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技师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备技师先进事迹材料
贾海龙,男,、、人,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入伍,武警上士警衔,现服役于北京消防
总队房山支队城关中队,2010年在北京消防总队教导大队培训装备技师。

自2001年12月入伍以来,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省消防总队评为优秀团干部、
优秀装备技师、优秀团员,先后5年被市消防支队评为优秀士兵,且多次受到支队、大队嘉
奖。

入伍来,贾海龙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谱写着绚烂
的消防人生。

作为一名入伍11年的老兵,城关消防中队顶梁柱、装备技师贾海龙的心中永远铭刻着对
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消防事业的热爱。

在他心中,献身消防是永远不变的理想和追求。


对诸多荣誉,这些年来,贾海龙从不居功自傲。

与他同批入伍的战友,有的退伍成了"款爷",
有的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有的在部队提了干,但他从不后悔,从无怨言,从没在工作上有一
丝懈怠。

作为中队的一名装备技师,贾海龙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部队装备建设为
重,带头学习各类器材装备知识。

他爱惜车辆器材就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把维修技术当成
是自己一项重要的使命,不但要求自己要成为一流的驾驶员,还要求自己成为最棒的修理工,
平时一有空就刻苦钻研车辆器材的维修技术,从一点一滴学起。

我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在灭火救援中常常要用到手抬机动消防泵。

贾海龙刻苦钻研手抬
机动消防泵的维修技术,成为一名维修手抬机动消防泵的"专家"。

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丰富
的汽车维修经验,自己能修的车辆器材,就决不上修理厂。

仅今年以来,他为车辆排除故障
就多达157次,不仅提高了消防车的战斗力,同时也为部队节省了大笔的资金。

在自己修理技术过硬的同时,他还积极做好传、帮、带作用,把自己所掌握的维修技术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驾驶员,经常给中队战士授课讲解装备知识,时时为战士解决平时装备
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去年5月,在一次灭火救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大队的"斯太尔王"无法启动,当时驾驶
员以为电瓶没电,就拆换上其它车的电瓶,但还是无法启动。

得到这一消息后,贾海龙马上
赶往现场,经过几分钟的检查认定为长时间运作造成发动机继电器线烧断。

贾海龙马上叫他
们装回原车电瓶摇起车头,同时利用车辆电路短接,成功将车辆启动。

在场的消防官兵无不
翘起大拇指说:"贾海龙同志,好样的!"
贾海龙不但当好城关消防中队车辆器材装备的"保护神",还经常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
为辖区单位维修机动泵十余次,且不收取群众的任何报酬。

他总是说:"我是一名战士,人民
战士讲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平凡的言语,平凡的举动,贾海龙就像一颗小水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
踏实实地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部队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提示:由于时间仓促和撰稿人对先进人物的事迹了解不全面,故在最终定稿时应进行相
关修改,特别是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获奖信息以及有关事迹内容等。

特别是红字部分!篇二:
突出贡献技师事迹材料
突出贡献技师事迹材料
王建海
本人从事钳工工作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里,我主要围绕轴、泵、阀等产品
进行加工、装配。

在工作中,一边探索一边学习,倾听老师傅的指导,遇到难题虚心请教,
在实践中摸索了不少经验,为公司解决了不少生产技术上的难题,特别在小改小革、产品试
验中的技术创新以及合理化的建议等方面做出了很多事,为推进我司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
挥了较大作用,得到上级有关首长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本人多次参加市有关部门
组织地钳工技术比赛活动,分别获得市主管系统青工钳工比赛第一名、市总工会"跨世纪奉献
杯"合理化建议能手称号、市"海泰杯"钳工比赛一等奖、市经济技术创新立功竞赛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和江苏省"科技拥军"先进个人。

特别在轴系产品开发和试制中,以本人的技能解决了很多生产技术中的难题,该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家高新技术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该产品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现对本人二十年来得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本人自学校毕业就开始学习钳工,当时只从书本上了解钳工的一点皮毛知识。

后来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感到钳工知识面广,涉及到的内容多,复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设备和产品科技程度越来越高,这对钳工突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为了达到一名合格的钳工,我在学习上时刻没有放松,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尊师重教,虚心向师傅学习。

