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
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武传》编排在部编本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历史著作,要求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苏武传》选自《汉书》,《汉书》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强。

《汉书》等史传文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有如下要求:“精读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

”《苏武传》作为《汉书》中的名篇,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学习深入苏武其人,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苏武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性经典文本,对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文本角度分析,此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苏武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爱国者的形象。

《苏武传》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和赞美,深入文本可以挖掘苏武其人的精神内涵和苏武精神的时代意义。

通过从情感(忠诚爱国)、道德(宁死不屈)、意志(坚忍不拔) 三个角度探究苏武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达到学生理解和体悟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本文涉及较多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等,需要重点强调。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基本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课文精彩对话和感悟到对比烘托手法的效果。

但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学生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比较表面和概括化,存在情感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将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联系起来。

在学习思考过程中,也不会主动思考苏武其人的时代感动精神特质,故这点需要老师设问引导。

此外,《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重点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拥有较高知名
度和影响力,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观看过《感动中国》,但对此电视节目的实质(“中国精神”“恢宏历史”和“精神史诗”) 不甚了解,需要进入视频观看和图片引导环节唤醒学生对“感动”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

基于此,本课预设为第二课时,预设在学生已完全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情节脉络和苏武的事迹之后。

在课上依托《感动中国》节目,来主要探求苏武精神的感动特质,在讨论、交流感悟中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抓住细节,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精神特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从情感、道德、意志三个角度明确苏武精神的现代力量和感动特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结合时代主旋律弘扬爱国主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联系课文细节,分析苏武精神的感动实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苏武精神的现代力量,结合当下现实,体会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本教学设计是该课文第二课时。

一、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以《感动中国》节目导入
1. 谈是否看过《感动中国》
师:同学们知道《感动中国》节目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刚刚听到很多同学课下看过《感动中国》这档节目,非常好。

也听到有少部分同学没有看过,这也没关系。

今天让我们先走进一个小视频,看过的同学重温这档有厚度、饱含着中国人情感,
同时给予人精神力量的节目,没有看过的同学就带着全新的眼光来看属于中国人的信仰重塑与道德引领的颁奖仪式。

【PPT呈现《感动中国》剪辑版视频,内容主要是展示:《感动中国》栏目十九年来的缩影,节目初衷和当前发展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2. 与生交流观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感动”在当代是一种精神。

生1:看到视频中,《感动中国》十九年一直在回望,回望过去一年的感动人物。

生2:我看到了这个颁奖仪式上,感动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是对恢宏历史的传承,也源于生死抉择的果敢,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师生交流后明确:《感动中国》节目的本质意义在于为当今国人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人生境界,并传递着金钱不是衡量人生成败唯一标准的价值观,它精准地契合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人们的内心诉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而“感动”则是一种精神。

3. 类比当代感动人物,引入苏武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课前讨论,我们知道,《感动中国》着眼于现代社会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观看视频后,我们感动于刚才视频中所呈现的青山忠诚卫士投身大火的木里森林勇士和守住誓言为战友守墓三十年至今的陈俊贵等等人物(展示人物事迹)。

那么今天,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也不乏感动中国人物,也亦如鲁迅先生所云:“欲作一部中国的‘人史’,‘人史’中好坏人物皆有。

在好人方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啮雪苦节的苏武’。

”(展示此话) 所以,让我们再次走进《苏武传》,探求苏武精神的现代力量,找寻苏武精神的感动特质。

(二)合作讨论:结合苏武形象,结合现实,分析苏武感动特质
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已对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非常熟悉,想必同学们对苏武其人非常了解。

那么老师现在布置一个小任务: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组学习讨论苏武精神的感动特质,并说明原因。

(给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在前面所学基础上,找出苏武
精神的实质。

)
生:进行讨论
师:倾听学生讨论内容,引导多维度、多方面思考为什么苏武在今天值得大家敬佩和赞美。

(5 分钟后)
1. 从道德层面,分析感动特质一:宁死不屈(学生答出坚守节操不屈服即可)
师:刚才分组讨论大家参与度非常高,老师也注意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刚才老师在布置任务时,提到了多角度和多维度,刚才在倾听每组讨论时,很多小组都做到了多角度、多维度从苏武精神内核来分析苏武的感动特质。

那下面有请第一小组为我们分享他们小组找到的道德角度的苏武精神。

生1:不屈服。

面对卫律劝降、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师:回答得非常精准,但不够细节。

其他同学有找到细节吗?
生2:一是以死抗辱;二是卫律劝降,武不应;三是面对李陵劝降,武愿勿复再言,贫贱不可移其志。

教师总结:刚才的同学补充了前面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PPT 回顾要点,突出主要故事情节,教师语言进行引导) 苏武面对劝降,不畏强权,选择以死抗辱。

