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语文初一上册检查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崇左市语文初一上册检查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拮据(jū)缄默(jiān)锲而不舍(qì)
B. 蹒跚(pán)亵渎(dú)孜孜不倦(zī)
C. 镂空(lóu)恪守(gè)相得益彰(zhāng)
D. 嗤笑(chī)踌躇(chú)廓然无累(kuò)
答案:B
解析:A项中“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C项中“恪守”的“恪”应读“k è”,D项中“廓然无累”的“廓”应读“kuò”,但整个词语的注音选项已给出为“ku ò”,实际上是指向词语整体而非单字,但在此语境下按选项处理,仍判断D项有误。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B. 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C.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D. 我对自己能否学好语文,充满了信心。
答案:A
解析:B项中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中否定不当,应去掉“不”,D项
中同样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应去掉“能否”。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
B. 《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
C. 《背影》——朱自清——现代散文家
D. 《昆虫记》——法布尔——美国昆虫学家
答案:D
解析:《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而非美国。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本书让他爱不释手,常常废寝忘食地读。
B. 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
C. 他经常向同学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D. 这位老画家画的虾就像活的一样,栩栩如生。
答案:C
解析:“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是褒义词。
但在此句中用来形容他向同学请教,显然同学之间不存在地位、学问的高低之分,使用不恰当。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 “春雨贵如油”,它滋润着土地,孕育着生命,因此农谚说:“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D. 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
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答案:C
解析:C项中“农谚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农谚说”的内容是直接引用的部分,且引号内的句子为完整的一句话,故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二、多选题(每题4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我们不禁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气冲斗牛,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C. 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常常在会议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D. 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真是首当其冲啊。
答案:A, B
•A项“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用在此处形容看到油菜花后的感受,恰当。
•B项“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此处用来形容演讲的气势,正确。
•C项“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与“没有自己的见解”意思重复,使用不当。
•D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与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2.下列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
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C.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通过闰土、杨二嫂等人物二十年的前后变化,描绘了中国农村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的社会生活。
D. 《智取生辰纲》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讲述了
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
答案:B, C, D
•A项表述有误,《岳阳楼记》并未详细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项表述正确,准确概述了《出师表》的内容及作者意图。
•C项表述正确,准确描述了《故乡》的出处、线索及主题。
•D项表述正确,准确概述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情节及出处。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他在文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答案:×。
错误。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而非唐代。
2.《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征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文中诸葛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
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
•答案:√。
正确。
3.《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我”闰土二十年的变化,描绘了
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
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答案:×。
错误。
虽然《故乡》确实是鲁迅的作品,并描绘了农村衰败的景象,但文中主要是描述了“我”与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重逢时的情景,以及“我”
对故乡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忧虑,而不仅仅是“闰土二十年的变化”。
4.《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
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
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答案:√。
正确。
这篇文章确实展现了欧阳修在醉翁亭与民同乐的场景,以及对自然美景和和谐生活的赞美。
四、填空题(每题3分)
1.题目:《背影》一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______ 。
答案:朱自清
2.题目:在《论语》中,孔子教导我们学习要勤奋,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这里的“说”同______ ,意思是______ 。
答案:“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3.题目:古诗词中常用“月”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
头望明月,______”一句,就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低头思故乡
4.题目: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描述了他在百草园中的童
年乐趣,其中提到了一种叫“______”的昆虫,它能“后窍喷烟”。
答案:斑蝥
5.题目: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有一位被称为“花和尚”的英雄人物,
他力大无穷,倒拔垂杨柳,这位英雄是______ 。
答案:鲁智深
五、阅读理解(每题4分)
标题:《故都的秋》节选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问题:
1.作者为何特意从杭州和青岛赶到北平来?(4分)
答案:作者特意从杭州和青岛赶到北平来,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因为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这种独特的秋味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
2.作者如何对比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4分)
答案:作者通过对比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特点来展现两者差异。
北国之秋来得清、静、悲凉,而江南之秋则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色淡,多雨少风,秋味不够浓郁。
这种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
3.在作者笔下,北平秋天的哪些景物最能体现其“清、静、悲凉”的特点?(4
分)
答案:作者笔下,北平秋天的景物如驯鸽的飞声、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蓝朵的牵牛花以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都最能体现其“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
4.作者为何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4分)
答案: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是因为这两种颜色与秋天清冷、宁静的氛围相契合,更能凸显出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感。
相比之下,紫黑
色次之,淡红色则最不符合这种氛围。
5.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秋天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4分)
答案: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秋天怀有深厚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他特意从远地赶来北平,只为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同时,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深深眷恋和独特感受。
六、作文(30分)
题目:《成长路上的那束光》
要求:
1.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写作例文:
成长路上的那束光
记得刚升入初三的时候,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即将到来的中考压力,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迷茫。
语文成绩一直是我的软肋,每次考试都拖后腿,让我对这门学科几乎失去了信心。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李老师走进了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