起初在师傅的引导下,从基本功入手,分别掌握锉、锯、磨、钻、铰、凿及产品装配等方面工具的使用及操作的基本要领。

为了达到师傅规定的要求,在训练中,手上磨出了血泡,痛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仍然坚持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悟出了钳工在操作总得奥秘。

在学习中,一碰到弄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师傅,特别近几年来,碰到加工工艺方面的难题比较多,我都是把内行请到一起,虚心与他们商讨,进行解决。

二是参加各类培训,加强知识更新。

我天性是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要公司有机会送外培训,我都是第一个报名。

本人除参加市内组织地培训外,还参加过扬州、镇江以及上海、合肥等地有关钳工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培,我不但增加了钳工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

我司过去生产的呼吸阀装置,经常通过试压达不到要求,查找原因无法分析,后来,在一次培训中,找出了这方面的原因。

本人理论联系实际,从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素质,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领导不仅赏识我的技能,还重用我的管理水平,由一名钳工培养为车间主任、生供部部长等职,每年带领全司员工完成产值2亿多元。

二、刻苦钻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我司产品品种规格型号多,产品科技含量高,这对我们钳工生产试制带来了难度。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

如:
1.我司生产的多油楔滑动式中间轴承下轴瓦瓦隙(瓦与瓦的接触面),原来都是在瓦背与壳体拂刮好后,利用下瓦与下瓦碰撞产生接触斑点,进行铲刮至0.02塞尺塞不进,此工序如加工不好,两边瓦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拂刮内孔巴氏合金时,接触斑点会不断变化,使用时对油膜的生成有很大影响,而且随着轴瓦的规格越来越大(每块达到60kg)。

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为此,我设计制造了下轴瓦磨瓦隙可调式专用夹具,经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原来此工序2人3天完成,现在1人半天就可完成)。

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2.利用差动螺纹原理设计制造的镗排微调装置,使中间轴承壳体按传统加工工艺难以保证互换性问题得到解决。

此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各型舰上装备的中间轴承完全符合互换性要求,大大地缩短了应急维修周期,及时保障中间轴承的正常可靠运行。

3.散热器产品中散热片铜管的扩管专机及扩管模具的设计制造,散热器外壳的专用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此外壳的规格为2"、4"、6"。

2"的采用开模具在冲床上加工完成,而4"、6"采用折边机完成,效率不高,而且尺寸不稳定,产生与支架配合有的松,有的放不进,为此,利用滚压原理设计制造了专用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高度负责,完成公司攻关试制任务。

我司每年都有2-3个开发的新产品,这些产品多数需要我们
钳工配合试制,几年来,我主要参与以下几个项目。

1.参与新型针齿式减速机的样机制造和试验,此减速机解决了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现象。

试验过程中针齿弹簧及波纹管的寿命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利用新材料
和改变热处理工艺,通过整机反复试验,记录相关数据,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2. 参与往复真空泵样机的制造,试验以及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的制定,工装夹具的制作,十字头的加工是关键,它下与曲轴连杆连接,上与气缸活塞连接,两侧与集体配合并运动,如果形位公差得不到保证,则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即使能勉强工作的,设备寿命也会大大减少,为此,设计、制造了专用夹具,保证其达到设计要求。

3. 参与罗茨真空泵样机的制造和试验,制定加工工艺、装配工艺及工夹具的制作,特别是罗茨风叶的加工,全部是曲面,难度很大,经查阅有关资料和到有关厂家考察实习,利用本厂现有设备,采用龙门刨床仿形加工,保证了产品的成功开发。

4. 参与罗茨真空泵改制罗茨鼓风机,用于我厂主产品陆用生活与水处理装置上。

我厂生产的陆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上曝气用的罗茨鼓风机,原来都是外购,不能及时发货,而且价格昂贵,鉴于我们生产罗茨真空泵的经验及罗茨真空泵与罗茨鼓风机的结构基本相同,工作原理相反的特点,研制、开发了罗茨鼓风机与产品配套。

