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基本理论中“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June 2021 Vol.21 No.12
6
研究综述
中医外科基本理论中“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价值
柏云飞
【关键词】 中医外科;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12-006-03
作者单位: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是构成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所记载。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在病因探析时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强了对“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这种认识方法的研究,以此来丰富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升临床治疗成效。

与西医学存在较大的不同,西医学的认识方法源自于古希腊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较为盛行,是以解剖、分析的概念为基础形成的概念思维和形式逻辑,而中医学源自于周易、黄老学说的朴素系统论,“审
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中医学的阴阳、经络、治则以及临证治疗等多个方面。

鉴于此,文章围绕中医外科基本理论中“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价值展开详细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中西医学在认识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学认识方法上差异的探讨,应当以18世纪世界的发展为背景,源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18世纪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8世纪的西方,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发生了社会革命,美国的建立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之后使得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进行转变。

而18世纪的东方,尽管较为完
因此,应加强参与抗击疫情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鼓励其多与家人或朋友交流,使其精神压力得到及时缓解,针对已出现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医护人员,应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的发生。

4 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大力发展院前急救,更符合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目标。

本次疫情再一次提醒我们,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带来全球性灾难的风险仍然存在,而且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国在此次疫情的控制中反应迅速,应对及时有效,其中,院前急救作为重要的一环,对患者给予及时救治和遏制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院前急救的发展壮大,还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坚持人才战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不断优化工作路径,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常规
与应急协调发展,使院前急救队伍成为一支能参与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孙玺艳.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黑龙
江科学,2021,12(4):152-153.
[2] 张桂霞.优化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对策—以北
京急救中心为例分析[J ].中国卫生人才,2020(9):70-73.[3] 刘燕婷,庄丽玲,江晓萍.“7S”管理法在救护车车载
医药物品管理的应用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 28(13):115-117.
[4] 汪听.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2):228-230.
[5] 展琳琳,井国防,周华,等.院前急救社区化研究进展
[J ].青岛医药卫生,2021,53(2):142-144.
[6] 张雪,严琴琴,吴江,等.国内院前急救体系发展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信息,2020,33(23):12-14.
[2021-04-21收稿]
研究综述
善的封建社会体系支撑着清朝政府的繁荣,但是在繁盛的康乾盛世下隐藏着封建生产关系所导致的衰败和凄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西方之间的差距由此而产生,中国逐渐从世界领先走向落后,而西方文明也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其中就包含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基础的西方思维模式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近代西医学。

近三百年来,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西方思维模式一直被国人所沿用,包含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源和牛顿经典力学法则也渗透其中,究其根本与近现代生产力处在工业和后工业时期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在18世纪的医学科学既不是西医也不是中医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医学。

而中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却是始终保持中国本土文化的朴素而又独立的系统论学术,主要的原因与东方哲学本质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受到阻断和限制的根本原因,即中医学学术基础中的东方学者落在了上述西方思维模式的视野之外,基于目前生产力水平的科技时代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还有部分一味尊崇西方科学主义的人来反对和抵抗中医学。

2“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在中医外科学中的临床价值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以求其过”;《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中“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都充分的体现了“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认识方法,通过全方位的探索能够更为全面的掌握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较为合理和科学的治疗方式。

在现代医学中,当越过本能和经验走向理性判断的时候,才算是古典理性医学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朴素系统论的特征。

在《素问•水热血论》中“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1]。

”即是说肾脏在下属于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为气化生成的水液可以叫做“至阴”。

呈勇力而劳动太过,则汗出自于肾;出汗的时候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处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近,则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能排泄于皮肤,于是在玄府之中就有所逗留,皮肤之内,最终就形成了浮肿病。

此病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肾,因此病名叫“风水”[2]。

所谓的玄府即是指汗孔。

指出了水肿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感风邪所导致的。

之所以能够有较为客观的描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上述文献遵循了“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想和意象思维,病机即是其集中的体现。

什么是病机?应当是一种动态机制抽象,其内涵是一组相应的临床症候群,而审证求因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即是对临床症候群的详细分析,而意象思维即是指将病患外在客观的自然属性将其归纳为病机属性的法则,而如果不运用这样的思辨方法,将上述中抽象的物质化和计量化,将其纳入还原论的属性当中,上述文献就成为了一种妄论。

