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内容除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分类方法外,还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以应用,因此意义重大。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2.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学生状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重难突破思路:
1.通过现实的一些例子,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例如:商场中商品的分类、图书馆中图书的分类以及网络中信息的分类。
目的:比较直观的将学生思维引到主题。
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最常见的生活中的分类来切入学习物质分类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参与度很高。
2.通过多媒体,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寻找规律,解决问题。
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展示学生的成果,会得出不同的分类(这实质就是让学生知道分类标准可以是多种的,为后面讲分类方法埋下伏笔,同时既对物质分类的练习巩固,又自然过渡到利用分类法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研讨。
)。
例如学生按物质分类依据将所列物质分类:
①物质可以根据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
②物质分类可以根据单质和化合物来分。
③物质可以根据颜色分有色和无色。
④物质分类还可以根据性质来分。
3.根据学生讨论结果,适当讲解,引入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学生思考: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上面的物质进行分类该如何分呢?
(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
)(交叉分类法)化学物质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树状分类法)
4.提升:
通过上面的关系转化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上转化都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类型?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目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出化学反应分类的依据,为后面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做铺垫。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些反应关系,可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等等。
通过这样的重难点突破,也是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略)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
一、分类方法:所谓分类就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方法。
二、常见的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
2.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教后感
本节课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讨论、总结、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又几点体会:1.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因为,不需要大量的书写,节约了很多时间。
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2.生动现实的和生活密切结合的实例,使同学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思考起来更具体。
3.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4.随堂解决相应的问题,是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
但是通过教学过程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不善于在讨论中学习,讨论时间浪费掉。
今后教学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练习。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渑池二高岳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