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综合》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向一定质量Ag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 ,溶液质量与加入Zn 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 .c 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 3)2、Cu(NO 3)2
C .取d 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D .若取a~b 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 >Cu >Ag ,向一定质量AgNO 3和Cu (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 ,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Zn +2AgNO =+2Ag
Zn NO 65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22Zn =+Cu
+Cu NO Zn NO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详解】
A 、在a 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溶质是三种,故A 错误;
B 、c 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故B 错误;
C 、取d 点的固体,有过量的锌,在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故C 错误;
D 、a ~b 段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银白色沉淀,故D 正确。

故选D 。

2.若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盐酸,下列图象正确的是()A.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滴加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A、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溶液质量一开始就不断增加,故错误;
B、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这两种物质都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反应一开始就有,故错误。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这两种物质都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开始pH大于7,稀盐酸最后过量,最终溶液的pH将会小于7,故正确;
D、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被消耗
完,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选:C。

3.向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图曲线描述的是()
A.甲:铜、锌的混合物乙:稀盐酸
B.甲: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乙:氯化钡溶液
C.甲: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乙:稀盐酸
D.甲: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乙: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锌和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生成大量的气体,故A错误;
B、由于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故B错误;
C、向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或沉淀产生,与曲线所示不一致,故C不正确;
D、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盐酸的存在,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既无气体也无沉淀;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开始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至氯化铜完全反应为止;与曲线所示一致,故D正确。

故选D。

4.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B .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 .甲曲线上的M 点对应溶液的pH=7
D .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22442Ba(OH)+H SO =BaSO +2H O ↓,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曲线反映的是
22442Ba(OH)+H SO =BaSO +2H O ↓,乙曲线反映的是
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
C 、甲曲线上的M 点电导率为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
D 、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

故选D 。

5.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测定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发生的是铁与氯化铜的反应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c点所得溶液呈浅绿色
D.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锌粉和铁粉中,加入氯化铜溶液,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可知锌先和氯化铜反应,当锌反应完后,铁再继续和氯化铜反应。

【详解】
A、ab段剩余固体质量在减少,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的质量是增大的,且锌铁同时存在,是锌先和氯化铜发生反应,故ab段发生的是锌与氯化铜的反应,故A错误;
B、b点是锌恰好和氯化铜反应完,固体中还存在铁,所以往固体中加稀盐酸会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c点代表的是铁恰好和氯化铜反应完成,溶液中有氯化亚铁以及前面一段反应生成的氯化锌,因此溶液是呈浅绿色的,故C正确;
D、d点代表的是滴加了过量的氯化铜,那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铜存在,而且溶液中还存在ab段生成的氯化锌,bc段生成的氯化亚铁,故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金属与盐反应的滤液滤渣问题中注意最活泼的金属先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6.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硝酸锌逐渐增加,直至硝酸银与硝酸铜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B、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银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硝酸银完全反应时硝酸银的质量为零,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由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O3)2+2Ag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银的质量比=65:216,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则溶液的质量减少,由化学方程式Zn+Cu(NO3)2=Zn(NO3)2+Cu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65:64,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则溶液的质量增加,选项正确;
D、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才有铜生成,铜的质量开始增加,直至硝酸铜完全反应,选项正确,故选B。

7.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C.把一瓶打开盖子的汽水放在热水中,冒出大量气泡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B、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时,氯化钾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达到饱和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把一瓶打开盖子的汽水放在热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因此冒出大量气泡,不符合题意;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Mg、Fe,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但镁反应的时间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向含HCl、CuCl2和MgCl2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随着pH增大,Cu2+、Mg2+依.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 )
A .pH 小于4.2的范围内,无化学反应发生
B .a 点处析出的固体是Cu (OH )2和Mg (OH )2
C .pH 在6.7-8.6范围内,溶液中有3种溶质
D .若m 2=2m 1,则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含HCl 、CuCl 2和MgCl 2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 溶液,HCl 先和NaOH 反应生成NaCl 和H 2O ,CuCl 2再和NaOH 反应生成Cu(OH)2沉淀和NaCl ,MgCl 2再和NaOH 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aCl 。

【详解】
A 、 pH 小于4.2的范围内,是HCl 和NaOH 反应生成NaCl 和H 2O ,没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B 、a 点处是CuCl 2和NaOH 反应生成Cu(OH)2沉淀和NaCl ,析出的固体是Cu(OH)2,不符合题意;
C 、 pH 在6.7-8.6范围内,HCl 、CuCl 2已完全反应,MgCl 2还未反应,所以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3种溶质,符合题意;
D 、 若m 2=2m 1,说明生成的Cu(OH)2和Mg(OH)2质量相等,均为m 1,设原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x ,氯化镁的质量为y 。

2222
11
1
11
1CuCl Cu(OH)MgCl Mg(OH)135989558
m m 1359598m 58m 1.38m 1.64m x y x y x y ==== 所以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pH=12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加水稀释
C.恒温下向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人硝酸钾
D.向一定量的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铁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则氯化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当碳酸钠反应完全后,氯化钠质量不变,再加人稀盐酸,增加了溶剂的质量,则氧化钠质量分数减小。

A错误;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加水稀释,pH变小,但不会小于7。

B错误;
C、恒温下向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则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当溶液饱和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正确;
D、铁与硫酸锌不发生反应,则溶液中没有铁元素。

