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典型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
患者马某,男,14岁。

主诉:双上肢抖动1年,言语不清5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逐渐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尤其在拿东西时抖动更明显,静止时较轻,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5个月前肢体抖动有所加重,并出现流涎、言语不清,有时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

无发热,无智能下降,无肢体麻木及无力,病情无波动,无二便障碍。

既往史:无特殊。

同胞兄妹4人,其二姐8岁时死于“急性坏死性肝炎”,其四弟患“肝硬化”死亡。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基本正常,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

四肢肌力V级,双上肢姿势性震颤,双上肢肌张力轻度增高(曲肌伸肌均高),共济运动检查大致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

血清铜蓝蛋白:110mg/L(210-530 mg/L)头颅MRI:双侧基底节、桥脑T1加权像为低信号和稍低信号,T2加权像和
FLAIR像可见高信号(见图)。

眼科裂隙灯查双侧角膜K-F环(+)
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常规及生化均正常。

脑电图:轻度异常。

考试要求:请学生汇报病例特点(15分)、定位诊断(15分)、定性诊断(10分)和鉴别诊断(10分),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10分),并回答考官提问(40分)。

问题1.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方式?(20分)?
问题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怎样进行饮食指导(20分)?
参考答案
一、病例特点(15分):
1、青少年患者,缓慢起病,逐渐进展。

2、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同胞兄妹有肝病史。

3、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言语不清,逐渐加重。

肢体抖动在运动时明显,安
静时减轻。

无智能减退。

4、查体:构音障碍,双角膜K-F环(+)。

双上肢姿势性震颤肌张力轻度增高,双侧Babinski征(+)。

5、辅助检查:血清铜兰蛋白明显减低,头MRI示双基底节、脑干异常信号。

二、定位诊断(15分):
肢体震颤,双上肢肌张力轻度增高(曲肌伸肌均高),定位于锥体外系;双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锥体束;角膜K-F环(+),角膜受累。

三、定性诊断(10分):
根据青少年发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抖动、言语不清,缓慢起病,逐渐加重,查体为锥体外系及锥体束损害,角膜K-F环(+),铜代谢异常,头颅MRI双侧基底节、桥脑对称异常信号,结合患者肝病家族史,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四、鉴别诊断(10分):
慢性肝炎肝硬化、大舞蹈病、小舞蹈病、脑血管病等鉴别
五、治疗(10分)
低铜饮食、驱铜(青霉胺)治疗,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等给予安坦、美多巴等对症治疗。

六、问题1答案要点(20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致病基因位于13q14.3
问题2答案要点(20分):尽量避免食用含铜较高的食物,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螺类、各种动物肝脏和血。

此外,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排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