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2)
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2、教职工日常考勤分别由教务处记载。

3、请假需履行手续,未履行手续者,视旷工处理(特殊情况不能履物手续者除外)。

八、师培管理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

2、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及学校需要,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专业培训,通过学习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坚持任教循环制。

在小循环或大循环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4、每学期安排“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借鉴经验,充实自己。

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6、分层次抓好教研活动。

对不同资历的教师分别安排上考评课、研究课、模拟课、示范课等,在教研活动中培养骨干。

7、组织教师系统自学,支持、鼓励教师订教研杂志,让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九、学籍管理
1、建立学籍档案:
每学期,学籍管-理-员必须按上级要求将学籍档案进行电子
化规范管理。

2、新生入学管理:
(1)凡户口在我校辖区,符合上级规定年龄,除智力有严重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以外的儿童,均可报名入学。

(2)新生招收前必须依户口摸底造册,并填写发放入学通知书,新生凭入学通知书到学校办理注册、缴费等手续。

(3)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

教导处应在开学后迅速组织编造新生学籍卡片和分班名册,并进行电了学籍管理。

3、升、留级
(1)按上级文件精神,各年级除极其特殊情况需休学的个别学生外,其余学生一律升高一年级学习,杜绝留级生。

(2)休学、复学
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请假达到两个月以上的学生,可准予休学(休学需出具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疾病证明、病历及医疗收费发票等材料)办理休学手续。

复学时,主要根据学生成绩结合家长、班主任意见安排升留级。

(3)转学
转出转入学生应完备手续。

凡转入的学生,应先到教导处办理接收证,再到原校办理转学证,然后由教导处安排到班上课学习。

对转出学生未在新校办理接收证的,我校教导处一律不办转出手续。

a)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凡外地人口到学校辖区范围内务工,其子女就学,必须由家长先填写流动学生入学申请表,再由学校审查同意,最后经区教育局审批同意后,即可安排学生到班学习。

4“控辍保学”管理
① 认真执行防辍控流制度。

A、报告制度:每学期初,各班主任将未到校上课学生情况向教导处报告;
B、劝说回收制度:如发现学生流失,班主任有义务协助教导处登门做劝说回心工作,必要时可请流失生所在社区的干部出面做工作,劝其复学,以加大收回流失生的工作力度,并做好谈话记录。

C、审批制度:如有流失(辍学)生,教导处将流失生情况的书面村料(包括回收谈话记录)、辍学申报表,先交学校校长审查,再交教育局基教科。

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放任、歧视后进生;二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身体和智力的差别,做到因材施教;三是要多关心后进生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使其热爱学校,安心学习。

因老师的工作失误造成学生流失的,学校将严肃查处。

③学生有事有病一周以上,班主任要联系家长请假,并能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导处备案。

中学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2017-04-23 15:04 | #2楼
教研组是学校设置的承担学科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管理的组织,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组织教改实验、集体备课,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组织落实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我校的教研活动能正常化、规范化地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组
1.学期初制定好本教研组的教学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和实验方案,上报教导处。

2.召开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并做好考勤登记和教研活动内容记录。

3.教研组活动必须有计划、有主题;注重教学创新的时代性、针对性。

4.学期初两周内,安排好本组教师本学期的主题教研课题并及时上报教导处。

5.组织本组教师举行主题教研教学观摩课活动,开课前组内组织说课、开课后组织评课同时做好公开课评价记录,上交教导处作为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材料。

6.每月28日前以书面形式向教导处反映本教研组主题教学
教研情况;期末上交主题教研阶段总结。

7.组织与兄弟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8.在教学开放月中,组织本组教师上出精品课;外校教学开放周,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外出听课,确定听课时间和人数。

9.组织本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论文交流。

10.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和学校各部门布置的任务。

11.推荐本组教师参与学校教研、师德活动。

12.组内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实施导师制活动,做好教学“传、帮、带”工作。

13.各教研组须建立好本组教育教学相关档案;组内各备课组须建立精选的有价值的习题库。

二、备课组
1.期初,制定好本备课组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组活动计划。

2.开展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组织讨论主题教研中一些共性问题,热、难点问题做到专题深化。

活动须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人主讲。

期末还须把备课组活动电子材料上交到教导处存档。

3.每月28日前以书面形式,对前阶段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及时向教导处反映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期末上交教导处课改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4.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及教学教研活动。

5.根据课标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卷出题工作,考后做好试卷质量分析,并把质量分析表上交一份教科处。

6.组织本组教师在主题教研课前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说课活动,并做好记录。

7.建立备课组档案及本组习题库,期末统一送交所属教研组存档。

三、教师
1.参加一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

2.参加市、区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和本校本学科的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

3.中级职称以上的老师及行政人员,每学期听课需25节以上;中级职称以下的老师每学期听课需30节以上。

4.每学年主讲一次公开课,开课前将公开课教案、说课案上交教导处。

5.各备课组月末向教导处提交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过程记录、教师在期末上交教案、总结、教学成果或获奖复印件等相关资料。

6.教师尝试编写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7.每学年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学术论文或教育教学案例,
字数不少于3000字;
8.教师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末提交研究的书面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