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作品原文: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1赏2从亡者3,介之推4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5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6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7之,而二三子8以为己力,不亦诬9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10,上赏其奸11。

上下相蒙12,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13亦求之?以死谁怼14?”
对曰:“尤15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16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17为之田18。

曰:“以志19吾过,且旌20善人。


词句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2、赏:赐有功也。

3、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4、介之推:亦从亡之臣。

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5、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6、惠、怀:惠公,怀公。

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7、置:立。

8、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

子是对人的美称。

9、诬:欺骗。

10、下义其罪:义,善也。

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11、上赏其奸:奸,伪也。

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12、蒙:欺骗。

13、盍:何不。

14、怼(duì):怨恨。

15、尤:罪过。

16、文:花纹,装饰。

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17、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18、田:祭田。

19、志:记载。

20、旌:表彰。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白话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作品鉴赏:
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叙事富于故事情节性与戏剧冲突性,这是《左传》文学艺术特色之一。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

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国王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

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

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本篇记叙了介之推在决定归隐时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福禄的高洁品行,这在当时是高出一般人之上的。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

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左传》中的文章,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点染人物形象,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

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

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

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

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

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

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人物简介:
介子推(约?——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

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