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导学案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纲要求】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考点落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问题体验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的是
A.儒家思想 B.“百家争鸣” C.法家思想 D.“六经
3、“百家争鸣”从根本上说是“诸子百家”
A.对社会变革不同见解之争 B.不同学术观点之争
C.不同教育观念之争 D.不同社会阶层之争
3、主要派别代表: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问题体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
(1)政治思想:。

(2)在君民关系上:
(3)伦理观上:
3、荀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2)在君民关系上:
(3)伦理观上:
4、孟、荀特点: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所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问题体验
1.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都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的“智慧”是
A.“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请你判断有类似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当是:A.老子 B.孔子C.墨子 D.庄子
4.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封建制度的途径 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证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5.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6.从孔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7.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
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

思想主张:
(1)
(2)
(3)
(4)
【本课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
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达的含义最接近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霍布斯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终其一生其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用。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3.《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于丹教授在国外的《论语》讲座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

这表明(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在现代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