5. 参与液压联轴器及液压螺栓的制造和试验,制定加工工艺、
装配工艺。

这两个产品都是国外先进产品,产品的富价值很高,加工难度也很大,锥套与本体锥面的锥度要求很高,经过不断修改工艺和夹具清除应力变形和装夹变形,最终达到要求。

6. 参与舰用球面中间轴承、舰用大比压中间轴承、潜艇推力轴样机的制造和试验。

①舰用球面中间轴承是水面舰船轴系专用,原来全部进口,它能在安装和工作中起自动调心作用。

在产品的试验安装中发现无法定位,经反复论证,最终采用固定下轴瓦进行零定位,使试验顺利进行。

②大比压中间轴承是水面舰艇中间轴支承用,完全取代进口,要进行很多试验,如特性试验、冲击试验、耐久性试验等,且要模拟船上最恶劣环境,冷却水35℃,我们采用温度低时电加热器加热,温度控制器自动控制,温度高时自动加冷却水,使冷却水始终在35℃,经过几个月的试验,通过了海军、船厂及科研院所的检定,最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

③潜艇用推力轴承是701所最新开发的产品,两端支承采用滑动轴承,推力装置为推力块,试验中发现滑油温度不能及时冷却,温升太快,用了很多冷却方法,最终采用冷凝器循环冷却,使试验顺利进行。

这是我从事钳工以来所作的主要技术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我的知识积累。

这些成绩,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为公司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一定贡献。

今篇三:装备技师小结书面报告
装备技师小结书面报告 7月
尊敬的党支部:
你们好!
本人自2004年入伍以来,从事灭火救援工作8年,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期间曾就读过全日制昆明消防指挥学校防火管理专业中专、函授制武警学院消防管理专业大专和利用业余时间研读相关灭火救援理论书籍,参加过数千次灭火救援工作,现就本人对灭火救援的认识和工作情况述职。

根据上级和中队的《执勤业务训练计划》、《岗位练兵实施方案》、《大练兵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中队实际,以 "练为战"为指导,立足中队现有装备,立足责任区、立足人员岗位、立足务实创新的思维,积极开阔思路,抓准着力点,积极完成执勤备战所要求的训练任务的同时,研究开发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多个训练项目。

并从丰富官兵业务理论水平入手,先后组织中队人员学习了《装备管理》、《装备的如何使用》、《装备如何保养》、等业务书籍,坚持集中授课,通过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兵的理论水平。

此外,针对各地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
和典型火灾案例及抢险救援战例进行了研讨分析,编写了关于化工、高层、地下等方面的战例研讨材料,根据中队的实力情况编写了灭火救援战斗编程,使战例研讨转变成一种技能。

根据保卫对象的重要性和其特点共收集重点单位的"六熟悉"资料卡。

通过对人员、装备等一系列的管理和训练,达到落实执勤备战制度,充分做好
救援准备。

在多年的装备管理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但面对现代装备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本人深感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加倍努力学习,提高装备管理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一是深化学习装备管理,因为装备管理的好与坏,杜绝失误,也是适应新形势,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二是积极参加各种装备技师培训,坚持练为战原则,缩短学习和实用的距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是消防装备训练和管理,消防装备是部队作战的物质基础,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养维护,经常熟悉和训练所配备的各种器材装备,做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装备使用的最佳作用。

篇四:主任技师事迹材料
滨南采油厂主任技师候选人闫小宾同志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滨南采油厂采油二矿
个人简历
闫小宾,30岁,中共党员,2001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2011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2009年被聘为采油矿责任技师。

姓名:闫小宾性别:男年龄:30 政治面貌:党员文化程度:本科民族:汉工种:采油技能水平:高级技师
主要业绩(黑体3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叫闫小宾,今年30岁,中共党员,2001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11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自身努力,我于2008年获得管理局技术能手,2009、2010年获得管理局青年岗位能手,2008年、2010年分别获得油田建功立业二等功和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2008年获得管理局技能竞赛金牌,2010年获得中石化技能竞赛银牌。

由于工作出色,我于2009年被聘为采油矿责任技师,下面
我就近两年的任职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评委进行汇报。

一、学习成就自我,勇攀技能高峰。

我深知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完善自我。

2010年8月我参加了采油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男子组第一名。

同时由于成绩突出,我被劳资部门选派参加了中石化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班。

经过5个月系统的封闭学习,通过层层筛选,我代表油田参加了中石化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技能竞赛银牌的好成绩。

