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元朝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组织了一支强大的 适合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队伍。所以,横扫了欧 亚,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2、形成了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4、主要代表作有《纪效总要》、《练兵实纪》、
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
主要内容:
•
①军争的重点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②军争的方法是“兵以诈立”。
•
③指挥员应善于四治“治气、治心、治力、
治变”。
• 8、九变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随机应变,灵活应 用的用兵作战之道。
• 主要内容:
• 一是知五地;二是知五危;三是虑 必杂于利害;四是恃吾有以待;五是有 备无患。
631991250064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652孙子兵法的核心就两个字
㈢孙子的主要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 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 故兵败长平而赵亡……
• 9、行军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 利用地形地物侦查判断敌情的问题。
• 主要内容: • ①处军; • ②相敌; • ③附众的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10、地形篇
• 本篇根据地形的不同组合,提出了战术 运用的原则。
• 主要内容: • ①地形者,兵之助也。 • ②提出了在六种地形上如何灵活运用
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 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 事上则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秦至五代时期的战争特点:
1、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 兵器。
2、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 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 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 朝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 要突击力量。
秦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1、这一时期的重要兵书----《三略》、《淮南子.兵 略训》、《战略》、《李靖兵法》、《李卫公问 对》、《太白阴经》等,仍然表现出对《孙子兵 法》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自汉初建立起的战略 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 等构成的军事科学体系更加完整。
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部分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 现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西方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古代军事思想
(一)夏、商、西周时期(产生时期)
• 本篇主要论述运用谋略胜敌的原则及方法, 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 律。
• 主要内容:
•
①胜敌的原则:一般原则--“全歼”;
最高原则--“伐谋”。
•
②全为上,破次之。
•
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
• 4、形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形”,即军队的素养、 气质和对待胜败的态度。军形是兵势的根本。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 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战 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 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 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 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 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三个谋略制胜思想:
一是“庙算制胜”
——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是“诡道取胜”
——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 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 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不察也。”
•
②“五事七计”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
•
③实现胜利的手段,(兵者,诡道也;骗敌十二法;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
• 2、作战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指导思想——速 战速决。
•
本篇主要内容:
•
①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
②兵贵胜,不贵久。
•
③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 3、谋攻篇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
鸣条之战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夏、商、周时期军事思想:
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 军事决策,主要以占卜、观星 辰风云之变幻来决定。
• 认为战争是天意。 • 已注意讲究军事谋略的运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时期)
<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谋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 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 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 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 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 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 理方面。
㈠《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
1、生于官宦 2、青春奔吴 3、隐著兵书 4、子胥七荐 5、吴宫斩姬 6、柏举之战 7、会稽围践 8、飘然归隐
《武备志》等
军事思想活跃时期
质 量 普及 数量
宋朝
明清
春 秋战国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质量的军事思想论著。
• 宋朝时期军事思想论著编辑刊行,颁之武学,用以培 养选拔军事人才。
• 明清时期是军事思想的另一发展高潮阶段,此时,产 生了许多兵书。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从甲骨文的记述中看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夏 商时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据传,西周已出现了 《军志》、《军政》两部书,虽然这两部书早已失传, 但从其它文献的记载看, 《军志》、《军政》这两 部军事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孙武
《孙子兵法》的作 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孙武的家世
妫满 …… 妫他 —— 妫完 —() —()— ()—— 田无宇 (田)
田恒 田乞
田常
田书 孙凭 (孙)
孙武
孙弛 孙明 孙敌
孙膑
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 奔吴隐居,研究兵法 —— 吴国为将,显名诸候 ——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孙子十家注遗说
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 而致战 .”
