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学业分层测评:04+(十二) 江南的冬景+Word版含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江南的冬景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英格兰球迷的恶行是有口皆碑
....的。
近日,几名英格兰球迷在俄罗斯输给斯洛伐克之后兴奋异常,竟然在大街上公开羞辱当地难民儿童。
②只有水平不够的领导才会事无巨细
....、亲力亲为,没有人喜欢被管太多,这会让人感到受挫、泄气、没干劲。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
....,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
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
....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
同空谷足音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六十好几的老爸退休后还在打工,二三十岁的儿子在家里心安理得
....玩游戏,这样的事实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①有口皆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句中用来描述恶行,褒贬失当。
②事无巨细:指事情不分大小。
形容什么事都管。
句中用词符合语境。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句中用来指从事另外的专业,不合语境。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句中用来形容《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不相上下、望文生义,可用“并驾齐驱”。
⑤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句中用来形容杨老师的教导,符合语境。
⑥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已是华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节日。
B.目前,4G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从用户反馈的结果看,网络的速度和性能都较原来的3G要好不少。
C.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决定国家兴盛衰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政府是否清正廉洁确实是制约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D.9个省份实行中职教育学费全免政策后,中职学校在校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变化导致初中毕业生人数减少造成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春节民俗”与“节日”不搭配;C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D项,句式杂糅,可把“造成的”删掉,或把“由于”改为“由”。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塘街号称“姑苏第一名街”,长约七里,“七里山塘”由此得名。
入夜漫步七里山塘,________。
一点连着一点,一片连成一片,把现实中渐生出寒意的那颗心徐徐地温热了起来,紧接着,眼角边沁出一股潮热之气。
①我带着五分酒气、三分诗意外加两分聊发的少年情怀坐于船中
②沧桑的老街老墙和林立的新妆商铺参差并存,熟悉陌生得如同梦境
③街灯一盏一盏次第亮了,仿若一扇一扇远古的窗户打开了
④顾左右,瞻前后,前后左右黑幕之中全是红色的灯笼
⑤河中的繁灯流动着,明明灭灭,消消沉沉,朝朝暮暮,是乘船夜游的好时光
A.②③①④⑤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⑤①④D.①④⑤③②
【解析】先分出大类:③②⑤写街灯,①④写“我”的活动,然后再在小类内恰当排序即可。
【答案】 C
4.仿照下面句子,请以“春雨”或“冬雪”或其他物象为开头另写一个句子。
要求意境相似,句式保持一致。
秋风只会数点树叶,不会在意世间忧愁,叶落归根,哀愁烦乱,也终将尘埃落地,现有的、将来的,同样美好。
【解析】例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秋风看叶生叶落,同样美好,表达达观的人生态度。
仿写应描写相同意蕴,仿照例句结构格式,表达相近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春雨只会洒遍原野,不会在意诗人忧思,点点滴滴,离愁别绪,也终将云散日出,晴朗的、阴雨的,同样美好。
5.将下列两种情景提供的词语,分别扩展成一段话,要求写出的景象具有绘画美或哲理意味,50字左右。
情景①:春雨小桥
情景②:人生桥
【答案】(示例)情景①春雨蒙蒙,弯弯的小桥接受了雨水的洗涤,变得干净而清爽,闪着晶莹的水光,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闪光的绸带,系在绿色的小河上。
情景②人生就像一座桥:童年是雕刻在桥栏上的图案,美好而难忘;中年是桥墩,沉稳牢靠;老年是桥上裸露的石板,记载了生活的风风雨雨。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__①__,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
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__②__。
不仅如此,__③__。
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解析】①处下文描述的是各种场所遍布垃圾的场景,所以此处应总体概括;②处属于结论句,应承接上文,得出对塑料难以进行生物处理的结论;③处
谈的是塑料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答案】①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②难以对其进行生物降解③塑料垃圾还改变土壤性质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然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
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
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
........,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项,“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错误,自然山水对人生、艺术有影响,不等于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欣赏自然山水,也就是欣赏人生、艺术”。
C项,“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错误,原文实际说的是对利欲熏心的人要服用清凉散。
【答案】AC
8.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紧紧抓住“如何”二字来进行思考,答案比较分散,可对原文内容分层概括,抓住关键词。
从第②段第一句可以提炼出“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从第⑤段可以提炼出“不为世俗所累”的观点,从第⑥⑦⑧段可以提炼出“主动寻访山水佳处”的观点;第⑨段“乡下”“都市里”“天良不泯,本性尚存”等句子说明要“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9.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技巧的分析能力。
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从两个方面思考并概括: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濑户内海风景优美,让作者产生物我两忘、生死全空的感受,实际说明了好的山水对人的性情有良好的陶冶作用。
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上一段写到了孔夫子、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的感受,在游览濑户内海后面,作者又谈到了崂山、黄山、雁荡山对他的影响,这其实就是承上启下,使文章不那么单调,有了一些变化。
【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10.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探究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和所给的材料展开篇幅,不可只讲述大道理,要有例子进行佐证。
【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
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
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
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经典语录
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
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4、恋爱就是这么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从开始到慢慢进行,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思议百转千回。
5、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6、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照射在脸上的温暖阳光,瞬间就成了阴影。
7、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
蓦然回首,青春的花,在那烟雨蒙蒙中遗失了心,却在这和煦阳光下找到了魂。
终于了悟了那埋藏已久的心。
于是,我轻轻的笑了。
8、人犹如深海里浮浮沉沉,一波一波的海水带着压力冲过来,要将自己深深地淹没,再淹没。
9、爱情如果只剩下同情,就算回到身边,又有何意义?
10、友情其实和爱情一样,很多的时候,距离才可以让彼此懂得。
11、爱一个人不是要拥有他,只要在远方默默地注视他,也就心满意足。
12、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13、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4、结婚时,会说“我愿意”。
愿意什么呢?不是愿意爱你,而是愿意只爱你。
不是愿意和你在一起,而是愿意只和你一起。
不是愿意得到你,而是愿意为你而放弃别人。
不是愿意接受幸福,而是愿意给你幸福。
这句“我愿意”,是个天大的承诺,代表唯一、忠诚和责任……你愿意么?
15、希望的未来那么遥远,不想面对的将来总是不期而遇,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幻想,以及对未来残酷认识不足,使人产生上面判断,对影响未来主要因素的变化判断准确,就能把握事物未来结果,采取行动应对,能使未来向好,既便困难到来,也会有所准备使损害最小,应对未来有效手段是立足当下,采取行动。
16、一句我等你,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
它远比我爱你三个字,更需要勇气。
不是每个人你都愿意等待,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等待。
一句我等你,包含了很
多的无奈,心酸,苦涩。
或许是爱不到,或许是不能爱,无论怎样,我等你这个承诺,远比我爱你更动听。
可是有多少的爱情经得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