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心理学分析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心理学分析特征
发表时间:2009-02-24T14:09:05.07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12期供稿作者:谢群
[导读] 摘要:在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不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对美育的特点、功能都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摘要:在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不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对美育的特点、功能都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在那个时代中,有着独特的特征,那就是浓重的心理分析特点和倾向,主要表现在其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关于美育与智育、德育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三个方面。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思想心理学分析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美育思想的最早启蒙者和理论上的奠基人。

王国维不仅是第一个使用“美育”概念的近代学人,而且还针对现实写出了几篇能代表时代水平高度的理论文章。

他的《论教育之宗旨》、《孔子之美育主义》、《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几篇论文,基本上都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显示进行思考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

和同时代其他著名的提倡美育者相比较来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有独特的倾向和特色,那就是心理学分析的特征。

可以说,心理学分析,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最为根本的特色。

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其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是其美育思想的哲学基点;二是其对于现实社会的分析,在本文中即体现为他对当时社会上嗜食鸦片的心理剖析,从心里根源上探求禁止鸦片的终极方法;三是其关于美育与智育、德育相互关系的分析上,这也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所在。


说清楚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有助于把握其美育思想的真义,理解其浓重的心理分析色彩的理论特点来源于何处。

我们知道,王国维受西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影响最为深刻,如康德、叔本华、席勒、尼采等人哲学思想,而其中以叔本华为最。

王国维曾写道:“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1901年——1902年),癸卯(1903)春始读汗德(即康德)之《纯理批判》(即《纯粹理性批评》),苦其不了解,读几半而辍。

嗣读叔本华之书,而的好之。

自癸卯之夏一致甲辰之冬,皆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其所尤惬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汗德之说得因以上窥,然其于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悦神释也……”[1]正是因为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欲望乃是人的本质,生存之苦即在于对欲望的追求之中。

这种观点在《红楼梦评论》中表述得很透彻:“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剩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视野。

既尝一欲,则此欲以终。

然欲之被尝也一,而不尝者什佰。

一欲既终,他欲随之。

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

即使当人之欲悉尝,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厌倦之情,即起而乘之。

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夫厌倦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

” [2]姑且不论王国维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与叔本华的人生观雷同,但这种悲观的人生观,已不再是那种止步于心灵之外的形而上的阔论,而是进入到了人的心灵之中,关注到人的心灵本身,从人的心理欲求伸展开去来看待人生问题。

“欲”本身便是一个属于情感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心理学概念和问题。

虽然在当时,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研究的阶段,这种论说在后来的心理学中还是能得到很好说明的,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的欲望或者说心理需求的确是从生存最基本的方面出发,向上一级一级攀登的。

这样的一种从心理欲求来看待人生的观点,可以说,有着明显的心灵关注和心理分析的色彩。

也正是从这种悲观哲学出发,王国维在寻找人生解脱之道的路途中,最终走到了关注人生、关注心灵、关注生命的文学艺术的脚下。

这里,我们可以推论,悲观的人生观,是其提倡美育的重要心理因素。

同时,其美育思想的理论根源——叔本华的哲学美学及悲观的人生观,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附着了浓厚的心理分析色彩。


任何理论,必定有来自社会现实的原因。

注意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实根源,也是非常必要的。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清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昏庸无能,科学文化落后,鸦片更是需去之对于禁烟,有无数仁人志士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对此,王国维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吸食鸦片,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精神空虚,为了寻求精神或心理上的寄托。

对于当时的禁烟活动,他认为这并非治本之法。

他认为禁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问题,是情感上的问题,而不是政治上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其原因存于感情上而已矣。

”[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精神匮乏,情感的缺失导致了心理上的无聊、空虚、无所依托。

为了缓解心理上的空虚感,人们转而把精神寄托在鸦片上。

王国维对于国民吸食鸦片的分析主要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进行的,应当说,找到了国民吸食鸦片的心理根源。

出于拯救国民精神,避免鸦片毒害,王国维特别重视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

在《去毒篇》中,他如是说:“故禁鸦片之根本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

其道安在?则宗教与美术二者是。

前者适于下流社会,后者适于上等社会;前者所以鼓国民之希望,后者所以供国民之慰藉。

兹二者尤我国今日所最欠缺,亦其所最需要者也。

我们姑且王国维把宗教当作“去毒”剂的思想正确与否,其所主张的以“美术”作为陶冶情感的对象,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里的美术,乃是广泛意义的,可以认定为就指文学艺术。

我们可以发现,王国维关于禁烟的主张、禁烟的方法,不是政治上的强制措施,而是从心理根源着眼,从根治心理空虚之一人生苦痛出发,这与林则徐斗士式的方法,明显不同。

也更让我们了解了其美育思想的心理分析色彩。


与其他的教育类别相比,美育有着自己的根本特点,对此,王国维有着明确的认识。

他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如高尚纯粹之域。

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4]这种纯粹之快乐,就是美感愉悦。

我们知道,审美愉悦,其“纯粹”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来自欲望上的快感,不是来自物质利益和道德观念上的满足,而是来自对人生自由理想的关照、体验,来自情感上的慰藉。

美感的快乐,是由于人们沉浸于完全自由的审美境界中,关照了人生的真理,而产生的一种由衷的纯粹的快乐,使人们进入了理想的自由王国。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实现了教育人的目的。

美育正是以这样的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教育方式。

例如,道德教育,它要根据一定的厉害关系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每一个人,个体也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时刻的“克己”;科学教育也是如此,它要求人们必须服从和接受客观必然性即因果律的支配,不能凭个人的兴趣意愿行事。

总之,美育之外的教育,都带有外在和内在的强迫感,而美育则是于自有境界中实现的。

王国维关于美育特点的论述,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在王国维看来,美育虽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别,但它与其他教育类别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它们出于同一心理根源,又具有一致的社会目的——提高人的本质和文明程度。

从理论上说,美育是“情”的培育和感发。

从教育实践上看,各种教育类别又不能分割开来。

对此,王国维说:“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独立,而互相交错也……不可分离而论。

” [5]又论到“有一科而兼德育知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

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
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 [6]他认为,教育体制必须是知德美体四者齐全,才是完全的教育,一个人必须以知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他的目标。

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对诸种教育方式进行分类,并阐述了各种教育方式的宗旨、目标。

他把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两大方面,心育又分为知、德、美三个方面。

在王国维的眼中,美育的意义在哪里,美育对其他教育类别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对此,他是这样说的:“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美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7]意思就是说,美育一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目的——发达情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美育又是德育和智育的手段,即利用美感的形式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既充分认识到美育自身的特性、特殊功用,又不忽视与其他教育类别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是比较全面的科学的看法。

这就克服了对美育功能的两种极端观点:一是忽略美育自身的教育目的,把美育当成道德、政治的附庸,如与王国维同时代的梁启超就有这种倾向;二是过分或者片面强调美育的功用,认为美育可以代替其他一切教育方式,甚至可以完成政治、道德领域里的根本任务的“美治主义”。

今天看来,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并不是很丰富,特别是关于如何实施美育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论述几乎没有。

但是,他看到了实施美育的迫切性,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论述了美育的疗救功用,而且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通过分析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阐述了美育的特点及任务。

在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确是达到能代表时代水平的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静安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沈阳 1997
[2][3]王国维《王国维文选》(徐洪兴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 1997
[4][5][6][5][7]王国维《王国维遗书——论教育宗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983
作者简介:谢群,(1981—)安徽泗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文艺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