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咏怀之作,赞颂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河山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

全诗以描写岳阳楼为主线,将诗人置身于山水之间,观察自然景物,感受历史沉浮,并深刻思考社会与个人的命运。

诗歌开篇即以豪迈气势描写岳阳楼的威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语气庄重,展现了作者对岳阳楼历史与现实的思索。

随后,诗人通过对楼阁,湖水,云雾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壮丽而宏伟的景象,将诗人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在这自然景象的映衬下,杜甫着重描绘了楼上俯瞰长江的情景,以此表达对国家时局的深深忧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痛苦。

他将自己的身份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下,以自省和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疑惑和无奈。

整首诗以飞跃的诗句、博大的情怀、深沉的感慨,直戳人心,展现出杜甫独特的情感。

通过《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杜甫以具有宏大胸怀的情感,对于中国历史和国家的现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借由岳阳楼的瞭望,以视觉与语言的形象直露,表达出内心对国家河山的关怀和惋惜,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失望和无奈。

这首诗具有思想深邃、意境美丽的特点,展示了杜甫擅长的山水田园诗的风采,以及他作为一代儒家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悲悯与批判。

总的来说,《杜甫登岳阳楼》以杜甫独特的情感和视角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河山和时局的思考与关怀,是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登岳阳楼》带翻译实用版

《登岳阳楼》带翻译实用版
忧国忧民
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 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 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 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 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江南三大名楼












登岳阳楼 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字 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
,
因他少做陵过野工部老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
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
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其诗被
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其人被人誉为诗“圣 ”。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 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音讯全无,年 老多病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亲朋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kuí]州携带妻儿、 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 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 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 身世的孤危感。
代表作品: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登岳阳楼杜甫的语言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的语言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的语言风格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中,他所写的《登岳阳楼》更是被誉为唐代古诗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语言风格入手,分析《登岳阳楼》的诗歌魅力。

一、杜甫的语言风格杜甫的诗歌语言风格,以其豪迈、磅礴、宏伟、雄浑为主,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呼吁。

在《登岳阳楼》中,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表现他对岳阳楼和岳阳城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二、《登岳阳楼》的诗歌魅力1.雄浑豪迈的气势《登岳阳楼》开篇即以“昔闻洞仙石,今上岳阳楼”作为引子,将古代传说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展现出诗歌的史诗气势。

接着,诗人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开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天地之间的变化与人事的沧桑相对照,使诗歌气势更加雄浑豪迈。

2.丰富的意象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更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

3.深厚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呼吁。

在《登岳阳楼》中,他通过描绘岳阳楼和岳阳城的繁华和沧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呼唤。

三、结语《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歌魅力在于杜甫雄浑豪迈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通过对《登岳阳楼》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杜甫的诗歌艺术,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呼唤,这种人文情怀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登临岳阳楼的场景,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起伏的感慨和思考。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赏析。

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以壮丽的景色和宏大的背景烘托出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首先描绘了岳阳楼的高耸和雄伟,以及楼顶俯瞰四周的景色。

"CANG山明/青江无数楼台”(1-2),杜甫通过极具形象感的词语,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致。

接着,他以"与天地/而九州”(3-4)的文字形容,凸显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作为通往天地九州的通道之一。

这种通达性的象征意义,折射出杜甫对突破困境和追求更广阔世界的渴望。

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杜甫隐约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洞察和思考。

紧接着,诗中通过描绘楼顶上的峡江、江山和险峻山谷,展示了岳阳楼的独特之处。

"峡江流/花烟瘴/云销雨霁”(6-8),这些意象描绘了岳阳楼周围大自然的风光,生动地展示了山水之美和变幻之态。

同时,这样的描绘也展示了杜甫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在诗的最后几句中,杜甫以“数落”;“谈瑞/功今始”(13-14)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他对时代荣耀和功绩的渴望。

可以看出,杜甫借助描绘山水之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外,杜甫通过极富情感的语言,以及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他的内心世界。

