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越韵广西汉代文物精品(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风越韵广西汉代文物精品(10)
1、人面纹羊角钮钟
横径4.0厘米,纵径8.1厘米,底宽14.0厘米,通高19.0厘米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该器物钟体上窄下宽,正视近似等腰三角形,顶有羊角形握钮,上端开长方形孔。

身部正面铸人面纹,眼、鼻、口隐约可见。

已知最早的实物出自云南楚雄万家坝1号战国墓,较罗泊湾1号墓晚的西林县、容县有出土,花山岩画中也有羊角钮钟的形象,它们的年代应为西汉晚期至东汉。

2、羽人划船纹铜鼓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该器物为云南石寨山型铜鼓。

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

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

鼓胸为6组羽人划船纹,每船有6人,其中3艘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另3艘船各有1个裸体人,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鱼。

鼓腰饰8组羽人舞蹈纹,每组2~3人,头戴羽饰,下身系展开的
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

舞人上空有衔鱼的翔鹭。

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

铜鼓在古代南方各少数民族中被视为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同时也是乐器。

3、
3、4、三足案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此器系用铜鼓改制而成,鼓胸部以下被截除,面焊三蹄足。

直口,浅腹,直壁,平底,腹侧有4只铺首,腹外壁饰蟠螭纹。

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共12芒,芒间有套叠人字纹和圆圈纹,主晕为4只翔鹭,另有栉纹及勾连雷纹。

5、鎏金铜面具
1972年西林县普驮粮站铜棺葬出土。

鎏金铜面具为铜棺饰件,挂在棺的四角和两侧,共8件,此为其中1件。

6、滑石人面具
1983年柳江县白沙新安9号墓出土。

该面具为人首戴冠,双眼圆睁,张口龊牙。

滑石面具悬挂在棺具两侧,主要用以避邪。

7
8
7、8、9、纺织工具
1976年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

因墓葬被严重盗扰,无法复原为何种纺织机,但至少也能说明在南越国时期,广西地区已有成熟的纺织业。

A图的器物分别为木挑刀、木削刀和工字形木器。

B图的器物分别为扁担形木压线棒、哑铃形木绞线棒、圆形木绞线棒、四方形木绞线棒。

C图的器物为木纬刀。

10、波斯陶壶
2009年合浦县寮尾墓地出土。

陶壶为黄白色陶胎,属低温釉陶,釉呈青绿色,表面光滑,釉里密布裂纹,器内亦施一薄层淡青色釉。

小口为外侈口,"V"形短流,圆唇,细长颈,椭圆形腹,矮圈足。

颈至腹上部附有一曲形手柄,柄上饰两道凸棱,肩部饰两周宽带纹。

经考
古研究与科技测试,为输入的波斯地区帕提亚王朝时期的陶器,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件汉晋时期器物。

11、俑座陶灯
1982年贵县铁路新村3号墓出土。

灯座塑成裸体人形,屈膝蹲坐,两掌互握置于膝上,昂头以额顶盏。

托灯俑头型较短,两颧较高,宽鼻厚唇,下颌比较突出,身材不
高,"遍体划毛"则与《博物志·五方人民》的记载"多毛"相对应,由此推断,应当是西域诸国的胡人。

而铸造胡人形象来托举灯盘,反映了外来胡人的身份比较卑微。

该类俑灯,灯盘内多没有烟怠的痕迹,应是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

12、铜钹
2009年合浦县寮尾13号墓出土。

铜钹背部錾刻花纹,精细繁缛。

中为内空半球形隆突,上饰双线柿蒂纹,里侧另有一组互不相接的小柿蒂纹,中心为圆圈纹。

隆突底部等布4个穿孔,其中2个孔近圆形,2个孔近方形。

隆突外饰大的双线柿蒂纹,蒂内以较长的束腰菱格纹为中心,两侧对称刻划涡形云气纹等。

蒂间分4个区,饰龙、蟾蜍、羽人驭龙等纹样。

13、羽人铜座灯
1973年梧州市鹤头山墓葬出土。

羽人铜座灯由灯座、灯把和灯盘三部分组成,可拆卸。

灯座刻3个勇士骑兽飞奔的图案,上为一身披羽毛的高鼻俑托灯盘。

14、铜佛像
1980年梧州市桂北码头东岸出土。

佛像脸呈长圆形,慈祥端庄,双目直视,身着宽袖长衣。

双手合十,站立在双层云座上。

发现者认为其年代为东汉。

15、"阮"、"大"铭金饼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正面凹陷,刻有铭文,背面稍
隆起,比较粗糙。

一枚重249克,刻一个"大"字,"大"字下方再细刻"太史"二字;另一枚重247克,刻一个"阮" 字, "阮" 字上方再细刻一个"位"字。

金饼在合浦发现,可能是海上贸易用作大宗支付的货币。

16、金串饰
1986年合浦县风门岭10号墓出土。

金串饰共有20颗饰物,形态多样,有多面梭形、棒槌形、葫芦形、缠花扁圆形及镂空花球形。

器表金光闪闪,工艺制作异常精致。

17、金饰件
2001年合浦县九只岭6号墓出土。

金饰件一个为扁圆形,器身饰细弦纹; 一个为榄形,器身缠花;其余两个为花球形。

这些饰件的焊接工艺源自西方,古希腊麦锡尼则可能是起源地,其流传的路线是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南海,自西向东而来。

18、焊珠金饰片
2008年合浦县寮尾14号墓出土。

这种焊珠金饰片为铁剑剑格木把两侧内凹处镶嵌的饰片,先是把金锤打成厚约1毫米的薄片,接着用细小的掐丝勾出轮廓,然后用金丝剪成小段高温吹熔凝集成细密的小颗粒金珠焊接在薄金片上。

该工艺是地中海沿岸流行的金工技法,流行于古代埃及、乌尔(今伊拉克)、迈锡尼等国。

金丝宽0.2毫米,金珠约200颗,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为0.74毫米,中的直径为0.25毫米,小的直径仅为0.1毫米,以中间一种居多。

细看这件焊珠金饰片,无异今日之微雕,其精湛工艺令人击节叹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