非常卑微的职业。

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甚至有不少女子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随波逐流。

所以这也是《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便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的原因.如同黑夜中的一丝光亮,给桎梏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

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对命运的抗争。

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受过一定的教育;都没有出众的长相:都有自己聪明独到的见识;都不满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但两者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一、伊丽莎白和简.爱追求爱情和男女地位观点的差异排偷出了吉诺的孩子.也正是她的愚蠢做法导致了孩子的死亡。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傲慢与偏见》用浪漫的戏剧形式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小妇人》由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家庭伦理小说。

不少研究分别对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过讨论,但是对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对比,特别是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对比十分罕见。

笔者认为这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具有较大的可比性,本文结合小说中的一些例子,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一、母亲的榜样作用《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是位见识短浅,不学无术的女人。

五个女儿中除了大女儿简和二女儿伊丽莎白,其余几个跟她一样粗俗、轻浮,爱慕虚荣,把与男人调情当成是人生的乐趣。

作为母亲,班纳特太太从来没有从思想道德方面对女儿进行教育,把她们培养成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良好的教养的淑女。

她满脑子都是钱,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女儿嫁给有钱的单身汉。

在母亲的影响下,几个小女儿肤浅,无知,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不学无术。

相比之下,《小妇人》中的马奇夫人是一位知书达理、懂得如何言传身教的优秀女性。

女儿们深受她的影响,除了一些性格上的小缺点,个个都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另外,马奇夫人在女儿们做错事或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从不横加指责,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教育的范例,谆谆教导,耐心开导。

马奇太太曾对乔说:“……如果想要自己的女儿拥有美德,自己就要身体力行,我就是楷模呀……”(奥尔科特,2010:71)。

马奇夫人给自己的女儿们作了很好的榜样。

二、母亲对女儿婚姻的态度班纳特太太的五个女儿出生在一个没有多少家产的家庭,而且又有一些地位低微的亲戚,她认为,为女儿找一个有财产的丈夫作为靠山是她的惟一出路。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贝内特家族五位女儿的婚恋故事,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旨在探讨《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不仅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成长和婚姻选择,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期望,同时也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婚恋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汀笔下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典范。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婚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和家庭所决定。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挑战。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婚姻的看法上。

她拒绝接受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而是坚持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尊重。

她坚决反对母亲和姐姐们那种“嫁个有钱人就好”的想法,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也显示了她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的态度上。

她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傲慢,不畏强权,坚持自我。

例如,当达西先生初次出现时,他傲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偏见。

然而,伊丽莎白却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她最终发现达西先生并非外界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个有着高尚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人。

这种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无疑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勇气。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的职业选择上。

对比《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女性意识

对比《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女性意识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对比《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女性意识丁安琪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对读两人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女性意识,既可以从中解读出丰富的时代文化意蕴,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女权运动给19世纪英国文学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女性意识;时代局限作者简介:丁安琪(1997-),女,满族,辽宁本溪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08-01一、相同的故事背景两位作家都选择以英国的乡村生活作为小说展开的背景,并且通过非主要人物的婚恋观念对女主人公在追逐理想爱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可贵品质进行了衬托。

《傲慢与偏见》中,简深爱宾利,却不敢主动追求爱情,只是选择被动等待;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只是为了获得军官太太的头衔,以此获得安逸享乐的生活。

《简爱》中英格拉姆小姐才貌兼备,却以嫁得如意郎君为最高追求;简的堂姐乔治安娜,貌美如花,却选择嫁给一位年老力衰的富豪,只为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

让人欢喜的是,人为或自然因素带来的改变,让两位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了理想的结局。

二、现实对理想的偏离但在笔者看来,两位男主人公身上或显或隐的征服欲让伊丽莎白和简所收获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她们最初的渴望。

在伊丽莎白生活的年代,妇女们开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达西的傲慢无疑冲破了伊丽莎白所坚守的人格底线。

但第二次告白时的达西真的发生了伊丽莎白所希望的变化么?帮助威克姆偿还债务、获得军官头衔、赞助他与莉迪亚的婚礼真的意味着他不再是那个从前因自己的地位与财富而无比自傲的达西了么?笔者认为达西作为男性在生理与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征服欲始终没有淡化——第一次告白时,门第与财富为达西带来的优越感让达西自信伊丽莎白一定会接受自己的求婚,伊丽莎白意想不到的拒绝刺激了达西作为男性的征服欲望。

主题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研究

主题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研究

关键词 : 《 傲 慢与偏见》 ; 《 小妇人》 ; 主题学 ; 比较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世界各族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拥有不同的 羞愧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诚实的自我审视以及对 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 因此立足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学作 在思想、 情感方面的共性又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 自己经历的切身感受与分析, 她承认了家人一些行为的粗 出了威汉姆的虚伪 , 终于她克服 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并公平
主题 学视角 下《 傲慢 与偏见》 与《 小妇人》 比较研究
齐晓迪 , 祁 晓 冰
( 伊 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 新疆 伊宁 8 3 5 0 0 0 )

