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质量检测(三)+对存在进行深思+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三)对存在进行深思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已经决定金盆洗手
....,不再做房地产生意,重操旧业搞养殖。
②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
....,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③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
演愈烈,尾大不掉
....。
④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
评头品足
....,大加赞赏。
⑤如果生活丰富、知识广博,同时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必然左右
..
逢源
..,一挥而就。
⑥熟悉现钞投放回笼的业内人士介绍,新版百元和旧版百元主要是逐步替代、除旧布
...新.的关系,原来的100元钞票仍可继续流通。
A.①④⑤B.①②⑥
C.③④⑥D.②③⑤
解析:选C①金盆洗手:指盗贼等改邪归正,不再干坏事,或指退出本行业,罢手不干。
使用正确。
②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使用正确。
③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
不合语境。
④评头品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不合语境。
⑤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使用正确。
⑥除旧布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现实,不再是国家简单地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数量的短缺。
B.节日期间,我市组织夜查活动,重点查处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以达到进一步净化交通环境的目的。
C.现在各种媒体的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百姓每天在被大张旗鼓地忽悠,诱惑人心,让不少人上当受骗。
D.网信办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其发言人称本着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为原则,任何人都要为其不当言论“买单”。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国家”应放在“不再”前。
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
辙,应将“老百姓每天在被大张旗鼓地忽悠”改为“每天都在大张旗鼓地忽悠老百姓”。
D 项,结构混乱,“本着……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
3.下列选项中,与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
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地洒下来。
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
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纷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
百灵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
C.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像从它们心灵深处发出来的。
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
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旋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哇哇的响声。
解析:选A语段文字描写暮春景色,基调欢快喜悦,清新浪漫。
B、C两项情感抑郁、惆怅;D项情感激昂、愤怒。
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的基调与之相符。
二、阅读能力训练(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
这时期的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据考证,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传入中国北方,并于公元551年前传到南方。
曲项琵琶具有拨弹音量大和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
琵琶成为隋唐燕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
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
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
据《辽史》载:“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
”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
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
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这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唐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
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的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
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
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
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
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
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
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
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所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
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外来音乐和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融合形成的。
B.琵琶武曲最初主要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风格粗犷的特点。
C.唐代,曲项琵琶发展迅速,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D.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所以此时琵琶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乐器。
解析:选C A项,以偏概全。
“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外来音乐和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融合形成的”错误。
由原文第一段的“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可知,此时我国的音乐文化首先是传承了秦汉传统音乐。
B项,张冠李戴。
“曲调悲哀”并不是西域音乐的特点,原文第一段说“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只能看出“风格粗犷”是西域音乐的特点。
D项,因果混乱。
原文第二段说“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因此是琵琶先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才使得琵琶艺术迎来发展的高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
曲的繁荣。
B.文章引用“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C.文章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音乐形式变化三方面论述了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
D.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逐层进行分析,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解析:选D“逐层进行分析”错误。
原文最后一段在分析“器乐化演变过程”时,两方面内容是并列结构,并非逐层深入。
再有,这两方面分析也无法证明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它就有可能替代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B.元、明、清时期,琵琶独奏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琵琶独奏乐曲也逐步形成和完善,这得益于词调音乐的繁盛。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既与宏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紧密。
D.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有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只有曲项琵琶。
解析:选D“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只有曲项琵琶”错误。
本文主要论述琵琶武曲的发展演变,较多地谈及了曲项琵琶,但并不能说明其他种类的琵琶没有流传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2分)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
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
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
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
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
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
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
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7.选文末段写到“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时,连用三个“直至”,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修辞,突出汉家寨对“我”的影响之深,从空间、时间和深度三个方面写出汉家寨对生命的坚守,激励作者必须坚守住对信念的追求。
8.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心中激动”?(3分)
答:
参考答案:在这残酷的绝地里,汉家寨的人自从祖先迁移到这里,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固守了下来,他们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9.在第4段中出现“小巧的红艳身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3分)
答:
参考答案:因为这个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10.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作者要“坚守”的又是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汉家寨人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这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作者受到汉家寨人精神的影响,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坚守的是对信念的追求、高尚的精神、纯净的心灵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5分)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鲁迅生前曾
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
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
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
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
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
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
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
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
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
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
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
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
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
“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
”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
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
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的。
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
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
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
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
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
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鲁迅曾想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围剿写一本《围剿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
B.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C.“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肤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D.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解析:选A A项,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误,汇编者不是鲁迅,而是另有他人。
12.仔细阅读第2段,分析该段中加点的“他们”指的是谁,作者在本段中着重写“他们”有何用意?(6分)
答:
解析:此题第一问要结合文章第一、二段内容来理解,第一段“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第二段“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由这两处内容可知,“他们”就是指二三十年代“围剿鲁迅”的人。
第二问要注意分析着重写“他们”的作用,由第二段“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及后面文字描述可知,作者是把他们同鲁迅进行对比,以“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之肤浅,来反衬“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之深刻。
参考答案:(1)“他们”是指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咒骂鲁迅)的人。
(2)这里以“他们”文章的肤浅来反衬鲁迅文章的深刻和永恒。
13.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这是对鲁迅的评价,要抓住“毒”字来理解。
“毒”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哪些方面比较“毒”,如对社会的认识、对“黑暗”的剖析力度等方面,围绕这些内容阐述作者对鲁迅的评价。
参考答案:作者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
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4分)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
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
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
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
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
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