D错误。

故选C。

10.用右图能正确反映下列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序号实验内容x轴含义y轴含义坐标图
①向一定量铁粉和铜
粉中不断滴加硫酸
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质量单质铜的质量
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
逐滴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质量
所得溶液中水
的质量
③一定温度下,向某
不饱和氯化钠溶液
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加入氯化钠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氧气
加热时间
剩余固体中
锰元素质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中不断滴加硫酸铜溶液,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断滴加硫酸铜溶液,那么铜的质量不断的增加,直至铁完全反应,铜的质量不再增加,关系正确;②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加入的稀盐酸的量不断的增加,即使反应完全,溶液中水的质量也不断的增加,因为盐酸中含有水,关系错误;③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会逐渐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氯化钠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关系正确;④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元素只存在于固体中,故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关系错误。

故选C。

1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 =3的稀盐酸
B.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向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D.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 =3的稀盐酸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pH逐渐变小,当加入过量稀盐酸后,生成的水将稀盐酸稀释,最终得到的溶液的pH应大于3,选项错误;
B、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选项正确;
C、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镁中镁元素的质量比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多,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则镁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比氧化镁多,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也比氧化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选项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CuSO4=Al2(SO4)3+3Cu可知,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为54:192,即反应后生成的固体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大,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后,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直
至反应停止,选项正确,故选A。

12.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
加过氧化氢溶液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
不断加入铁粉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
稀盐酸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
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水的
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到最后保持质量不变,选项A错误;
B、44
Fe+CuSO=FeSO+Cu
160152
根据上述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硫酸亚铁质量减小,因此溶液质量随着加入铁粉之
后,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全部反应完毕,质量不在变化,选项B错误;
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加入盐酸后,二氧化碳就已生成,
所以只要盐酸不为零,则二氧化碳质量不为零,等大理石全部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质量
不再增加,选项C错误;
D、氯化钠本身含有一定质量,因此未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为零,加入盐酸后,盐
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钠完全反应
后,质量不再随着盐酸的加入而增加,选项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足量的锌、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滳加稀硫酸
C.向一定量混有少量盐酸的氯化镁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活泼,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氢气,镁大于锌;该反应中稀盐酸的质量一定且少量,镁、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同;故图像所示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应大于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pH值应逐渐下降,故图像所示错误。

C、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没有沉淀产生;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图像所示正确。

D、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应大于0,起点错误,加入氯化钠固体后,溶质质量增大至饱和,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所示错误。

故选:C。

14.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 ( )
A . 取4g 氧化铜和1 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B .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 . 在久置的NaOH 溶液中滴加盐酸
D . 向pH= 9的NaOH 溶液中不断加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取4g 氧化铜和1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方程式2CuO+C 加热2Cu+CO 2↑可知,第160份质量的氧化铜,与12份质量的碳反应,氧化铜完全反应,木炭有剩余,设:完全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是x ,
2高温CO 2CuO +C 2Cu +固体减少量
16044
4
x 16044=4x
解得x=1.1g ,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是5g-1.1g=3.9g ,故A 错误。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B 错误;
C 、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反
应完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正确;
D、向pH= 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不断降低,无限接近7,但是不会低于7,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B.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C.常温下,烧杯中的 KNO3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D. CO 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常温下,烧杯中的KNO3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部分硝酸钾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因此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
确;
D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最终固体质量不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资料1)融雪剂按组成分为有机融雪剂和无机融雪剂。

有机融雪剂的主要成分为醋酸钾,一般用于机场等重要场所。

无机融雪剂以氯化钠、氯化钙等为主要成分,其融雪原理与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食盐水的凝固点有关(见下表)。

(资料2)钛(Ti )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

它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低温、抗酸碱以及高强度、低密度的特点,广泛用于航空工业;它无毒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非常理想的医用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金属钛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或氮气中燃烧。

在稀有气体和高温条件下,用四氯化钛和镁发生置换反应可制备金属钛。

依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飞机场使用融雪剂,应选择融雪剂的类别是___________。

(2)从无机融雪剂的融雪原理得出:100g 溶剂中,溶质质量和凝固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钛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条即可)。

(4)金属钛着火时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5)四氯化钛制备金属钛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机融雪剂 溶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凝固点越低 高强度、低密度 不能 TiCl 4+2Mg
=稀有气体高温2MgCl 2+Ti 【解析】
(1)有题意可知,若飞机场使用融雪剂,应选择融雪剂的类型是有机融雪剂;(2)由无机融雪剂组成与凝固点的关系,从无机融雪剂的融雪原理得出:100g 溶剂中,溶质质量和凝固点的关系是溶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凝固点越低;(3)钛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的原因是高强度、低密度等;(4)由于金属钛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或氮气中燃烧,所以,金属钛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5)四氯化钛制备金属钛的化学方程式是:TiCl 4+2Mg =稀有气体
高温2MgCl 2+Ti 。

1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细丽无比。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

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

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

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

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

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

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黑火药是一种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_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5)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合物 K和S 2Mg+O2点燃
2MgO 硫酸铜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燃放
后及时清扫洒水、使用环保型烟花等
【解析】
【详解】
(1)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是一种混合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K和S;
(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物质氧化镁,2Mg+O2点燃
2MgO;
(4)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所以可能是硫酸铜等;
(5)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燃放后及时清扫洒水、使用环保型烟花。

18.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总是时有发生,毒胶囊事件是指一些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成的工业明胶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高价态铬对人体的毒性非常强,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常见的重铬酸钾(K2Cr2O7)为橙红色晶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加热时能分解.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