即是将上述中所出现的水肿病归结于饮水过度,这显然不符合实际逻辑。

究其根本在上述推理的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并没有通过中医学的意象思维对其进行分析。

同理以《灵枢•痈疽》中“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为例展开分析[3]。

首先在对筋、骨、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按照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筋即是指肌腱或者是浅表的静脉;骨即是指骨骼;髓即是指骨髓,上述对筋、骨、髓的描述充分的将西医学的实体中心论的思想展现出来,而基于解剖学基础上的解释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即是说脓液在得不到引流的情况下导致外泄从而对肌腱和浅表静脉造成腐烂,对人体的骨骼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对骨髓造成消蚀。

很显然上述解释并不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即使是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性,在一个月之内也难以在脓液中发现死骨。

而在对其进行判断和理解的时候运用的是西医的思维方式,这并不是中医这一科学体系所属有的,因此也造成了当今多数人对中医学并不理解,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其次基于“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核心思维下对其进行分析,即筋、骨、髓为病机,属于高热临床证候群的抽象,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
7
现代养生 2021年6月第21卷第12期
研究综述
学关系中心论的特点[4]。

人们看到的是热毒枳盛,引起肝风之变的“烂筋”为病机依据,肢体会发生抖动和痉挛,当病情逐渐严重的时候由“伤骨”出现肾主水功能的恶化,进而出现血尿、脓尿等症状,直至发生尿闭。

从“血枯空虚”到“熏于五藏”,其病机所描述的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病象。

而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利用定性定量的还原论法来分析上述中的内容,“熏于五藏”则是代表熏心脏,这难道不是妄论吗?同时这也是中国医学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充分反映出中医学理论在临床思维、认识论以及哲学基础方面所存在的较大差异。

同时,这也是现阶段中医学所要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其中非常关键的作用。

此外在《四圣心源》中记载:“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5]。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即是说脾为己土,以足太阴脾之气主升,胃属于戊土,以阳明之气为降。

升降的关键在于阴阳之交,也可以被称之为中气。

胃主受纳,则脾主消化。

中气旺盛的时候胃气降,即胃善于受纳,脾气升有助于消化,所以事物和水分能够在胃中消化,精气也能够充分的分解,进而对五脏起到一定的补充,所以人体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而当脾土上升的时候肾水肝木也会随其而上升,水木的上升则就不会郁陷,胃土降的时候心肺之气也会随着其下降而下降,所以金火不会滞留在上面。

火降下去的时候水不下寒,而水升上来的时候火不上热,正常人水文火清,这其中都是由于中气在其后运化。

在其中指出了脾胃合德,升降有度,才能够有效的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进而展现出健康的状态。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饮食不当,则会对人体的脏器造成一定的影响,脏腑之内气体升降反作,从而造成病变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也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认识方法[6]。

因而保持中医学核心思想的原创性,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使其不被异化和边缘化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所应当信奉和尊崇的学术良知和历史责任。

3小结
总而言之,在当代无论是中医教学还是在中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对中医学模式和边缘化的情况,究其根本源于哲学基础、临床思维以及认识论等方面的错误认知,按照人的惯性思维常以概念思维和形式逻辑的方式来对中医学进行理解,而实质上,在对中医学进行理解的时候要充分的体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想,在对中医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正确的理解其文化的特质,首先要对其进行文化分析,之后结合多项学科的交叉研究促使审证求因这一特殊的诊病查因方法更为客观和具体,另外还要将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促使理论更加的趋于真理,从而充分发挥“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4参考文献
[1] 张曼玲,时昭红,石拓,等.四维辨治模式在胃癌前病
变诊治中的运用探析[J].江苏中医药,2021,53(4):51-
53.
[2] 杨宏丽.“审因论治”在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中的运用
[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4):74-76.
[3] 张海宇,田佳星.仝小林教授审因论治顽固性呕吐验
案一则[J].环球中医药,2020,13(2):272-274.
[4] 吴梁晖,倪小佳,王睿弘,等.黄培新应用治风先治血
理论及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0,52(3):197-199.
[5] 李芳.整体辨证、审因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8-
01-24(4).
[6] 侍鑫杰,王霞芳.王霞芳审因论治小儿癫痫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7):479-480.
[2021-05-12收稿]
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June 2021 Vol.21 No.12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