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碘化反应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碘化反应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2010-05-09 18:29:22 阅读7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酸催化时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级数、速度常数;
2.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复杂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H+是反应的催化剂,因丙酮碘化反应本身有H+生成,所以,这是一个自动催化反应,又因为反应并不停留在生成一元碘化丙酮上,反应还继续下去。

所以应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测定初始阶段的反应。

因碘溶液在可见光区有宽的吸收带,而在此吸收带中盐酸、丙酮、碘化丙酮和碘化钾溶液则没有明显的吸收,所以可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直接观察碘浓度的变化,从而测量反应的进程。

根据公式:al=(lg100-lgT)/CI2 求得比色皿的al值
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v=dC E /dt = -dC A/dt = -dC I 2/dt = kC p A C q I 2 C r H+
式中CE,CA,CI2,CH+ 分别为碘化丙酮,丙酮,碘,盐酸的浓度;k为速度常数;指数p,q,r分别为丙酮,碘和氢离子的反应
级数。

实验证实在本实验条件下,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即q为零。

所以,
v= dC E /dt = kC p A C r H+
对上式积分后可得:
C E = kC p A C r H+ t + C
又由于dC E /dt = -dC A/dt = -dC I 2/dt
A = alC I2( 比尔-兰伯定理:A为吸光度;T为透光度)
A = -lg T
al=(lg100-lgT)/C I2
得:lg T = k(al) C p A C r H+ t + B
由lgT对t做图,通过其斜率m可求得反应速度,即:m=k(al) C p A C r H+
又有:v =m/(al)
为了确定反应级数P,至少进行两次实验,用脚注数字分别表示各次实验。

当丙酮初始浓度不同,而氢离子、碘的初始浓度
分别相同时,即:
c A2= u c A1,c H+2= c H+1,C I22= C I21
则有:v2/v1=kc p A2 c r H+2 c q I2 2/kc p A1c r H+1 c q I2 1=u p
lg(v2/v1)=plgu
p=lg(v2/v1)/lgu=(lgm2/m1)/lgu
同理:当丙酮、碘的初始浓度分别相同,而酸的浓度不同时,即:
c A3= c A1 c I2 3= c I21c H+3= ωc H+1
这样便可得出:r=(lgv3/v1)/lgω
又因为:c A4 = c A1c H+4 = c H+1c I2 4= xc I21
则有:q=(lgv4v1)/lgx
从而做四次实验,可求得反应级数p、r、q。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unico 2000型分光光度计、秒表、6个容量瓶(50ml)、移液管(5ml、10ml)药品:标准碘溶液(0.01095mol·L-1)、标准盐酸溶液(1.0254mol·L-1)、标准丙酮溶液(2mol·L-1)
四、实验步骤
1.将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调到520纳米处。

用蒸馏水调节分光光度计,使其处于透光率“100”的位置上。

2.求al值。

取5ml 标准碘溶液(0.01095mol.L-1)在50ml的容量瓶中配制0.001095mol.L-1 碘溶液,测其透光率,更换
碘溶液再重复测两次,取其平均值,求al值。

3.丙酮碘化反应的速度常数的测定。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标准碘溶液(0.01095mol.L-1)10ml、10ml、10ml、5ml,注入1到4号的4只干燥的50ml容量瓶中,另取一只移液管分别向1到4号容量瓶中加入标准盐酸溶液(1.0254mol.L-1)5ml、5ml、10ml、5ml。

往1号瓶中加入标准丙酮溶液(2mol.L-1)10ml,当丙酮溶液加入一半时开始计时,然后加入蒸馏水迅速定容到50ml ,摇匀,用其中的溶液清洗比色皿二次,测其透光率,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直到取10到12个数据为止。

分别向2、3、4号瓶中加入5ml、10ml、10ml,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的透光率。

五、思考题
1.动力学实验中,正确计算时间是很重要的实验关键。

本实验中,从反应物开始混合,到开始读数,中间有一段不很短的
操作时间,这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无影响。

因为测得的透光率仍是该时刻本来的透光率,作出的曲线仍与原来曲线斜率一样,所以这样做对实验结果无影
响。

2.影响本实验结果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
(1)准确量取和配制溶液;
(2)测量之前混合液要充分地摇匀;
(3)保持比色皿的清洁;
(4)在测定过程中用蒸馏水多次校正透光率“0”点和“100”点;
(5)读数时要迅速准确。

六、数据处理
1.求al
CI2=0.002000mol/L al=(lg100-lgT)/CI2
2.混合溶液的时间-透光率温度:22.2℃
3.混合溶液的丙酮、盐酸、碘的浓度
4.用表中数据,以lgT对t作图,求出斜率m。

1号:lgT与t的关系曲线图:拟合曲线:y = 0.02855x + 1.39375
2号:lgT与t的关系曲线图:拟合曲线:y = 0.01553x + 1.25896 3号:lgT与t的关系曲线图:拟合曲线:y = 0.06049x + 1.4654
4号:lgT与t的关系曲线图:拟合曲线:y = 0.0324x + 1.60162
由上得出它们的斜率分别为:
1号:y = 0.02855x + 1.39375 m1=0.02855
2号:y = 0.01753x + 1.25896 m2=0.01753
3号:y = 0.06049x + 1.4654 m3=0.06049
4号:y = 0.0324x + 1.60162 m4=0.0324
5.计算反应级数(p,r,q)
①因为:v =m/(al) 所以:ν2/ν1= m2 /m1
又因为:u c A1= c A2
所以:u = c A2 /c A1 = 0.2000/0.4000=0.500
lgu = lg0.500 = -0.301
而lg(ν2/ν1)=lg(m2 /m1)=lg(0.01753/0.02855)= -0.212 由于lg(ν2/ν1)=plgu ,p=lg(ν2/ν1)/lgu = -0.212/(-0.301)=0.704≈1
②因为:c H+3= ωc H+1ω=c H+3/c H+1 =0.39914/0.19957=2.00
而lg(ν3/ν1)=lg(m3 /m1)=lg(0.06049/0.02855)= 0.326
r=(lgν3/ν1)/lgω=0.326/lg2.00=1.083≈1
③因为:c I2 4= xc I21X = c I2 4/c I21 =0.00200/0.00400=0.500
而lg(ν4/ν1)=lg(m4 /m1)=lg(0.0324/0.02855)=0.0549
q=(lgν4/ν1)/lgx=0.0549/lg0.5=-0.1825≈0
6、计算速度常数k值(令p=r=1,q=0)(测量时温度:22.2℃)[mol.L-1]-1[min]-1
因为:m=k(al)c p A c r H+所以,k = m/(al)C A C H+
k1=m1/(al)c A1c H+1 =0.02855/(183.27*0.4*0.19957)=1.951*10-3 [mol.L-1]-1[min]-1 k2=m2/(al)c A2c H+2 =0.01753/(183.27*0.2*0.19957)= 2.396*10-3 [mol.L-1]-1[min]-1 k3=m3/(al)c A3c H+3 =0.06049/(183.27*0.4*0.39914)= 2.067*10-3 [mol.L-1]-1[min]-1 k4=m4/(al)c A4c H+4 =0.0324/(183.27*0.4*0.19957)= 2.215*10-3 [mol.L-1]-1[min]-1 k=1/4(k1+k2+k3+k4)=1/4*(1.951+2.396+2.067+2.215)*10-3
=2.157*10-3 [mol·L-1]-1[mi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