通过激烈的比赛竞争,不但检验了我的技能水平,而且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习中的收获,铸就了我培训的动力。

2011年为了提高自身的培训能力,我参加了油田标准化操作师资培训班和兼职教师培训班,通过这些培训,使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增强了我对兼职教师责任与义务的理解。

通过学习历练,我结合自身特长,先后创新出"情感教学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

为今后做一名优秀的兼职教师铺路奠基。

二、创新提升自我,打造科技先锋
学习的提高完善了自我,创新的源泉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在任职期间,我提议组织本队相关技术人员、技师成立了生产科技攻关小组-"生产诊所"。

旨在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圆满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

我们积极深入现场,寻找科技创新点,
先后解决疑难问题20余项。

其中,抽油机减速箱轴承堵漏器、可调式曲柄销子防脱装置、新型防盗取样阀门、光杆脚踏装置在现场得到很好的应用并获得国家专利。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采油矿组织的"启明星"科技攻关小组,大家集思广议,通过收集课题-解决课题-绘图加工-课题总结的程序,攻克了一系列的生产难题,其中我参与研究的《油井管线快速补漏装置》、《抽油泵地面保护装置》分别获采油厂优秀合理化建议一、二等奖;《套短接焊接安全临时封堵器》、《微电脑多时段水电自动控制装置》获采油厂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创新中的不断收获,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让我更加坚定"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

三、精湛技能传授,塑造专业队伍
作为一名责任技师,我深知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传、帮、带"工作。

近两年随着新分员工的增多,青工的技能培训成为采油矿培训的重点。

我作为老师对采油矿两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在上岗前对采油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今年在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中,我作为指导老师进行了为期30天培训,鉴定合格率达100%。

在管理局开展的"现场标准化操作"活动中,我参与组织了采油矿为期60天共22期的标准化操作培训以及"友谊杯"对抗赛赛前培训等。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采油矿组织的"青年工作室"、负责本队的职工培训工作期间,我先后开设了"职工月度培训"、"安全教育课堂"、"工会知识课堂";针对八点职工的"八点讲堂",针对青工的"青春课堂",以及针对技术人才开设的"技能提高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近期我又组织开展了"油水井分析,大家一起来"活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各个岗位的职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得到了职工们的普遍认可。

今年,我队现场标准化操作培训合格率达98.3%,初级工鉴定合格率为93%,中级工、高级工鉴定合格率为100%。

青工秦瑞泽在采油厂组织的边远井管护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二名,王朝利在 "友谊杯"技术对抗赛中取得了第四名好成绩。

四、任期目标及措施
本次竞聘如果能够成功,我将认真履行采油矿主任技师岗位职责,扎实开展好技术培训、创新创效、导师带徒等工作。

下面是我任期的主要目标及措施:
1、在任职期内,以采油队"生产诊所"为依托,结合采油矿生产实际,创新攻关思路,协同其他技师切实解决采油矿的现场疑难问题,使创新成果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2、在推行"标准化操作"的同时,创效培训思路,通过现场模拟、直观授课、点对点传授等教学方法,把培训工作抓出
实效。

3、在积极配合采油矿劳资部门把技能鉴定、技术比赛、员工培训等工作做好的同时,结合自身多年竞赛经验和感触,正确引导广大青工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以利于他们快速的成为采油矿合格的技能人才。

4、在导师带徒方面要以身作则,在加强自身修为同时,加大对徒弟的培养力度。

开拓带徒思路,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在技能上言传身教,在工作上悉心帮助。

争取培养出多名技术尖子,并通过他们,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影响、促进整支青工队伍的提升。

5、在采油矿开展的各项活动中,积极组织、协调各名技师与学员一起构建和谐团队。

通过确定统一愿景,加强协商沟通,制订激励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等措施,顺利、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使技师队伍成为一支真正的技术精湛、作风优良、团结进取的先进团队。

本次竞聘主任技师,无论成功与否,我都将继续认真履行技师职责,保持以往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扎实开展好各项本职工作,为采油矿的原油上产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壮大贡献自己力量。

