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9-26T13:04:29.4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作者:李书静[导读] 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行程序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一科 455000 摘要:目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行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的日常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行程序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患者的日常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脑出血;应用效果脑出血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比较高,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上针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以及护理需求提出了程序化管理的护理模式[1]。

程序化护理是一种以护理流程管理理念为指导理念的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优化以及规范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方案,达到提高护理服务效果、深化护理服务内涵的目的[2],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行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选取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疾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为16例,女性为14例,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58.23±8.12)岁,其中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患者为15例,出血部位在脑叶部位的患者为10例,出血部位在下丘脑部位的患者为5例,平均出血量在(25.9±10.8)mL;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18例,女性为12例,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为(55.26±8.78)岁,其中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患者为12例,出血部位在脑叶部位的患者为11例,出血部位在下丘脑部位的患者为7例,平均出血量在(26.0±9.98)mL。

两组患者在性别、出血部位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评估,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一般体征进行整理收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针对收集到的资料对患者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进行评估,并总结整理评估结果。

②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

首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其次,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制定护理内容时,需要明确护理方案的重点以及要点,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内容,保证护理内容的针对性以及规范性,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可以高效落实。

③严格按照护理方案对患者行护理干预,尽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病室环境,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及运动计划,确保护理干预措施的高效性以及规范性。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妊高症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详情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不断降低[3],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很多,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效果,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均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护理服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行程序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临床上针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程序化护理模式。

程序化护理模式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护理[5],有计划的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提升患者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行程序化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雪燕.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267-268.
[2] 方兰英.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5(9):1354-1356.
[3] 普文英.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程序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9):73-74.
[4] 李月琴,蒋丹凤,宫晔等.程序化护理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干预后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92-94,97.
[5] 孟繁伟.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10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