要: 《 傲 慢与偏见》 与《 小妇人》 这 两部产生 于不 同国度 的享有世 界声誉 的文 学名著都 以 1 9世 纪英 关 中
产阶级生活为题材 , 具有较 大的可比性 。从 比较 文学的主题 学 出发 , 运用平行研 究的方 法, 分析 两部作 品的主题 , 发现两部作品的相 同主题所表现 出的不 同地域人类文化的 类同与规律性 。
文学主题上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研究。在世界文学发展史 穷人是平等的, 自由真挚的爱情理应得到祝福与尊重, 她的
上, 同一主题总是会在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的文学中不断重 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伊丽莎白的心路成长历程也是
复和演变, 不同民族、 不同地域的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 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作者以此为我们展现了道德升华与
情感上的让步与婚姻上的妥协。因为想得到一份物质有保
的道理。
障的 婚姻并摆脱自 己 年长色衰却仍旧 嫁不出 去的 世俗眼光 同样是表达道德完善、 自我提高的成长主题, 《 小妇 的排挤, 夏洛蒂隐 藏了自 己 对真 挚爱 情的渴望, 她宁 愿嫁给 人》 多用亲情来体现, 其中不乏善意严肃的道德说教, 而 个时而傲慢 自大时而卑躬屈膝的无知牧师。她 以貌取 《 傲慢与偏见》 则全篇贯穿幽默诙谐的反讽, 启发读者总结 人, 轻易地相信了虚伪的威汉姆 , 并认为达西冷漠无情、 傲 道理。 慢而 自 大。当她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与面对现实时, 她 二 爱的主题

《傲慢与偏见》与《飘》中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与《飘》中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
伊丽莎白“急急忙忙地大踏步走过了一片片田野,跨过了一 道道围拦。跳过了一个个水洼……她这时已经双脚乏力。袜
综上所述,《傲慢与偏见》与《飘》均体现女性对自我价值 的一种追求,无论是伊丽莎白对独立思维的追求还是斯嘉丽 对独立事业的追求,都是女性独立意识的一种追求。同时,这 两部作品都表现出了对真爱的一种追求。虽然两部小说出版 的时间相差有100多年的时间,出版的背景也不一样,《傲慢
家庭而走向社会,在世人的非议中走进了只有男人们角逐的
事业领域。
人翁为探讨核心,主要对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
进行比较分析。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总是以自己独具智慧的
敏锐洞察力来认识周围的人。比如,伊丽莎白对夏绿蒂与柯 林斯的判断,以及对于自己家人粗鄙一面的反感,自身鉴赏 力的认识与优雅举止。这些都体现出伊丽莎白敏锐的判断力 和观察力。有了这种洞察力,伊丽莎白能对自己的优点有清 晰的认识,并能够在面对凯瑟琳夫人傲慢无礼时,以机智而 尖刻的语言给予有力的反唇相讥,才能果断地拒绝达西的傲 慢求婚。在那个妇女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时代,伊丽莎白这种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7508(201 3)09-0048-02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简・奥斯丁凭借自己的生
活体验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真正站在女性写作立场上,对
观点。 而在《飘》中,主人翁斯嘉丽也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不一
女性的天赋、权利与地位做了深刻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者 的女性意识,而这种女性意识又集中表现在作品的主人翁伊 丽莎自身上。同样以女性视角为写作立场的玛格丽特・米切
245-247.
不同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所以,在时代所赋予妇女的狭小家庭生活圈里,人们认 为妇女遵从丈夫的意志是无可厚非的。正是由于妇女生活环

英国小说鉴赏_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1]

英国小说鉴赏_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1]

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摘要:《傲慢与偏见是》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奥斯汀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不小说中有许多亮点:其一,里面有四段婚姻,这四段婚姻基本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

其二: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描写了里面的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结构之中。

关键词:不动声色的讽刺,傲慢,偏见,个性,结构,英国乡镇生活。

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保守和闭塞事情的英国乡镇生活。

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的意义。

小说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了。

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

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

”的确,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的社会中,班纳特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

这样致使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

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班纳特太太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

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伊丽莎白的爱情。

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

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

在文中柯林斯曾很明确地说过自己结婚的三个理由。

《傲慢与偏见》与《乱世佳人》中女性意识对比

《傲慢与偏见》与《乱世佳人》中女性意识对比

《傲慢与偏见》与《乱世佳人》中女性意识对比【摘要】文学作品中把女性意识刻画得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傲慢与偏见》。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与《乱世佳人》女主角形象刻画进行比较分析,解析其各自女性意识的表现。

【关键词】女性意识;攀附意识;平等独立意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19世纪的英国几乎没有一块宁静的土地,到处都是轰鸣的机器和繁荣的、热火朝天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气氛。

而《傲慢与偏见》呈现的是一派宁静的、未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田园风光,奥斯丁描绘出了一个没有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理想之地——浪博恩。

奥斯丁笔下的自然是美好而宁静的,生活节奏是悠闲而懒散的。

作品传达出了精神底层的“潜意识”——真正的人性、人的本质的复归,只有在没有压迫、剥削和束缚的清静、美好和幸福的天地中才能获得。

纵观整部作品,婚姻观之外体现的对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觉醒的深刻而全面的解读。

一、女性攀附意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普遍被歧视,妇女被认为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在家庭中附属于男人。