他运用了对景色和地理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展现了杜甫的诗歌魅力和才华。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赞美,对人生起伏与变迁的思考,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总之,《登岳阳楼》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高山峻岭、江河美景,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通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自我的思考。

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唐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抒发抑郁之情著称。

其中《登岳阳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沉郁和顿挫,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了解杜甫的《登岳阳楼》,探讨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登岳阳楼》背景分析杜甫在这首诗中借岳阳楼这一地标,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岳阳楼是位于湖南岳阳市的一座古建筑,享有盛名。

在岳阳楼上眺望,可以遥望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然而对于杜甫而言,这里却成为了他倾诉沉郁之情的地方。

在这背景下,他的诗作也更显得悲凉和落寞。

2.诗句赏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对楼当盘古,怒号更南极”,这两句诗被认为是表达了他的政治失意与抑郁之情。

在这里,“对楼”可理解为倚楼而望,表明杜甫正在回顾自己的往事,思考自己的处境。

而“当盘古”是指鸿蒙初开之时,在这里被用来暗喻杜甫对于时局的不满和愤怒。

后一句“怒号更南极”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尽愤怒和不甘。

3.主题深入探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所表达的沉郁顿挫之情,其实是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现状。

杜甫身为士大夫,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的关注,他的诗作也常常反映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社会责任。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和挫折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悲观和沉郁的情绪。

这首诗也表现了杜甫的气节和志向,他虽然失意,却仍然有着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4.我的个人观点对于杜甫的《登岳阳楼》,我认为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反映了一个文人在政治上的困境和挣扎。

他的诗作既是对时局的反思,也是对自我境遇的抒发。

作为一名文人,他在诗作中传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之情,这种责任感和情怀也是我们当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总结回顾通过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深度赏析,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其沉郁顿挫之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

这篇诗作不仅是文学上的珍贵遗产,也是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我们要学习杜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将其精神内化为当下的奋斗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首先,从文学手法上看,《登岳阳楼》采用了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辽阔、岳阳楼的雄伟、吴楚东南的壮丽等方面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景色之中。

其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描写,表达了自己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同时,通过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最后,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杜甫的卓越才华。

诗人运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洞庭水”、“岳阳楼”、“乾坤”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登岳阳楼》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的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杜甫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首诗将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作品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杜甫主旨

登岳阳楼杜甫主旨

登岳阳楼杜甫主旨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五十六岁,身患肺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依的生活,国家多灾多难的局面,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主旨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但同时也感叹自己年老体弱,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整首诗气氛悲壮,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此诗是杜甫在岳阳楼登楼时所作,通过描绘楼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沉痛的政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楼顶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广阔美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些描绘使诗人有了豪情壮志,感叹大自然的宏伟与不可抑制的力量。

然而,随着诗篇的发展,情绪逐渐由豪迈转为悲愤。

诗人用“时难”的表达,显示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时难”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困难。

诗人的内心被无尽的痛苦刺痛,“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最后,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呈现国家兴衰的现实,表达了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

他以自己多次迁徙的遭遇来论证,杰出才能也会被迫随着时代的动荡而流离失所。

《登岳阳楼》是杜甫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通过绘制壮丽景色与表达时局困境,揭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具有杜甫诗歌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感情真挚而著称,而其中《登岳阳楼》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登岳阳楼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深度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描绘了他在岳阳楼上所见所感,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身困
境和时代变迁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岳阳楼和楼上景色的描写,塑造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他以巧妙的笔墨将山水与人文景观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诗中首先描绘了楼上的景色,在描绘细腻的同时,表现出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
之情。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楼下汩汩的洞庭湖水,楼前草木葱茏的景象,以及远处平滩上农民的耕作,生动地再现了江南的美景。

然而,诗中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在旅游胜地的背后,杜甫以
独特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提到了岳阳楼的历史意义,以及楼下江景的变迁。

