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做衬托。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出去。
若据赏春一事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归去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人。
一个外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决定。
反过说,一个钻窗子进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缪塞(Musser)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
换句话说,从前门进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
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
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
备人回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
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
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
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
从此我们在座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找到我们。
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占领,谁知道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
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
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
愈要去开。
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他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的是什么消息。
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
但是窗呢?你清早起,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春天入笔,引出“窗子”话题,在作者看,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和给太阳晒的懒洋洋的风,连鸟语也琐碎而单薄。
B.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欣赏的是阴沉中的一缕阳光,闷郁中的一丝丝光亮。
所以,愿独自留屋内,享受如画风景,细品人生滋妹。
C.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论述窗对屋里的意义,进一步说明门和窗的区别。
也就是说,门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窗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D. 钱钟书先生将我们每个人每天必看见的窗户和门的意味写得让人吃惊,独特的视觉和幽默,深刻的思想和生活的情趣就都淋漓尽致了。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门”和“窗”有什么不同?包涵什么深层含义?
3. 钱钟书先生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请从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塔下人家
沈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
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
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
”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
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
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
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
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
“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
”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
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
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
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
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
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
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
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
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
男孩每次从外地回,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
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
实心塔,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
二十多年,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
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申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
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
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
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
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
寒暑往,塔依旧站在望不见尽头的屋脊之上,在不变中收纳着变化。
常有三五成群的鸟,栖身于塔檐上,眨眼间又腾空而起,向着声响的方向飞去。
这些美好的声响,清悦、悠长而辽阔,仿佛是从塔下人家,从男孩和他的父母,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发出的。
(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再见古塔时的印象,想象新奇独特,表现了古塔与老城区的建筑及周边自然景物的相融相衬,突出了古塔不同凡俗的气质。
B.作者多年以后重访鱼巷子,觉得巷子里仍旧丝丝缕缕飘着“市井气鱼腥味”,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城市的发展已让这里焕然一新了。
C.本文写男孩的父亲,既着眼于他的个性特征,也把对他的刻画与对塔下人家生活的描写结合起,借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共性。
D.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写古塔,但没有停留在追求诗意表达的层面,而是通过古塔的代言,含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请结合作品说明文中“塔”的含意。
3.作者写城市和塔下人家时,还穿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
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
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
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
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中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
一张表填完,又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
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
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
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
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的世界里,出不得门,只得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
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腿断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强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之人。
她原是我的岳母,家母亡故以,她便迁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读书。
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将人淹没。
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
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
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
我呢,论狂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
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
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
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
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
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
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
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
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
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写作。
台湾作家极少是专业的,大半另有正职。
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
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
后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
不过艺术是需要全神投入的工作,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
放在主位。
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
一位侍臣从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
”鲁本斯笑道:“错了。
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
”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旅行。
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
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在世大概也会如此。
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
这些都令我羡慕。
我所愿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
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俩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
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办手续这类琐事放在文章开头,并非突出其重要性,而是要表达作者对于此类琐事的厌烦,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B.文章既写到孝父母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写到读书、教书、写作、旅行等,充满了生活情趣。
C.作者认为老师太有名了,就会忙于其他事物,还不如不出名,“博学而无所成名”,经常与学生接触,更能产生实效。
D.本文语言洗练,娓娓道,富有趣味。
引用、典故等信手拈,恰到好处,表达传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原文概括。
3.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近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于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
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个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
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
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这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
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
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颗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心灵什么样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
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
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选自《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自因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他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B.“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采用拟人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C.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儿时乡村生活经历带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哲理感悟带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D.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2.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我把它叫做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
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