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常考问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常考问题汇
总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列强发起的侵华战争
考点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1.缘由: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基本〕;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839年6月,林那么徐虎门销烟〔借口〕。
英国在184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事先代表了最先进的消费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念念不忘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本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位置。
英国为了改动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①摧残中国人民安康;②白银外流;③吏治愈加糜烂,减轻人民担负;④削弱军队的战役力。
2.进程:1840年6月,英舰侵犯广东;1841年终侵占香港岛;镇江战役,满族海龄殉国;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清政府求和。
3.结果:
4.影响
⑴政治: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末尾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
⑵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⑶思想:封建思想遭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发生;
⑷外交:打破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⑸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末尾传入,推进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1. 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本钱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的革命义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由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末尾。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状。
半殖民地,是相关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方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度,实践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遭到本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开展形状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关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方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践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明等要素在不时开展壮大,在社会开展形状上是历史的提高。
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一)缘由:为进一步翻开中国市场,扩展侵略权益;英法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二)进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签署«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签署«北京条约»。
(三)结果
(四)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水平加深。
〔1〕政治: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严重损害,中外革命权利勾搭。
〔2〕经济:抚慰洋务运动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发生,中国近代化起步。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1.背景
〔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度向帝国主义过渡;
〔2〕基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资本主义,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直接:朝鲜农民起义(导前线)。
2.进程: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迎战;平壤战役〔回族左珍贵〕;黄海战役〔邓世昌殉国;李鸿章避战保船,丧失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大连、旅顺〕;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失败缘由
清朝封建制度腐朽〔基本〕;清政府糜烂无能,避战求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
4.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隶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资本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展〕。
5.影响:
〔1〕政治:列强划分〝权利范围〞,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水平大大加深;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兴起。
〔2〕经济:列强资本输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兴起,民族资本初步开展。
〔2〕思想: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成为社会思潮。
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1.缘由:帝国主义希图瓜分中国〔基本〕;义和团反帝运动高涨。
2.进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义和团廊坊阻击战→7月占领天津,8月占领北京,瓦德西占北京紫禁城→1901年签署«辛丑条约»。
3.1901年«辛丑条约»
〔1〕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算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列强控制中国财政和税收;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维护--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3〕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地域。
〔4〕惩罚反帝官员,制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外交控制清政府。
4.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次第的完全确立。
这些知识需求了解
1.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入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
主要国度:英法美等工业强国和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完毕(1894~1918)。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
经济上:由商品输入为主向资本输入为主过渡。
主要国度: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度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完毕(1919~1945)。
阶段特征: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
主要国度:美日两国。
侵华的主要格式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2.多元史观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入和资本输入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遭到严重损害,减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降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域,推进了经济的现代化。
〔3〕全体史观:它增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络,使中国归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末尾转向工业文明的中央。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中央,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作了严重变化。
3.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英国为翻开中国市场而发起的侵略战争,中国末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全球史观:中国自愿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开展,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