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世界地理 第2节 世界地理分区学案 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世界地理分区
[地理必备考点]
东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西部、撒
[知识体系导图]
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的位置、范
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学会运用比较法、综合法
分析世界某地区的地理特征。
区域认知: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自然
地理和人文地理突出特征。
一、亚洲
1.亚洲
(1)地理位置
①海陆位置:东临a太平洋、北临b北冰洋、南临c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d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通。
❶
②经纬度位置:大致地处10°S~80°N、30°E~180°,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
球,是跨纬度最多且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❷
❶亚洲的主要范围
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❷亚洲的主要分区
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2)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❸
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1)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跨寒、温、热三带,故既有温带气候,也有热带、寒带气候。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靠近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候;也有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3)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均有差异。
海拔3 500米以上的地区,气候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人文地理特征
①人口稠密: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
②多样的地域文化: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文化类型多样。
③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2.东亚
(1)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2)范围:包括中国、蒙古、日本、韩国、朝鲜。
❹
❹东亚五国的位置特征
中国--海陆兼备;
蒙古--内陆国;
朝鲜、韩国--半岛国;
日本--岛国。
❺东亚季风气候典型的原因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
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3.中亚
❻
(1)位置:大致位于35°N~55°N,50°E~80°E,属于北温带。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和著名的“丝绸之路”都
经过该地区。
(2)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3)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②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植被:多温带草原和荒漠。
④河流: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径流量少。
(4)人文地理特征
①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②农业:灌溉农业发达,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
③环境问题:湖泊多为内流湖(咸水湖),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严重。
❼
❻中亚三大湖泊
A里海-世界最大湖泊;
B咸海;
C巴尔喀什湖。
❼中亚五大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大规模垦荒导致。
(2)土壤次生盐碱化(盐渍化):不合理灌溉导致。
(3)咸海、里海水量、水面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量引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该地含盐量增加、鱼类绝迹、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
(4)气候恶化、降水量减少:沙漠化、湖水减少、植被破坏等导致。
(5)白风暴:其盐尘的主要来源有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4.东南亚
(1)位置和范围
①位置
❽
②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❽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
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石油、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此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2)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②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❾
③河流: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①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农业:对热资源丰富,以水稻和热带作物种植为主。
③主要矿产:石油、锡矿。
④热带经济作物: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蕉麻的最大产地。
❾东南亚两种气候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10度以南的地区,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北部等地区。
5.西亚
(1)位置
①海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欧、亚、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间,还有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等海上交通要道。
②经纬度位置:20°N~40°N、30°E~60°E。
(2)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②河流:河流少,水资源匮乏。
③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蒸发量大,炎热干燥;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④资源:石油资源丰富,目前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生产最多、输出最多的地区。
(3)人文地理特征
①人口:以白色人种为主,多民族聚居,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
②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a.畜牧业:比较发达,以游牧为主。
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b.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地中海沿岸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的主要产区。
阿拉伯国家≠中东地区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
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 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
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包括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门、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等12个西亚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及等6个北非国家;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非洲东部的吉布提、索马里、科摩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但与伊拉克同属于什叶派穆斯林掌权的国家。