作品中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

奥斯丁笔下的班纳特家的女儿们,在平日里并没有自由广阔的活动范围,她们只能待在家里,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就是最大的生活乐趣。

她们没有工作,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

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经济的大发展,新兴的中产阶级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经济实力,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他们还是无法与资产阶级贵族同日而语。

真正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与上层社会联姻。

这种攀附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以及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爵位、出身、门第观念,无疑助长了大部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攀附意识。

奥斯丁笔下的班纳特太太就是最具有攀附意识的典型例子。

她倾尽全部精力为五个女儿物色有钱的人家。

当得知新邻居彬格莱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便急不可耐的催促班纳特先生去拜访他,结识他,因为“他倒兴许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一、外国文学方向总论1.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2.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3.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前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4.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后现代文学的荒诞主题5.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法国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7.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8.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9.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10.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11.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12.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13.试论《高老头》的创作特色14.《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15.《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观探析16.《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阐释17.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18.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9.论福楼拜的现实主义20.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的人生悲剧21.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22.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23.《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24.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25.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26.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7.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28.试析《悲惨世界》的叙事特色29.呼吸英雄的气息——品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30.扼住命运的咽喉——再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31.论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形象特征32.试析《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色彩33.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34.《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35.《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36.论《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形象37.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38.《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发展历程39.三重矛盾对立的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塑造40.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英国4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42.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43.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44.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45.论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46.浅议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47.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48.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49.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50.《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51.苔丝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52.偶然性与必然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53. 传统性与现代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54. 性格与环境——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55.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56.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57.迈向生命之虹的厄秀拉——劳伦斯《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8.爱的真谛——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悲剧59.劳伦斯小说《查苔莱夫人的情人》主题探析60.人类精神荒原的救赎——劳伦斯作品的主题探索61.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6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评劳伦斯小说《虹》的艺术特点63.劳伦斯作品主人公的情感解读——以《儿子与情人》为例64.论无政府主义对劳伦斯创作的影响——以《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为例65.诗意地栖居——劳伦斯《虹》中反映的生态美学66.浅析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67.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其文化价值观68.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69.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70.《简·爱》与女性尊严71.《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分析72.简·爱抗争意识的社会原因探究73.简析《简·爱》中的爱情观74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75 .《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76 .《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德国77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78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的“狂飙运动”79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80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81 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奥地利82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83 论卡夫卡《城堡》的艺术价值84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85 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内涵解读86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挪威87 《玩偶之家》的思想意义88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89 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90 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西班牙91 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92 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93 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爱尔兰94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95 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的身心异常现象——以《等待戈多》为例96 从《等待戈多》看贝克特的语言哲学思想97 从《等待戈多》中的“缺失”看贝克特的宗教期待98 论《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意大利99 但丁《神曲》的思想意义100 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101 《神曲》的艺术特点102 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爱情观俄罗斯103 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悲剧104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105 《复活》的思想意义106 托尔斯泰《复活》人物形象分析107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性分析108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109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解读110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111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112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113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114 浅论《复活》中的“忏悔贵族”115 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116 从XX(作品)看契科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117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分析118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119 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20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121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122 高尔基《母亲》的思想性分析123 高尔基《母亲》的艺术性分析124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25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126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127 《静静的顿河》中的妇女形象简析128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129 《静静的顿河》主题思想探析130 《静静的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131 爱与美的毁灭——浅析《静静的顿河》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32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13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13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135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136 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美国137 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38 论海明威的创作特色13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14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141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142 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143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44 《老人与海》的多重象征解读145 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146 论《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精髓147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148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探讨149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50 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其着作《飘》中的表现151 从《飘》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152 东西方女性婚姻爱情叙事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153 福克纳作品中的视域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叙述为例154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形象分析155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156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哥伦比亚157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158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159 浅谈《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60 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的结合古希腊161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16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163 《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164 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古巴比伦165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阿拉伯166 从《一千零一夜》的中国故事中看当时的阿拉伯社会与伊斯兰民族精神167 论《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希伯来168 《旧约》的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日本169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170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71 论《源氏物语》中的XX形象172 浅析《平家物语》的悲剧性173 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174 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175 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贵族的婚姻176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177 论《雪国》中的XX形象178 论《雪国》的艺术风格179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浅析川端康成《雪国》的创作手法180 唯美世界中的景象美和形象美——简论川端康成《雪国》的境界美181 论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的寓意182 悲泣到世界的尽头——浅谈《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第一次痛哭的文本意义183 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184 在生死之间挣扎——论《挪威的森林》的生存意识185 浅析《挪威的森林》的叙事手法186 森林中的彼岸世界——从《挪威的森林》中透析村上春树的生命态度187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悲剧色彩188 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印度189 《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二、古代文学方向(一)先秦部分1.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2. 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3.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4. 治水神话的蕴含意义5.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6.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7. 论《诗经》的艺术成就8. 《诗经·国风》的思想9. 论《诗经》的写作特点10. 《诗经》所反映的婚姻爱情生活11.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2. 