在他的叙述中,透露出自己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寻找历史的渴望。

此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还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和感伤。

他提到自己的身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还提到了世事无常,时光荏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聪明。

”这些诗句表达了杜甫对命运无常和悲愤的情绪。

总的来说,杜甫《登岳阳楼》通过对岳阳楼和周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
实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形成了一幅宏大而深刻的画面。

他赞美大自然的壮丽,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悟。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因为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会将《登岳阳楼》放在杜甫的诗歌作品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析和评价这首诗的含义所在,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情怀。

《登岳阳楼》是杜甫在岳阳旅游期间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五句,叙述了作者登上岳阳烽火台俯瞰岳阳楼时所感受到的萧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不安和沮丧的情绪。

整首诗写的节奏慢,节奏悠扬,在节奏中倒成一种既憔悴又长久的萧瑟气氛,把萧瑟之色拔尖地诠释出来,弥漫着一种孤寂和萧条。

《登岳阳楼》反映了杜甫心头的孤寂寂寞之色,正是这种萧瑟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空虚沉思的心理,表达了作者深深感受到当下萧瑟景象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正是这种既憔悴又长久的无奈气氛,让杜甫把自己的满腔怨气和悲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感受到杜甫的孤寂和无奈。

此外,在《登岳阳楼》中,杜甫还表达了他所看到的残败、凋零和萧瑟,他与当下军国主义时代的抗争和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充满了深厚的政治意味和政治内涵。

诗中充满了抗争精神,杜甫本身主张反抗官僚主义,反抗不公,鼓舞人们斗争,追求真正的自由权利。

诗中的萧瑟也体现出杜甫的反对旧社会秩序,反对官僚主义的态度。

诗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闻郎江上唱歌声”等描绘出杜甫的孤独和抗争的情绪。

此外,《登岳阳楼》作为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今天仍然还有着许多的读者。

它能够感染读者,让人们在阅读它时能够感受到杜甫对当时萧瑟景象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抗争,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憔悴又长久的萧瑟气氛,把萧瑟之色拔尖地诠释出来,弥漫着一种孤寂和萧条。

总而言之,《登岳阳楼》是杜甫脍炙人口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中有着深厚的政治意味和政治内涵,把萧瑟之色拔尖地诠释出来,弥漫着一种孤独和萧条。

这种萧瑟之色展现了杜甫憔悴又长久的萧瑟气氛,把其中抗争之情和孤独之色表现得细腻而生动。

今天,《登岳阳楼》仍然充满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许多读者中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受欢迎。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

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3、注释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
望泪流满面。

4、创作背景
公元768年,杜甫自公安到达岳阳,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

5、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作品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县城西门上,下临洞庭湖,是游览胜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国、楚国两、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即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

吴国位于洞庭湖东,楚国位于洞庭湖西,所以说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作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无一字:没有一点消息。

有孤舟:此时诗人一家一直在船上过着漂流的生活,所以说只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战争还没停止,指当时吐蕃一再入寇,郭子仪率兵驻守奉天。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指北方边境。

凭轩:倚在窗前。

轩,窗。

涕泗(sì):鼻涕眼泪。

【古诗今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

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

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泪潸然。

【杜甫唐诗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

登岳阳楼的主旨句

登岳阳楼的主旨句

主旨: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炼字: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表现方法: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开篇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第四句的“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着诗人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C.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诗人感到很孤独。

D.首联喜悦,颔联雄壮,颈联凄苦,尾联悲伤,全诗的情感跳跃性非常强。

(2)昔人评《登岳阳楼》:“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

”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解析。

答案:(1)C(2)①物境,指颔联所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②心境,指诗人在艰难之中,不以一己为念,想到的却是关山以北战乱不止,这是胸怀天下苍生。

③物境之大,心境之广,完全相衬,表现了诗人非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

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3、注释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
望泪流满面。

4、创作背景
公元768年,杜甫自公安到达岳阳,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

5、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