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7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

这一状况( )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并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
机器局制造武器。

该机器局( )
A.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
B.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
D.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竞争
3.(2019四川南充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4.20世纪初,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
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被誉为“国货奇迹”。

产生“国货奇迹”的客观因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抵制洋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巴黎和会
5.(2019北京昌平区模拟)1914年3—4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

该会议( )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6.据统计,1912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

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

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实业救国潮流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D.辛亥革命的影响
7.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8.195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

这一指示( )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9.(2019广东湛江模拟)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规定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0.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

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
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
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11.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

这实际上( )
A.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C.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D.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12.1956年,陈云提出以引入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单一公有制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弊端,结果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

据此推知( )
A.20世纪50年代已确立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冲突
C.经济运行机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需适应
D.公有制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

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

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0年,洋务运动后期领导人物张之洞本着兴业图强,实业救国的目的开采大冶铁矿,兴建汉阳铁厂,开创了我国近代成功兴办钢铁工业的先河,后来这个钢铁联合企业几经沉浮,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曾经有过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辉煌,也有过举债度日的艰难,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而沦陷。

在这48年中,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制植入,一方面改变了黄石传统社会的经济格局,自
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工业化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它给湖北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民众的意识思想以强烈冲击,加快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速度。

——摘编自姜迎春《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
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工业文明并不局限于产业发展这一层次,试论述历史上工业文明带来的多领域广泛影响,请自拟论题,归纳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2分)
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D 材料并未体现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比农
妇织布和农民种地收入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列强入侵,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造成的,
同时也促使从事自然经济的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D项正确;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侵略的根本原因是掠夺原料和市场,材料主要描述中国人的收入,故C项错误。

2.C 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中“制造武器”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但材料中的个别企业不可能大大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山西机器局是军事企业,
其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95—1913年商办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数都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外商企业在华设厂数和资本也有增加,排除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
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加剧减少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D项。

4.C 20世纪初“国货奇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实业救国思潮是其主
观因素,故A项错误;抵制洋货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是“国货奇迹”产生的主观因素,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这是“国
货奇迹”产生的客观因素,故C项正确;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西方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
萧条,与“国货奇迹”不符合,故D项错误。

5.B 题干中所提及的文件都与民族资本主义有关,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故选B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清朝末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35年,南京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该会议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但与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6.B 各种实业团体崛起是当时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实业救国潮流,故A项错误,B项
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思想,故D项错误。

7.D 封建迷信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
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交通近代化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但材料仅
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
念也随之变化,故D项正确。

8.A “一五”计划期间,中央将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因此“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
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适应了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随着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形成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工业布局的变
化,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与
材料中工业布局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9.B 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1961年……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底,中共中
央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推行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故D项
错误。

10.C 农村经营方式变革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涉及扩大外资权限,故A项错误;经济特
区利用外资进行建设,不是扩大外资权限,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扩大企
业自主权,可以适当利用外资,扩大外资权限,扩大地方自主权,故C项正确;对外开放体系完善是指
形成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A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
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这与材料中“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相符,故A项正确;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与材料中“1983年10月”
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和扩大基层民主,这与材料中“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不符,故C项错
误;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
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中“1983年10月”不符,故D项错误。

12.C “1956年,陈云提出以引入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单一公有制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弊端,结果
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市场机制并
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力快速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市场机制后,经济快速发展,
故选C项。

13.参考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
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影响: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流动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14.参考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工业文明。

论点: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领域: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经济领域: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随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工业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交通领域:修筑了铁路,开办了轮船航运,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产流通。

通信领域:兴办了电报电话,方便了讯息的传播,人们获得信息更为便捷。

文化领域:创办了近代报纸、杂志,传播民主思想,引领社会风气转变。

教育领域:兴办新式学堂,允许出国留学,一批批实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中国民族工业、洋务企业)对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民众思想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由题意可拟定论题为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多元影响,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通等角度进行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