《诗经》与妇女问题13. 论《诗》与《骚》的关系14. 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5.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16. 论《诗经》中景物的描写特色17.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18. 《诗经》的审美学特色19.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20.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21. 论《诗经》中的史诗22.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23. 论《诗经》对女性的描写24.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25. 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26. 论屈原和《楚辞》27. 论《楚辞》的文学史意义28.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29.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0. 论《离骚》的艺术特色31.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32. 论屈原的人格美33.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34.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35. 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36. 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7.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38. 论《左传》和《国语》中的人物形象39. 论《左传》中的行人辞令40. 《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41. 《左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进步观点42. 《左传》的艺术特色43.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44. 论《左传》的叙事特点4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46. 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47.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48. 论《战国策》中的辞说艺术49. 《老子》的艺术特色50. 《庄子》的艺术特色5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52. 论《庄子》中的人物形象53. 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54. 论《庄子》中的寓言特色55.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56. 论《孟子》的写作特点57. 论《孟子》中的人物形象58. 论《孟子》中的寓言特色59. 论《论语》中的人物形象60. 论《韩非子》的论说技巧(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61. 论《史记》的抒情性62. 《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文学价值63. 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64.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65. 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66. 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67.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68. 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69.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70.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71.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72. 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73. 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74.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75. 论汉乐府民歌的抒情特点76.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77. 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78. 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79.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80. 谈谈《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情结81.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82. 《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83. 《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84.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85. 《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悲剧初探86.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异同论87. 曹操与诗文革新88.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89.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90.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91.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92. 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的贡献93.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94. 曹操其人与其诗95. 浅析曹丕诗歌96.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97.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98. 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99. 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00. 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101.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02. 论左思的《咏史》诗103.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04. 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105. 隐士集团——“竹林七贤”106. 论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107. 论阮籍《咏怀诗》的朦胧美108. 试论魏晋文人的命运109. 从“桃花源”看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园110. 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11. 浅谈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112. 试论南朝乐府诗和汉乐府诗的不同113. 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114.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15.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116. 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117.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118.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119.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120. 谈陶渊明诗的平淡与醇美121.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122. 论谢灵运的山水诗123. 《搜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124. 论《世说新语》的小说性质125. 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126. 《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127. 《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128.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29. 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的地位(三)隋唐五代宋辽金部分130. 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31.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132.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133.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34.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135. 盛唐边塞诗研究136. 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137. 论“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138.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39. 论陈子昂诗歌的创新意义与过渡形态140.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41. 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的贡献142. 论王、孟诗派的诗歌成就143. 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144. 试论王维的边塞诗145. 王维诗歌的幽静美146.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147. 论王维诗歌的画意与禅意148.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85.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186. 中晚唐咏史诗的时代特征187. 论唐传奇作家的妇女观188. 李煜词的抒情特征189. 论“花间派”对词创作的主要贡献190. 花间词派的成因及艺术风格191.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192. 论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193. 论唐代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194. 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195. 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的侠义思想196. 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197. 论宋代的爱国诗论198. 宋词中月亮意象的描写199. 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200. 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201. 宋词中“月”意象的传承与发展202. 宋词中的少女形象分析203. 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的差异204. 论婉约词的风格205. 论豪放词的风格206. 欧阳修的散文风格207. 论“二晏”词的艺术特点208. 论柳永词的艺术特点209. 柳永词的雅和俗210. 谈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调211.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212.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213. 李清照婉约词形成的缘由214. 论李清照词的愁思215. 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216. 论苏轼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得失217. 苏轼、辛弃疾诗词中的鸿雁形象探索218. 苏轼词的风格219. 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20. 论苏轼的“超然”221. 论苏轼的婉约词222.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223.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224. 苏轼、姜夔词中的小序在词史中的定位225.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226. 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227. 论辛弃疾词立功报国情结228.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229.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230. 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231. 黄庭坚诗歌创作232. 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流弊233. 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234. 论陆游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235. 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236. 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237. 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意义238. 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239. 论姜夔词的主要艺术成就240. 论吴文英词的主要艺术成就(四)元明清部分241. 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242. 元杂剧的梦境描写243. 论关汉卿的戏曲艺术成就244. 浅论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45. 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4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247.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248. 关汉卿喜剧中的弱小女子形象249. 《琵琶记》中蔡伯喈的艺术形象250. 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艺术成就251. 《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的艺术形象252. 论白朴的戏曲艺术253. 论马致远的戏曲艺术254. 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255. 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256. 论元代的“水浒”戏257. 论元代的公案戏258. 论元好问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259. 论萨都剌词的主要艺术特点260. 《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261. 《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262.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263. 论《西厢记》和《牡丹亭》艺术结构的异同264. 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65.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266.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267. 《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268.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269.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270.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271. 论《三国演义》中的史实和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72. 论《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273. 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74. 《水浒传》的忠义观275. 《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276.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的审美比较277. 论《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278.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279. 《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280. 《水浒传》的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281. 《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282. 《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及其成因283. 《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284.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285. 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286. 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87. 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288. 论《西游记》的主题289. 论《西游记》的叙述结构290. 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29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292.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293. 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294. 沙僧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行为解读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行为解读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行为解读作者:梁艳玲覃丹丘彩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简·奥斯汀塑造了一个粗鄙、浅薄、拜金、爱钓金龟婿的母亲形象——班纳特太太。