土耳其也不是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是土耳其人)。
中东是一个地理区域,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与非洲的埃及,约23个国家(含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岛降水稀少
阿拉伯半岛周围虽然被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地中海包围,但由于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上信风来自陆地,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导致降水非常少。
石油输出路线
①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日本、中国
②
管道地中海沿岸→西欧、北美
③波斯湾――→
二、非洲
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30°N~30°S,20°W~50°E。
②海陆位置
北:地中海;东:印度洋;西:大西洋。
(2)轮廓:北宽南窄,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和岛屿比较少。
(3)地形:以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
(4)气候:气候类型多样,以热带气候为主,干燥地区广,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
(5)河、湖
尼罗河向北注入地中海,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刚果河向西注入大西洋,为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尼日尔河向南注入几内亚湾
赞比西河向东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维多利亚湖由凹陷盆地形成,是非洲面积最大的湖泊
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裂谷带,由板块断裂下陷形成,是非洲最深的湖泊非洲典型的(气候)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1)东非高原--地形隆升、改变了水热状况--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而非热带雨林气候。
(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及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而非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直逼沿海--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及离岸风的作用。
(4)索马里半岛沿岸--冬季吹干燥的东北信风,夏季受沿岸上升寒流的影响--形成了干燥的沙漠气候而非热带草原气候。
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主要原因
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游地区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
2.人文地理概况
(1)资源:植物资源丰富,大型野生动物多;矿产种类多,储量大。
(2)人口和经济: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最高,撒哈拉以南为黑种人的故乡,北部以
白种人为主。
经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单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使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地位较低。
措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加强经济合作。
三、欧洲西部
1.自然地理概况
(1)经纬度位置:主要位于35°N与北极圈之间,10°W与30°E之间,50°N和10°E穿过本区中部,且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2)海陆位置:位于欧洲西半部,西临A 大西洋,南临B 地中海,北临北冰洋。
(3)曲折的海岸:多半岛、岛屿和海湾,C 波罗的海,D 北海,E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F 伊比利亚半岛,G 亚平宁半岛,H 巴尔干半岛
(4)地形与河流
①地形⎩⎪⎨⎪
⎧
平原:受冰川作用明显,主要有波德平原、西欧平原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主要有北部的斯堪
的纳维亚山脉和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
②河流:河网密布,水量充沛。
河流 概况
莱茵河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向北注入北海,内河航运发达
多瑙河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向东注入黑海,为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5)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欧洲西部内河航运网发达的原因 (1)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平缓。
(2)该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可全年通航。
(3)河网密布,各河流之间大都有运河沟通,形成了稠密发达的航运网络。
(4)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
2.人文地理概况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多为发达国家 ①畜牧业为主的农业。
②发达的工业:工业化最早的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主要工业区有英国的南部、中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法国的东北部,意大利的北部等。
(2)增长缓慢的人口
人口增长缓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居民有喜食乳畜产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四、两极地区
1.南极地区
(1)海陆位置
①大洲:图中的A是南美洲,B是非洲,C是大洋洲。
②大洋:图中的D是大西洋,E是印度洋,F是太平洋。
(2)自然环境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冰雪覆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有“冰雪高原”之称。
②气候特点:酷寒、烈风、干燥。
(3)科学考察
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G是长城站,H是中山站,I是昆仑站,J是泰山站。
南极大陆“酷寒”“干燥”和“烈风”的原因
(1)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强烈;西风漂流和中纬西风带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地势高。
(2)常年在高压控制下,降水稀少。
(3)南极大陆上气温低,极地冷高压气压高,与位于海洋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气压差异突出,所以南极地区风力极大。
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故既无极昼现象,也无极夜现象。
2.北极地区
(1)海陆分布:图中A是白令海峡,B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C是北冰洋,D是大西洋。
(2)国家:①俄罗斯,②美国,③加拿大。
(3)科学考察:E处建有我国的黄河科考站。
(4)自然环境特征:主体是被浮冰覆盖的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丰富。
极地地图上南、北极地区的判读方法
(1)如果极点上标有“N”则表示北极,标有“S”则表示南极。
(2)没有标“N”或“S”,只标有地球自转的方向,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顺时针方向为南极地区,逆时针方向为北极地区。
(3)没有标注,但画出了海陆分布,中心是陆地则为南极,中心是海洋则为北极等。
考点一重点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获取信息】
①法显求法陆路交通线:长安→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②法显求法海上交通线:天竺→师子国(斯里兰卡)→南海→山东→南京。
【尝试解答】(1)C (2)B
解析:第(1)题,“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第(2)题,乘船返回顺风顺水最适合,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洋流方向为顺时针。
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洋流向北流动。