篇五:杨华平先进事迹材料
杨华平同志抗震救灾事迹材料
杨华平彝族中共党员,2004年12月入伍,四川省消
防总队乐山支队金顶路中队上士,装备技师兼特种车驾驶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乐山支队优秀士官4次、优秀士兵5次、嘉奖12次。

9年的磨砺,使杨华平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每次抢险任务他都冲在最前,用智慧、经验和勇气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峨眉震感强烈,通过手机新闻,杨华平同志了解到震源及震级信息,觉察到灾情的严重性,他主动找到指导员说:"中队有去震区的任务吗?如果有,一定要把我定在名单里。

我是个老同志,抢险工作有经验。

在他的强烈请求下支队同意了杨华平同志的请求,作为第二批赶赴灾区抢险人员于10时从乐山出发赶赴芦山。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14时许到达地震灾区芦山县,根据当时的需要,急需打通宝兴县的救援通道。

而此时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向灵关镇方向运输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

此时的杨华平有主动请缨让我来吧,即便他是知道前方的道路是余震不断,山体不断滑坡的情况。

由于当时的宝兴县与外界无法取得联系,外界不了解里面的情况,急需和里面的人取得联系,以便于救援行动的展开。

而我乐山支队有是当时唯一有海事卫星电话的救援队伍,经请示总队,在副支队覃文勇支队长的安排下,就这样他就带上海事卫星电话,驱车前往宝兴县,道路的复杂程度远比他相信中的还要糟糕,他明白这已经不仅仅是考验自己的技术更是在死神赛跑。

他不仅要开车还要观察山上滚落的大石,还要防止余震的影响。

他在行驶的过程中低速档慢性,少用刹车,以免因长时间使用刹车造成刹车蹄片过热,刹车失灵。

而他亲眼看见自己兄弟部队运兵车由于道路狭窄,突然冲出道牙,跌下山崖惨状。

由于前方道路不通,他只能是把海事卫星电话送到灵关镇,由救援人员徒步行军前往宝兴县。

于21日晚宝兴县终于用海事卫星电话和外界取得了首次的联系,极大的拓宽了救援的渠道。

而他则是继续的往返运输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一条长约25公里的道路,往返一趟整整用了5个多小时。

就这样他就在这条道路上往返了6趟,运送了50多人次的救援人员,给前方送去了:生命探测仪、发电机、照明灯、破拆工具组等器材装备。

在返回芦山县的途中,他搭乘转移了受灾群众、记者、志愿者180 人次。

前线在急需救援的同时也需要保障,在本已完成了运送任务的杨华平,有再
一次担负起了运输食品的任务,在先后两次的运输中总共向宝兴县运送了近两顿的食品,极大的保障了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的生活。

23日晚,驱车从宝兴县到夹金山在到成都,于凌晨xx回到了乐山,一路上杨华平眼睛硬是睁不开了,已是疲倦不已。

但一想到车上自己的战友,他们为搜救被困群众抢救人民财产价值更辛苦,我就只是为他们开开车,就是在三天四夜没有休息的情况硬是下把战友们平安送回了
"家"。

回到支队,他倒头就睡着了。

第二天准备返回中队时,不经意间才发现自己在这几天已经行驶了1800多公里,而此时的皮卡车已经不能发动了(由于发动机一直在工作,产生了故障),我们想"它"可是是累坏了吧,机器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5.12汶川地震,作为首批进入到重灾区汉旺镇的他,在当时还是参谋现的彭林参谋长带领下,在灾区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所在的救援队从废墟中营救出六人,挖出了100多具尸体,疏散了300群众,极大地抢救了人民群众的财产。

同样是2010年4月14日,正在总队参加攻击组培训的杨华平,又再一次临危受命,作为首批救援力量进入玉树灾区进行救援工作。

清瘦的脸庞、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声音,抗震救灾归来的杨华平同志明显憔悴了很多,但那股军人特有的气质却依然存在。

中队有战士开玩笑说道:杨哥,这三次你都碰到,你真了不起。

而他只是笑笑的说只要人民群众需要我,我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这场罕见的大灾难面前,杨华平同志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未叫过一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