[1]本文基于行为主义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文章中班纳特太太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分析班纳特太太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深刻解读班纳特太太这一形象,阐述在有所限制的现实环境面前女性所处需求层次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环境;需要层次;行为动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40-02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用诙谐、幽默、细腻的语言,描写了以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的男女日常的言谈和行为举止,生动地展示了每个人物的行为特征。

学者们对《傲慢与偏见》已做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究[2]。

其中,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一直是小说反讽基调的重要人物[3]。

“她的心智就沒有那么复杂。

她心眼浅、见识窄、又情绪化、一遇到不称心的事就幻想自己神经衰弱。

她的人生大事就是把女儿都嫁出去;她的人生慰藉就是走访四邻,打听消息。

”(奥斯汀,2013:5)她似乎被捕述成了一个愚蠢、粗俗、贪婪,一门心思只为嫁女儿的庸俗不堪之人。

可当读者鄙夷、嘲讽班纳特太太时,却似乎忽略了她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困境。

从女儿们的外貌可以推测班纳特太太曾是美人,作为班纳特太太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四千英镑的遗产,她本可生活富足,可她为何如此迫切地把邻居中单身有钱男性都视作女儿的目标丈夫?一心只为把女儿们嫁给有钱人?是什么促成她这样的行为呢?本文结合行为主义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尝试从环境、需要层次和行为动机的关系等角度解读班纳特太太。

一、理论基础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1971)所说:“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小妇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再分析

《小妇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再分析

《小妇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再分析作者:皮艳玲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美国著名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长篇小说《小妇人》是在美国19世纪女权主义运动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传统观念女权主义《小妇人》引言《小妇人》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和爱情故事。

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先生参加北军出征,当随军牧师,而马奇夫人则留在家中,凭借自己的善良、淳朴、无私、智慧和宽容陪伴,教育着四姐妹。

小说以这一普通家庭的生活琐事和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为线索,生动地描写了大姐梅格、二姐乔、三妹贝思和四妹埃米的成长过程,不仅体现出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也折射出时代特征与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作用下妇女力争解放的愿望,获得个性发展这一社会转型期对人物形象的道德价值产生巩固、建构和修正的正面影响力。

一、女权主义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与反奴隶制运动和南北战争前的其他进步运动紧密联合,尽管《小妇人》创作时正值美国夫权至上时期,女性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但奥尔科特并不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她希望通过小说的创作唤起女人的觉醒,鼓励女性在人生中展示个性,获得自由。

《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梅格是马奇家的长女,承担起帮助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乔经过努力最终当上了作家,她是小说中最典型的女权主义代表,摒弃了女性身上应有的一些特质,其行为与个人偏好与传统意义上对妇女的诠释背道而驰;贝思拥有美好的音乐梦想;埃米梦想当上世界出色的艺术家,婚后并没有像传统妇女那样把家庭当作自己的一切,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1]这充分体现了奥尔科特笔下四姐妹寻求自立自强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美国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女性形象美国早期主流民族除部分英国人外,相当一部分来自欧洲移民,包括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德国人和瑞典人等。

《傲慢与偏见》中非理想型母亲形象解析

《傲慢与偏见》中非理想型母亲形象解析

《傲慢与偏见》中非理想型母亲形象解析作者:章薇来源:《大观》2019年第09期摘要:《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与深远影响。

文章主要以《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的母亲班纳特夫人为研究中心,重点分析她在整部作品中的鲜明性格特点以其所体现出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非理想型;《傲慢与偏见》;母亲形象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简·奥斯汀的作品多集中描写家庭、婚姻、爱情生活。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和风趣幽默的文笔,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教育、价值观等。

在其最为盛名的《傲慢与偏见》中,以“灰姑娘”模式为故事主线,运用大量的角色对话,反映出各种人物的性格、爱好及人物特点。

眾多研究《傲慢与偏见》的文章中,多以男女主人公形象为重点,而对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女主人公的母亲班纳特夫人研究分析得较少。

本文重点分析班纳特夫人的鲜明性格特点,以其为例解读18世纪英国母亲的形象、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第一印象:肤浅庸俗的母亲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是文学界喜爱研究的作品之一,作者善于运用风趣鲜明的文笔描述社会风情画式的英国乡村生活。

但文学界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小说中波折纠结的爱情探讨以及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研究,而关于作品中颇具喜剧色彩的女主人公母亲班纳特夫人的分析却一般被忽略。

奥斯汀的作品通常是由家庭中的人物形象为角色主体构建而成,而母亲这一形象作为家庭中存在重要的人物,在《傲慢与偏见》中却被塑造成非理想性的,虽然描述并不丰满完善却是个色彩鲜明的角色,也是为作品整体内容提趣丰富的角色。

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女性角色里,第一个出场的就是班纳特夫人,开篇便以聒噪的夫妻对话给读者留下肤浅无知的印象。

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被有钱的单身汉租住后,班纳特夫人激动万分,她极力劝说丈夫尽快拜访彬格莱先生,她开始幻想自己的女儿能嫁给这位有钱的单身汉,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对还未成婚的女儿们满怀希望,期盼着女儿过上富足的生活。

