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丽水古偃画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丽水古堰画乡
各位游客。
古堰画乡景区区距丽水市区约28公里。
是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有“华东漓江”之誉,“江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江清流,风光如画。
景区中的”古偃”是指通济堰。
具有1500 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2015 年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画乡”大港头:是丽水特有的艺术画派“巴比松油画”的故乡,也是我国著名美术写生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
古堰西乡由通济堰、瓯江风光、巴比松油等元素整合而成。
是丽水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建设的一个文化园区。
各位游客,前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古老的通济堰水利工程。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国必先兴水,水利工程由此可见是何等的重要。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3万亩的碧湖平原依靠通济堰水利,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通济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坝。
说到大坝,就不得不说下通济堰的建造者詹司马和南司马。
詹司马奉朝廷之命来到这里,见碧湖平原虽然土地肥沃,却缺乏水利灌溉,粮食产量不高,就向朝廷奏请建造大坝引水灌溉。
朝廷准奏后,还派遣南司马前来帮助修建通济堰。
在南北朝时期,司马的职位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军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参谋长,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见工程在朝廷心目中的重要性。
但建水坝哪有这么容易,因为水流湍急,几次建坝都被冲垮。
正当两位司马百般无奈,筹莫展之时,突见一条白蛇在激流中向对岸游去,身后留下一条弧形的痕迹。
两位司马恍然大悟,于是选择在白蛇过溪处建坝,并且把直坝改成拱坝,减少了水流对大坝的冲击力,终于建起了水坝。
这对现代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常识而已,但对1500 多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在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是个伟大的创举。
大家现在看到的水坝是南宋时期重修的,当时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对大坝进行大修,把原来用竹子和木头做的坝体改成石坝,并用大松木作为坝基,因为松木在水中是永远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
同时,还搭起36个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港铸到石坝缝隙中。
铁水灌縫和松木填基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大坝的选址的合理性,也是水坝千年水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遵循“天人合一。
思想建造的伟大工程。
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它山堰井称为我国古代五大水利工程看完“古堰,我们再去看看“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