在面对汉奸卫律软硬皆施时,苏武以他的辩才与气节,在理论上、道义上、精神上完全战胜和压倒了汉奸卫律,使审判者相反变成了被审判者,审判到后来“律知武终不可胁”,这儿就充分说明了苏武宁死不屈,不慕功名和富贵,以民族气节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师追问:那么我们现在从道德层面看苏武的“宁死不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换句话说,苏武宁死不屈守护了什么?我们当下社会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吗?
生:守护了国家、民族气节,舍身不屈,矢志不渝地坚守民族气节。

/可以联系当下的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苏武的不屈服时源于他想守护国家民族,这与他有着崇高的道德信念有关,哪怕是付出生命,他也觉得值得。

师总结明确:我们今天谈感动中国,我们为苏武面对胁迫时依
然不投降,不改其志而感动。

当下社会,我们也要传承这种不屈服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虽做不到向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一样伟大,但却能身体力行践行这种道德精神,让人生活出价值与意义。

2. 从情感层面,分析感动特质二:忠诚爱国
师:那么从道德品质层面分析了苏武宁死不屈的感动特质,在刚才的小组讨论中,老师听到,也有同学从情感层面,分析了苏武的感动核心,下面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分享。

小组代表发言1:我为苏武的爱国精神而感动。

爱国主义也是苏武精神的核心。

他流放北海时,主要表现在依然“杖汉节牧羊”。

师(强调旄节细节):很好。

苏武的精神核心就是爱国。

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汉朝的旄节这个细节,我们知道旄节是大汉帝国的象征,是朝廷信物,也是使者的凭证。

由此可见,在节旄尽落时,苏武仍然手持,他手中的旄节代表着汉朝的尊严,也代表着自己的使命。

他用始终如一的精神,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也守护了自己的使命。

教师追问: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苏武爱国、忠于国家,才促使他做出伟大的价值选择。

那么在今天我们对于爱国又因持以怎样的态度呢?
【与生交流爱国精神的现代价值意义】
交流后明确:一是正向看,结合当下抗疫和学生关注的微博热搜“我为阿中哥哥打call”等,作为中学生要有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历史行动。

二是反向看,如果我们长着脸,没有中国心,缺乏中国情,那就会造成精神上迷茫、认同上混乱、价值上偏差、行为上失序。

小组代表发言2:苏武身上还有忠诚的精神特质。

他带着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出使匈奴,他的忠诚不仅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无限使命,还承载着黎民百姓的安危祸福。

教师点评:确如你所说,苏武身上的忠诚、忠信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现在也谈忠心、谈仁义礼智信。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我们现在的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将忠诚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他们容颜会老,但忠诚不老。

亦如苏武,虽与我们间隔几千年,但他的爱国忠诚精神永不朽。

教师总结:结合刚才的小组交流,忠诚爱国,是苏武精神的核心。

苏武传中,很多细节都写出了苏武的忠诚爱国。

我们说苏武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也是对他忠诚爱国精神的肯定。

这也是苏武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能够备受称赞的原因之一。

3. 从意志层面,分析感动实质三:坚忍不拔
【讨论后设问递进的三个问题引出苏武意志的坚忍不拔】
师:大家可以试着去思考:“这十九年苏武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师:那么再请思考苏武这十九年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恶劣的环境,在千里之外的北海(围绕生存环境恶劣即可) 师:这十九年里苏武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
生:艰苦的日子。

第六段中,受尽折磨的苏武,饿了,渴了,冷了。

师:苏武牧羊的细节,我们看到的是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苏武,他经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但却依旧坚忍不拔,坚持荒漠牧羊。

联系现实,师总结:从意志上,我们看到苏武的坚忍不拔。

我们现在好似谈不上意志坚
定,大多数会因为学习喊苦喊累,或是因为环境恶劣而难以适应。

而苏武面对的是贫瘠的自然环境,糟糕的社会环境,仍在坚守,仍如白杨一般扎根于北海之上。

(三)课堂总结:总结感动特质,升华苏武的精神内涵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苏武的精神内核,我们为他忍苦受辱,卓绝斗争而感动;我们为他“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国回家破人难团圆而感动,我们为他十九年坚持持节不倒,捍卫了民族、国家的尊严而感动。

苏武是一位集伟大与平凡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也许并不完美,但却很真实,正是这样的真实,才能更为人所敬重,更能穿透历史,其精神才有所生命力。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节目每一年都在回望,回望过去一年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的名字。

在今天,我们学习《苏武传》,我们以当代眼光回望、找寻到苏武身上的感动特质,并为之感动。

感动,先有所感,后有所动。

我希望大家都能铭记苏武精
神的现代力量,并积极去践行苏武精神,也去构建我们的个人小梦、中国大梦。

(四)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工作人员,为苏武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干练。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