家庭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

家庭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

家庭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黄芷晴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一、社会背景18世纪到19世纪,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富的积累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追求更高的阶级和更雄厚的财富是社会主流的趋势,这样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当然也会着重地体现。

在女性地位不高的时代,这样的思想激发了女性关于生活、爱情与金钱的矛盾。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主要围绕伊丽莎白的爱情与生活,展示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田园风光和时代下保守闭塞的爱情观。

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则在55年的美国问世,通过描述家庭里四个姐妹的生活成长过程,展现了以乔为首的兼具新时代女性观念以及传统美德的女性的形象。

两部小说在主题的出发点、人物形象的设定和情节上都有一定的异同。

国内对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许绮的《人格与家教——<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之比较》,齐晓迪、祁晓冰的《主题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研究》,韩红宇的《基于女性婚姻视角的<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对比研究》。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弗洛姆曾指出:“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家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他的人格结构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引导家庭成员的人格形成。

德国哲学家坎特曾言:“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最初来源与家庭的影响。

在信息相对封闭的十八九世纪,人们难于获取外界多样化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观念的汲取往往仅来源于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往往造就什么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家庭生活是妇女们教育与成长的关键。

这两部小说均围绕一个女儿家庭展开。

在这样的氛围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可以分别体现在父母亲的教育和姐妹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上。

三、不同家庭教育下的不同价值观对比(一)父母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夫人是一个虚荣多愁善感的母亲的形象,她的一生都是为了“把女儿嫁出去”,她一直想把女儿简嫁给有钱的单身汉宾利。

《傲慢与偏见》与《飘》中的女性形象特质对比共7页word资料

《傲慢与偏见》与《飘》中的女性形象特质对比共7页word资料

《傲慢与偏见》与《飘》中的女性形象特质对比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

奥斯丁1775年出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牧师。

在当时的英国,男权主义盛行,妇女不但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被视为思想简单、能力低下的代名词,似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都与她们无关。

毫不夸张的说,女性的地位在18世纪已经走到了谷底。

而奥斯丁却十分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在婚姻和生活中的地位,她认为女人接受教育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社会花瓶”的使命,而是要以高尚的道德意识、优雅的行为举止树立起女人的特质。

所以,奥斯丁以自己敏锐的思维方式,深刻分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力和权利等问题,然后从解构男权主义的角度出发,表述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将女性形象的特质提升到新的层面。

相比之下,《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是十分幸运的,她出生在美国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律师,家庭富裕。

当时的美国社会十分看重女性的礼仪教养。

一个合格的美国女人不但要高贵得体,还必须温柔顺从,以男人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及核心。

换言之,到了19世纪初,女人贤妻良母的角色已经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这是要以她们不断牺牲自我满足他人为前提的。

在这种环境下,米切尔于1936年正式出版了这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感小说《飘》。

小说《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米切尔以南方女性的思考方式为基础描述出了美国内战的情景,同时将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们的辛苦与感受表现得惟妙惟肖。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天真美丽、善良勇敢。

虽然当时的社会借助传统礼教的力量对女性进行了深程度的束缚和压制,但她却勇于表现自我,坚持自己的行为自主权。

小说中,当得知姐姐生病后,伊丽莎白步行三英里的泥泞道路前去探望,毫不在意自己出现在那些上流人士面前的狼狈之态;另外,因五姐妹同时在交际场合进出,凯瑟琳夫人表示十分的不满意,并且深深地责备了她们,但伊丽莎白却非常勇敢地反驳道:“只因为姐姐没有早早的出嫁,妹妹就要被剥夺交际和娱乐的权利,那对她们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3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6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7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8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9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10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11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12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13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14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的美国精神15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16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17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8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19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20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21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22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23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4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25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26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27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28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29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30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31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3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33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34 谈丽莉的悲剧--不够懦弱到随波逐流,又不够勇敢到逃离反抗35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36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37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38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39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40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41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42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43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44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45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46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47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48 商务活动中的习俗、礼节和礼仪探析49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50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51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52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53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54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5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56 The Reasons Why Robert Cohn is Despised by All in The Sun Also Rises57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58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59 An Analysis of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60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61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62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63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64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6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66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6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6869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研究《金锁记》的翻译策略70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71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72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73 金钱决定婚姻74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75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76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77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78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79 五官习语的翻译80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81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82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83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84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8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8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87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88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8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90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91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92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93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94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95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96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97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98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99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00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101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102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03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104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105 American Country Music106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107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108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109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10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1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12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113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114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115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116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17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18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119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120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121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122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123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124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125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26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27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28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129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130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131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32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133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134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35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36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13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138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139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140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141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142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143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44 暗夜中的精灵——论《寻欢作乐》中的罗西145 美国C标准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146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47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14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4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50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151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5215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54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155156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157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158 解读《觉醒》中的个人主义15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60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61 《蝇王》中的象征16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63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164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65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6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67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68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69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170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171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72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173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74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175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76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77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178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179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180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181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82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183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84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185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186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187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188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8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90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191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192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193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194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95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196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19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98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99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200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差异显现进步_比较分析简_奥斯丁_傲慢与偏见_与_爱玛_