区域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内容
绝对位置主要是从某地区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分析判断
海陆位置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
相对位置山河位
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政治地
理位置
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位来分析
交通地
理位置
从所处交通枢纽来分析
自然要素内容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文要素内容
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备选要点】
案例分析
(1)东南亚与南亚的地理特征
(2)非洲气候特征及成因
(2020·绍兴模拟)下图为非洲南部部分区域简图,图中的奥兰治河发源于德拉肯斯山脉,向西流经南非中部后注入大西洋。
上游流经雨水较丰沛地区,支流多,年径流量较丰富;中下游流经干燥地区,除间歇性河外无支流汇入,水量季节变化大。
据此完成1、2题。
1.奥兰治河从源头至河口,流经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2.图中甲洋流的性质及势力最强的时段是( )
A.寒流6~9月
B.寒流11月~次年2月
C.暖流6~9月
D.暖流11月~次年2月
1.C 2.A 解析:第1题,奥兰治河的源头位于南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西部的河口为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甲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冬季势力最强,南半球的冬季为6~8月。
【备选题】
海岸沙丘岩是指在海岸沙丘形成较稳定时,其表层的矿物被水溶解,渗入岩石空隙结晶后蒸发干结而成的链状砂质沉积岩。
西奈半岛与以色列南部的沿海地区相邻,在沙丘与海洋的过渡地区都分布有连片的海岸沙丘岩。
以色列的沙丘岩宽度比西奈半岛的大得多,沙丘东部边缘的肥沃农田向内陆延伸达40千米。
读图,完成1~3题。
1.以色列比西奈半岛的沙丘岩海岸宽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风向B.洋流流向
C.海浪作用D.海岸走向
2.沙丘岩广泛分布的地区( )
A.多有贝壳类化石和鹅卵石
B.近岸海域坡陡水深
C.沙丘洼地常见季节性湖泊
D.沙丘链与海岸线垂直
3.与以色列中部高地相比,影响其西部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壤贫瘠B.水源短缺
C.风沙危害D.低温冻害
1.D 2.C 3.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推测,海岸沙丘岩早期是由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盛行西南风,风易携带尼罗河三角洲处的沙源;以色列虽然距离沙源地较远,但是南北向的海岸走向,使得风能够搬运沙源深入到较远的内陆,所以后期形成的沙丘沉积层宽度也较大。
故选D。
第2题,根据信息可知,该地区更容易发生溶解作用与蒸发作用,高温利于地表水溶解岩层物质,蒸发利于加快表面干结,沙丘岩的形成需要高温、干湿季差异显著、蒸发旺盛等条件。
所以,这种气候特征易形成沙丘间洼地的季节性湖泊,C正确。
海岸沙丘的主要沙源是来自近岸水域的河流或者海洋沉积物,该地海岸沙丘面积广,所以沉积物质沙源应该较多,该地的海域水一般较浅,B错误。
沙源被风搬运至海岸沉积而成,一般颗粒较小,常见贝壳碎屑物,所以不常见鹅卵石,鹅卵石常为河流搬运沉积的产物,A错误。
沙丘沿海岸线分布延伸,形成链状,与海岸线平行,D错误。
第3题,根据信息“在沙丘与海洋过渡地区都分布有连片的海岸沙丘岩”,可见农田的西部紧邻沙丘,而且考虑到上题的结论,沙丘易流动,掩埋东部农田,C正确。
信息给出东部为广大的肥沃土地,A错误。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 ℃,利于作物越冬,低温冻害不易发,D错误。
以色列中部高地与西部农田都比较容易产生干旱缺水的问题,B错误。
考点二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获取信息】
①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游。
②植物资源来自周边区域。
【尝试解答】(1)D (2)A (3)B
解析:第(1)题,原始的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砍伐或烧掉植被后种地,但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之前就直接耕种,说明土地上植被缺失,不用“刀耕火种”。
第(2)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游源地东非高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季节性强,年降水量相对较大。
第(3)题,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泛滥区的耕种期应为11月至次年5月,引入的植物主要来自周边区域,周边地区
主要以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为亚热带气候区,能够满足尼罗河泛滥区耕种期植物的生长。
区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
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
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
品率等差异
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
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
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
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欧洲西部气候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0·成都模拟)南设得兰群岛,全年多云、潮湿,西风强烈。
全年大半时间群岛
附近海域被海冰覆盖,群岛上的冰川近年来正在消退,但群岛80%以上面积在夏季仍被冰雪覆盖。
据此完成1~3题。
1.与纬度相当的北大西洋法罗群岛相比,南设得兰群岛气候更为寒冷的原因是( )
A.纬度较高B.海拔较高
C.地形崎岖不平D.西风漂流的影响
2.南设得兰群岛的冰川近年来不断消退,主要是因为( )
A.科考工作产生的破坏
B.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C.群岛降水量急剧减少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3.南设得兰群岛80%以上面积在夏季仍被冰雪覆盖的原因可能是( )
A.冬温较低B.西风强劲
C.夏温较低D.冬雪量小
1.D 2.B 3.C 解析:第1题,北大西洋法罗群岛地处北半球,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南半球,两者纬度相当,排除A;两大群岛均未说明海拔,故难以判定,排除B;两者都为群岛,岛屿多山地地形,地形起伏状况两者相当,排除C;两者纬度相当,都位盛行西风带上,西风漂流影响显著,但南半球西风漂流属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明显,D正确。
第2题,因为科考工作的前提是不能破坏环境,故科考工作不可能产生较大破坏,排除A;冰川消退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造成的融化,从近年来的气候背景可知,应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B正确;南设得兰群岛的冰川近年来不断消退,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持续的现象,与群岛降水量急剧减少、厄尔尼诺现象等这种突发性的现象不相关,排除C、D。
第3题,南设得兰群岛绝大部分地区夏季仍被冰雪覆盖的原因可能
是夏温较低或冬雪量过大等,排除A、B、D,故选C。
【备选题】
(2020·郑州模拟)阿尔贝罗贝洛位于意大利东南部巴里省,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保存着1 000多座16世纪以来逃到此地的难民修建的白色石顶屋,被称为特鲁里尖顶民居(如下图所示)。
该民居主要利用遍地可见的小块石灰石石块粗糙堆砌而成,其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屋顶则用灰色的扁平石块堆成圆锥形。
据此完成1、2题。
1.特鲁里尖顶民居采用小块石灰石建屋的地理背景最可能有( )
①防御野兽袭击②石矿资源丰富
③保护自然环境④缺少高大树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 )
A.增加室内光线强度
B.控制白天室内温度
C.防治房屋潮湿腐烂
D.提高房屋坚固程度
1.D 2.B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阿尔贝罗贝洛曾经是个不毛之地,且当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故当地无高大树木,而当地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因此当地采用小石灰石建房屋,②④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攻击性较强的野兽较少,①错,难民建房屋一般不会考虑保护自然环境,③错。
第2题,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