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2 中国的区域差异(含解析)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6 中国的区域差异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
根据下表资料,完成第1~3题。
省(区) 城镇人口占
总
人口比重
(%)
耕地面
积
(万公
顷)
水资源
总
量(亿米
3)
木材总蓄
积
量(亿米
3)
①34.3 532.5 1 865.8 15.8
②53.5 1
539.1
727.9 15.0
③51.9 542.4 404.4
0.4
④31.1 361.0 184.6 2.0
1.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1.A 2.D 3.D
解析:第1题,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区森林茂密;黑龙江省地广人稀,耕地广阔,降水较多,湿地面积大,森林广布于小兴安岭等山区;江苏省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平原地形为主,木材蓄积小;甘肃省地处内陆,水资源贫乏,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综上可知A项正确。
第2题,某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之和为1,据此可推知D
项正确。
第3题,④为甘肃省,该省北部主要为河西走廊地区,该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
布简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农业生产潜力大主要是由于纬度低,热量充足
B.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相同农业生产潜力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是相同的
D.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小,主要是由于海拔高,降水少
5.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潜力
B.加大湿地开发利用,扩大种植业生产规模
C.建设绿色商品粮生产基地,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D.建设成为我国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答案:4.A 5.C
解析:第4题,我国南方农业生产潜力大主要是由于纬度低,热量充足;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
潜力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农业生产潜力相同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不一定相同;青藏高原农业生产潜力小主要是由于海拔高,热量不足。
第5题,甲区域位于松嫩平原,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化水平较高,提高机械化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用不大;东北地区应该加大湿地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绿色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林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6.读下图,与成都平原相比,甲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光照条件好
C.灌溉条件好
D.复种指数高
答案:B
解析:甲地的光照条件要优于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在水热和土壤方面均优于河套
平原。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第7~9题。
7.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 )
A.大于400毫米,大于25毫米
B.小于400毫米,大于25毫米
C.大于400毫米,小于25毫米
D.小于400毫米,小于25毫米
8.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 )
A.祁连山脉、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
B.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巫山山脉、四川盆地、江汉平原
D.秦岭、青藏高原、渭河平原
9.图中河流在A河段的水文特征有( )
A.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小、有结冰期
B.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C.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D.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答案:7.C 8.A 9.A
解析:第7题,读图即可判断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
第8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可知图示区域为青藏高原,根据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征,可判断本区的地形分布。
第9题,A河段大致在35°N一线,有结冰期。
(2013陕西咸阳一模)下图是“1978~2004年我国省域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资源诅咒”也被称之为“富饶的贫困”。
我国非能源矿产“资源诅咒”现象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
A.豫、滇
B.川、辽
C.陇、黑
D.京、赣
11.闽、粤两省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A.能源丰富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科技先进
D.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富饶的贫困”是指矿产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现象。
由图可知,四川和辽宁的非能源矿产资源量占全国总量比重大,即非能源矿产资源多,但经济相对落后,故选B项。
第11题,闽、粤位于东部沿海,能源短缺,A项错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但劳动力因素对其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小,B项错误;这两个省级行政区域科技水平相对于东部其他省级行政区域而言较低,C项错误;闽位于台湾海峡的西侧,粤邻近港澳和东南亚,两地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利于经济的发展,D 项正确。
二、综合题(2题,共56分)
12.(20分)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冰糖心苹果”具有色泽光亮自然、皮薄肉厚、质地较密、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重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上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气候最突出的特征,并简述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3)A地大量迁入人口可行吗?说明理由。
(4)若R河流域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产生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答案:(1)干旱。
影响: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多内流河,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植被稀少,多荒漠,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风成地貌分布广泛。
(2)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3)不可行。
理由:该地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水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量小(或环境人口容量小)。
(4)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防治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
源或调配流域内水资源;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或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
业生产结构或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第(1)题,新疆干旱的气候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深刻的影响。
第(2)题,主要从气温日较差、光照、生长期等角度分析。
第(3)题,当地水源缺乏,人口容量小,不能迁入过多的人口。
第(4)题,
过量用水会导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次生盐碱化。
13.(25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是重要的治黄工程,其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问题。
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4)图中EF铁路线分布有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1)调节径流变化,一方面具有防洪的功能,另一方面可改善黄河断流现象;通过调水冲沙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
(3)次生盐碱化(盐渍化) 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
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河流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
和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4)铁路线基本上沿着河流(黄河)谷地行进(分布)。
影响因素:地势低平,工程量小,筑路费用低;沿线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较发达,城市数量较多,人口相对密集,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水利枢纽Q应是小浪底,其作用主要有防洪和调水调沙。
第(2)题,M地形区是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是其典型的地貌景观。
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开矿、植被破坏、轮荒、耕作制度不合理等。
第(3)题,图中A→B段为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利用不当,容易发生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农业生产中还有可能发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第(4)题,图中铁路线沿黄河谷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