差异显现进步_比较分析简_奥斯丁_傲慢与偏见_与_爱玛_

收稿日期:2008-9-26作者简介:余永红(1982-),女,福建建阳人。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外语系教师,在读英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2008年12月第5卷 第2期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 Bei Three Gr oges Vocati 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c .2008Vol 15 No .2差异显现进步———比较分析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余永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5)摘 要:简・奥斯丁历来被人们称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

她的六本小说无论是从内容语言上,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关注。

然而,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是否正如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她天生就是个作家,任何作品都可信手拈来?本文通过对简・奥斯丁最具有特色的两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与《爱玛》的对比,从奥斯丁对婚姻,理想女主角和人物性格形成三个角度论证“简・奥斯丁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慢慢完善自身,不断超越自身而取得的”。

关键词:婚姻观;理想女主角;人物性格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I 56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27/YC -(2008)02-0051-003 简・奥斯丁是活跃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最为杰出的英国女作家。

在她看似平静的四十二年生命轨迹中,奥斯丁为后人留下了六篇完整的长篇小说及三部早期习作的原稿。

她的每部作品总能使人朗朗上口,历经数个世纪的考验而从未减退人们对它的热情。

因此,简・奥斯丁在许多评论家的眼里被定位为天才作家,出笔成章已经似乎成为她与生俱来的本领。

只消轻轻动笔,一部传世之作即可诞生。

把奥斯丁的几部长篇小说讲成奇迹,我们可以从卡罗琳・斯珀津在她向英国学会谈论简・奥斯丁的一席话中看出端倪:“但是简・奥斯丁不仅是个公认的名家,她也是笔下出奇迹的一小群人中的一员……就是说,从这些个别作家的环境、教养、际遇、学艺练功上,找不出任何依据来解释他们文学创作的特质。

心灵走向解放的旅程_傲慢与偏见_与_简爱_中女性不同性格形象的比较

心灵走向解放的旅程_傲慢与偏见_与_简爱_中女性不同性格形象的比较

心灵走向解放的旅程——《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女性不同性格形象的比较[摘要]《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性格形象,都是自信、自尊、有胆、有识,比以往有创新的美好的女性形象,能冲破世俗偏见,独自寻找真爱,同时,又各具鲜明的特点。

在对女性美好形象认识的角度上,在美好性格形象对美好命运的推动上,在女性叙事的手法上,两部作品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中能清楚地看到女性内在性格形象在文学上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女性性格形象;命运;叙事手法;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雅倩(1962-),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外国文学。

第6卷第8期2011年8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No.8Agu.2011刘雅倩(福建省教育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3)《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的女主人公,都是自信、自尊、有胆、有识的杰出女性,都具有独立的性格和善良、智慧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世俗偏见,靠自己的判断找到了真爱,表现出相似的一面。

但同时,因为所处社会地位和环境的不同,她们又各具鲜明的性格形象特点。

她们的出现,推翻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形象。

从她们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女性的种种较量——内在形象的较量。

从文本出发,在此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在对女性美好形象认识的角度上,两书有明显的区别。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一个可爱的女性,但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

而《简爱》中的简,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按照男性对于女性的需求形象来塑造,符合社会对完美女性的要求。

伊丽莎白是个有各种各样缺点的姑娘。

她用自己的心灵看世界,看到当时社会上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很少有真正的爱情,这使她陷进自身的渴望与迷茫交织的矛盾中。

但是,她没有被这样的矛盾压倒,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傲 慢与 偏见 》是英 国著名 女性 小说家 简 ・ 奥斯 汀 的代 让迷 茫 的女儿 终于 找到 婚姻 的真 谛 ,大 女儿 梅格 最终 能够 表 作 。《 傲 慢与偏 见》用 浪漫 的戏剧 形式讲述 了乡绅 之女伊 抵住 诱惑 ,甚 至在 放弃 婶婶 遗产 的情 况下 ,与贫 穷的布 鲁 丽莎白 ・ 班 内特 的爱情 故事 , 反映了 1 8世纪末到 l 9 世纪初 克 结婚 。婚后 尽管清 贫 ,但 日子 过的很 快乐 。 处于保 守和闭塞 状态下 的英 国乡镇 生活和世 态人情 。 三、习惯的培养 《 小妇 人》 由美 国作家 露 易莎 ・ 梅・ 奥尔科 特所 著 。这 班 内特 太 太和 马奇 太太 培 养孩 子 习惯 上 也很 不一 样 。 部小 说 以美 国南 北 战争 为 背景 , 以 1 9世纪 美 国新 英 格兰 比如 ,阅读 习惯 。班 内特太 太从 不觉得 阅读 对人 有塑造 作 地 区的一 个普 通家 庭 四个姐 妹之 间 的生活 琐事 为蓝本 的家 用 ,并没 有在 日常生活 中特 意培 养女 儿们 的阅读 习惯 ,爱 庭 伦理 小 说。 阅读 的伊 丽莎 自从来 就不 是她欣 赏 的。她认 为凭 美貌 嫁到 不少 研 究 分别 对 两 部小 说 中 的人 物形 象 进行 过 讨论 , 个有钱 的丈夫 才是 最重要 的 ,因此 从来就 没有 鼓励孩 子 但 是 对于 两部 小说 中 的人物 对 比,特 别是 对母 亲这 一形 象 们 通 过 阅读 来提 升 自己,反 而 带着 女 J b # f ] t 8 处参 加 舞会 , 的对 比十 分 罕见 。笔者 认 为这两 部 小说 中的母 亲形 象具 有 物 色符 合条 件 的有钱 单身汉 ,希 望把 女儿 们嫁 出去 ,享受 较 大 的可 比性 ,本 文结 合小 说 中的一 些例 子 ,将从 以下三 衣 食无 忧 的悠 闲 生活 。除 了二女 儿伊 丽莎 白之外 ,其他 的

