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学案35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5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
学案目标1。

准确判定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略作分析.2。

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要领。

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20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词见“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江苏卷的必考题,而且命题基本成型,表现在:
①采点的阅读区间小:通常不是就全篇设题,而是只要求判定某一句或两句(一联)所用的表达技巧.
②鉴赏的角度较为明确,或是修辞手法,或是表现手法,等等。

③以明考题型为主,暗考题型为辅。

④所考的表达技巧以常见常用为主.重点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方面。

⑤答案一般要求判定表达技巧这一步骤,不大要求作具体分析。

⑥答案明确、单一。

不要求答出有多少种,只要求答准一个。

1.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9)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________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________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
如何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
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

如何准确判定呢?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六种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和运用特点。

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是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

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所谓运用特点,指的是各种表达技巧在古诗中常以连用、套用和兼用方式综合运用.因此还要从整体与局部、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多个角度审视辨别.
演练体悟
1.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一)审题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为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了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
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卷)
(2)“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09年江苏卷)
(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009年湖北卷)
(4)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1)(4)属分析全诗型,(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1)(2)(4)属明示型。

(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

(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属暗示型。

(二)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

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出表达效果)。

(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

“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

“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

运用“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

示例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作具体分析.(根据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9题改编)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
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
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错误!(注: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将错误!错误!,鲜明地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

错误!。

一、对点训练
(一)高考题组
1.(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题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赵孟兆页
侬是江南游冶子。

鸟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

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催下相思泪.
注这是赵孟兆页在宋亡之后写的一首春游词。

请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

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

②愁颜:指友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其八十三)
王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①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②独步.若比广陵花③,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刘克庄:南宋莆田人.②姚黄:牡丹花的一种,牡丹为“花王”,洛阳盛产牡丹。

③广陵花:芍药,为“花相",广陵(今扬州)盛产芍药。

(1)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写得巧妙,试分析其巧妙之处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注]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后久不得归,后主因思念深苦而写此作。

(1)请简要赏析上阕“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运用的修辞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无理而妙”是诗评家鉴赏诗词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看似无理,实则精妙.请从这个角度赏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从杜牧的“恨如春草多”(《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化用而来,请结合作品简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35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
高考体悟
1.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的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由“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

借代。

3.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知识整合
1.(1)虚写(想象),夸张(2)设问,借代(3)对偶,对比(4)拟人(5)象征(6)反语(7)虚写(想象)(8)象征,比喻(9)借景抒情(10)侧面描写(11)对偶,反衬(12)衬托(13)对比,借代(14)反问,用典
(15)互文
2.(1)哀景哀情(2)乐景乐情(3)乐景哀情
(4)哀景乐情
重点突破
演练体悟
1.①首联: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②颔联:比喻+象征+双关(“丝"谐“思”)。

③颈联:想象(虚写)+对写法(对句)。

④尾联:用典。

2.①以虚写实。

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下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

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

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

“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则更为感人至深。

解析题干里有“些"字,表明要写出至少两种手法来,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狭义)方面综合思考。

巩固提升
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

“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

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3.①比喻,以草喻愁,愁思的悠远正如萋萋芳草,一望无际。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清歌美景衬托出愁恨哀伤,情思厚重,表达了“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思。

③映衬,远处落日余辉中的青山与船上歌女的翠眉遥相映衬,更觉山美人美.(若写“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
4.这首诗的颈、尾二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友人北归途中所见到的种种景象,突出荒凉破败之感。

5.(1)示例一:“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二:“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6.衬托:以动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而“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7.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

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8.(1)对比。

①将芍药与牡丹对比,两者的遭遇悬殊,牡丹在中原沦陷区的洛阳,无人欣赏;芍药在南宋境内的扬州,为万人所欣赏。

②将旧时洛阳的王侯园圃与今日的情景进行对比,往昔是一片繁盛,而今是荆棘丛生,狐兔出没,寂寞冷落。

(2)结尾借物抒情.将人的愁思和花的命运完全融合在一起,含蓄地劝诫人们:不要再提中原旧事,多说无用,只会让牡丹多一层愁意。

这里的“花”,既是牡丹,又是遗民的形象,作者说“怕花愁”,其实是说自己心中为中原未能恢复而忧愁。

9.(1)比喻,双关。

以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又以目前梅(雪)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明写飘零
的梅花刚拂去又满身,暗写满怀的离愁想克制却无法阻遏。

词人在此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从而将离人柔肠寸断的内心悲痛既形象又含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动容又启人遐思.
(2)“雁来音信无凭”,怨雁来却不捎来家人的音信是无理的,但无理而有情,将铭心刻骨的牵挂与惦念表达得执著而深沉;“路遥归梦难成”,怨“路遥”致“归梦难成”是无理的,但正是这种无理,反映了离人万般无奈而又不知如何排遣的心情。

所以说,词中这两句无理得无奈而又悲切,自有一种难以尽述的精妙所在。

(3)杜牧的“恨如春草多”只是一个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它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离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的生长、增多过程,别有新意。

解析(1)题干要求是“赏析”,不仅要指出、分析,还要点明表达效果。

答成“夸张”,且结合词句作合理赏析也可.(2)“无理而妙”,实际上是“无理而怨”,因而“更妙”。

分析时别忘了“怨"字。

(3)答题时抓住一个“多”和一个“生”进行思考,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