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效应的渊源与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乘数效应的渊源与危害
货币乘数效应,是近现代⾦融最为关键和核⼼的⾦融现象。
要理解这个货币乘数效应的渊源与危害,我们就要微观上从逻辑上对银⾏存款和贷款的渊源进⾏思考。
假如现在我把100万现⾦全存为活期存款。
那么将意味着我随时会向银⾏提现,银⾏是不能将我的存款挪⽤进⾏贷款给其他⼈的。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流动性是100万(货币存放在家⾥怕偷和存放在银⾏安全的含义是⼀样的,不影响货币的流动性)。
现在假如我把100万中的80万存为定期存款,期限1年。
剩下的20万存为活期存款。
这个时候,银⾏就可以把80万由定期存款形成的⼀年内不会使⽤的货币放贷给其他⼈使⽤,期限同样为1年。
这个时候,获得贷款的借贷者的银⾏帐户⾥,就可以凭空多出80万存款(派⽣存款和货币创造,更是⼀种信⽤创造),⽀付转移后,⼜形成了其他⼈的80万存款。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M2是180万,于是整个⾦融货币体系中在这⾥产⽣了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流通货币和基础货币,仍然是100万。
假如1年后,我要取款,⽽银⾏的80万的信贷到期借贷者也进⾏了偿还,那么我就可以完成取现100万,社会上的流通货币还是100万,⽽货币供应则减少为与基础货币相等规模的100万。
因此这⾥可以得出⼀个推导结论。
那就是社会增杠杆⾏为(银⾏信贷间接融资⾏为),可以导致派⽣货币增加,M2增加,⽽去杠杆⾏为,则可以导致M2减少,货币供应减少。
但并不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
也不影响基础货币的总规模。
因此,货币供应M2⾥,包括的是货币与准货币,⽽准货币的来源,就是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就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
银⾏存款与信贷的过程,其实是定期存款⼈的货币所有权仍在,但在⼀定时期内失去了对货币的使⽤权。
⽽银⾏则通过信贷⾏为将这部分货币的使⽤权挪借给其他⼈(借贷者)使⽤。
(假如没有银⾏系统通过信贷获取利息差的⾏为,那么银⾏体系内也就不需要定期存款的存在,也不需要向储户⽀付利息⽽反⽽会收取储户的保管费,或者施⾏活期存款负利息政策)
因此,在逻辑上来说,活期存款应该实施100%的准备⾦率(不得对活期存款进⾏挪⽤放贷),⽽定期存款可以执⾏⼀定准备⾦率下的放贷⾏为(因为怕定期存款会违约提前⽀取)。
可事实上,因为银⾏沉淀的资⾦量规模⾮常庞⼤。
因此,可以对所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执⾏⼀定⽐例的准备⾦率,然后进⾏放贷并赢利,进⾏了货币和信⽤创造并产⽣了货币乘数效应。
⽽M2中的定期存款,是准货币的最⼤来源,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但却是个⼈消费信⼼的基⽯。
因此,我们的消费⽔平
和消费信⼼,是以M2来衡量的,⽽不是以⼿中的活期存款和现⾦货币来衡量的。
⽽假如我们把活期存款和现⾦货币全部消费光了,也是可以随时对定期存款进⾏提款和⽀取使⽤的。
因为银⾏的沉淀资⾦规模很⼤,⽽且电⼦货币出现后⼏乎不会导致银⾏发⽣系统性挤兑现象,因为我们作为买⽅消费⽀出的同时货币也必然成为卖⽅的收⼊并同时流回了银⾏。
但是⼀定时期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会有⼤量的M2中的准货币,变成活期存款,甚⾄直接取现的(例如春节的过节因素直接导致M0短期内猛增)。
这样,⾦融货币现象,就出现了⼀些细节性的变动了。
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流动性,并不会总是⾼度近似等于基础货币的规模了,⽽是会⼤于基础货币的规模或者⼩于基础货币的规模,都有可能。
例如降息时流动性⼤于基础货币,⽽加息⼜可以刺激很多活期存款回到定期存款中,让很多流通货币失去了流动性。
综合前⾯的细节思考。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构成,很⼤部分(约75%的规模)都是由银⾏信贷派⽣存款⽽来,并产⽣货币乘数效应,逻辑上定期存款和准货币关联密切,但事实上并不会全等,⽽⼤部分的准货币,其背书负责⼈其实是⼴⼤的银⾏信贷的债务⼈,⽽不是央⾏和商业银⾏为准货币背书。
因此,从宏观上来说,M2中的很⼤部分在逻辑上是⽆法在同⼀时期都进⾏提现的(可全部提现的前提是全社会所有的债务⼈偿还银⾏贷款或全社会显著去杠杆,当然这个过程会是滚动渐进式的)。
但微观上来看,M2中的⼤量的准货币,都可以随时变成具有流动性的活期存款,并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现。
只要没有出现系统性的资⾦外流现象,那么这个过程就⼀直都是健康的。
因此,只要M2中的准货币随时变成活期存款只⽤于国内的经济和⾦融市场中,这样是⽆论如何都不会造成银⾏系统性挤兑的(虽然局部银⾏存款的流动不均衡,也是可以导致个别银⾏出现挤兑现象的,但不会发⽣系统性的风险)。
因为电⼦货币流出银⾏的瞬间⼜会流回银⾏体系。
⽽只有资⾦外流导致的M2中的准货币变成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并兑换美圆外流时。
那么这个时候,整个银⾏体系可供兑付的货币规模就总是会恒等于基础货币减去流通中现⾦M0之后的货币规模。
超过此规模的⼤量的货币及准货币,都是⽆法⽀付的。
最后是我国货币的⼀些重要数据。
我国基础货币(货币当局总负债)规模约34万亿。
现⾦M0规模为6-7万亿左右,国家货币发⾏的纸钞规模为不到8万亿,银⾏库存现⾦规模⼀般为5000亿-1万亿左右。
M1为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为34万亿,约等于基础货币的规模,⽽M2为134万亿,其中有庞⼤的准货币规模约为90万亿。
央⾏储备的准备⾦规模为23万亿,这⾥全部都是基础货币,也是应付整个银⾏系统性挤兑的最重要的⼀部分货币规模。
货币乘数效应,是真实和客观的,但也是整个银⾏体系内存在的⼀个巨⼤漏洞。
因为“以部分准备⾦⽅式运作的所有银⾏都是天⽣没有偿付能⼒的”语出奥派货币学家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此段⽂字是《准备⾦,存贷⽐与银⾏破产的脚步》⼀⽂的补充,更多细节可以参考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