白, 其 余 几 个 跟 她 一 样 粗俗 、轻 浮 , 爱慕 虚 荣 , 把 与 男 人 哪 怕 是家 里 经济 拮 据 , 她 也 坚 持让 女 孩们 读 书 。比如 。 第 调情 当成 是 人生 的 乐趣 。作 为母 亲 , 班 纳特 太太 从 来没 有 二 章描 写 的圣 诞 节 ,尽 管家 里经 济拮据 , 马奇太 太还 是给 从 思想道 德 方面 对 女儿进 行 教 育 。 把她 们培 养成 有 较高 的 四姐妹 准备 了礼 物 ,也就是 每人 一本 指导书 。这 样一份 礼 道德 水 准 、 良好 的 教养 的淑 女 。她满 脑 子都 是钱 。 一辈 子 物 给 四姐妹 很大 启发 。四姐 妹意 识到 自己身上 的缺点 ,并 最大 的愿 望就 是把 女 儿嫁 给有钱 的 单身汉 。在 母亲 的影 响 下决 心改 进 。女孩 们读 书 后更 乐于 助人 , 和妈 妈 一起把 圣 下 ,几个 小 女儿肤 浅 ,无知 ,整 天 只知道 寻欢 作乐 ,不 学 诞 早餐送 给 一个 贫苦 的妇 女和刚 出生 的婴 儿 。马 奇太太 意 无术 。 相 比之 下 ,《 小 妇人 》中 的马 奇 夫 人是 一 位知 书达 识 到 阅读对孩 子 成长 的重要 性 ,认为通 过 阅读让 孩子们 明 理 、懂 得 如 何 言 传 身 教 的优 秀 女 性 。 女J I J f  ̄ 深 受 她 的 影 白许多道 理 , 帮助她 们成长 。 响 ,除 了一 些 性 格 上 的 小缺 点 ,个 个 都养 成 了 良好 的 品 四 、结 语 行 。另 外 , 马奇 夫 人 在 女 儿 们 做 错 事 或遇 到 困难 灰 心 丧 气时 从 不横 加指 责 , 而是 以 自 己的亲身 经历 作 为教 育 的范 例, 谆 谆教 导 , 耐心 开导 。马奇 太太 曾对 乔说 :“ ……如 果 想要 自 己的女 儿拥 有 美 德 ,自己就要 身 体力 行 , 我就 是 楷 模 呀… … ”( 奥尔 科 特 , 2 0 1 0 : 7 1 ) 。马奇 夫 人给 自己 的女 儿 们 作 了很 好的榜 样 。 《 傲 慢 与 偏见 》 与 《 小 妇 人 》这 两 部著 名 的作 品都 以 l 9世纪 英美 中产 阶级生 活为 题材 , 都是 围绕 着一 个家庭 的
比较文 学
《 傲慢与偏见》和 《 小妇人》中母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肖菊花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 言文化学院
摘 要: 《 傲 I t t 与偏 见》 和 《 小妇 人》 两 部小说 作 为不 同 时代 的文 学作 品 ,都 是 以 日常生 活为 素材展 开叙 述 的,具 有 较 大的 可 比性 。本 文结合 书 中一 些例子 ,对 两部小 说 中的母 亲这一 形象进 行对 比分析 ,指 出母 亲在孩 子 品行 ,人 生观 和 价值 观 的形 成方 面扮 演者十分 重要 的角 色 ,母 亲要 以身作 则,善 于 引导 孩子 ,帮助孩 子形成 正确 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 关键词 : 《 傲・ I t与偏 见》 ; 《 小妇人》;母 亲 ;对 比分析

个 方面 对 两部 小说 中的母 亲形 象进行 对 比分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女 儿并 没有 阅读 的 习惯 ,大 女儿 简缺 乏判 断能力 ,无法 分
母亲的榜样作用 辨 人性 中好 与不 好的 方面 :三女 儿玛 丽只 知道弹 琴沉浸 在 《 傲 慢 与偏 见 》 中的 班 纳特 太 太 是位 见 识短 浅 ,不 学 自 己的世界 里 ;小女 儿凯 蒂和丽 迪亚 整天 想着参 加舞 会和 无 术 的 女人 。五 个 女 儿 中 除 了大 女 儿 简和 二 女儿 伊 丽 莎 男人 调情 。而 马 奇太 太 非 常重 视培 养孩 子 们 阅读 的 习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