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 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 吾有所不可攻也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 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 战必殆。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孙子有力焉。
史记
㈡关于《 孙子兵法》13篇
1、计篇 3、谋攻篇 5、势篇 7、军争篇 9、行军篇 11、九地篇 13、用间篇
2、作战篇 4、形篇 6、虚实篇 8、九变篇 10、地形篇 12、《火攻》篇
• 1、计篇
•
本篇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七计。“五事” ——
• 主要内容: 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强
求)。
②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 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④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 5、势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怎样创造有力的战略 态势。
• 主要内容:
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 • 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
• 11、九地篇
• 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 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 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 指导。
• 主要内容: • 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 • 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
• 12、火攻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 实施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慎战的思想。
• 主要内容: • ①火攻的种类; • ②慎战的思想。
• 13、用间篇
•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 及其方法。
• 主要内容: • ①欲索之敌情,非间不可也;
• ②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 死间、生间。
则——虚实,是13篇的精髓。
•
主要内容:
•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
②避实击虚。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A.明察虚
实。B.转换虚实。C.乘虚而入。D.以重击寡。
•
③因敌制胜。
• ④胜可为(通过努力争取)也。主要通过虚实的运用, 使敌无斗。
• 7、军争篇
•
本篇论述的是军队如何争夺制胜的条件,
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 善者也。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道也。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
• ①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 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②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 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 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 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6、虚实篇
•
本篇主要论述形成兵势之后,制胜敌人的重要法
这一时期经历了奴隶制后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争战时间最长的时期, 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 封建国家--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迅 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等 兵书,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春秋至秦时期战争特点:
一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 , 用兵的数量逐渐增多,战争的时间增长 。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有 了很大的提高;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 多。
春秋至秦时期主要军事思想:
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 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 被各国所接受。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 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
1、北宋时期,发明于唐代 的火药应用于军事。
2、明清时期军事上正处于 冷兵器向冷热兵器并用过 渡的时代。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
1、 宋仁宗四年曾用国家力量编辑了我国第一步大 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
2、 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吴 子”、 “六韬”、“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命名为《武经七 书》。
三是总结出一整套治军之道。孙子把“法”看成 取胜五大要素。《吴子》、《尉缭子》也强调 “兵不在重,以制为胜”、“凡兵,制必先 定”。对于部队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训练。
春秋至秦时期的军事代表作:
《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六韬》
《尉缭子》
(三)秦至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59年>
2、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秦灭六国之 战、楚汉之战、赤壁之战等,把政治斗争、军事 斗争、战争指挥艺术都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时期)
<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
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 思想在革新和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 期。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丰 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
计” ——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
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
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并提出了两大奇袭原则, 即“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
• 本篇的主要内容:
•
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2、形成了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4、主要代表作有《纪效总要》、《练兵实纪》、
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
主要内容:
•
①军争的重点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②军争的方法是“兵以诈立”。
•
③指挥员应善于四治“治气、治心、治力、
治变”。
• 8、九变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随机应变,灵活应 用的用兵作战之道。
• 主要内容:
• 一是知五地;二是知五危;三是虑 必杂于利害;四是恃吾有以待;五是有 备无患。
631991250064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652孙子兵法的核心就两个字
㈢孙子的主要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 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 故兵败长平而赵亡……
• 9、行军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 利用地形地物侦查判断敌情的问题。
• 主要内容: • ①处军; • ②相敌; • ③附众的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10、地形篇
• 本篇根据地形的不同组合,提出了战术 运用的原则。
• 主要内容: • ①地形者,兵之助也。 • ②提出了在六种地形上如何灵活运用
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 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 事上则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秦至五代时期的战争特点:
1、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 兵器。
2、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 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 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 朝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 要突击力量。
秦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1、这一时期的重要兵书----《三略》、《淮南子.兵 略训》、《战略》、《李靖兵法》、《李卫公问 对》、《太白阴经》等,仍然表现出对《孙子兵 法》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自汉初建立起的战略 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 等构成的军事科学体系更加完整。
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部分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 现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西方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古代军事思想
(一)夏、商、西周时期(产生时期)
• 本篇主要论述运用谋略胜敌的原则及方法, 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 律。
• 主要内容:
•
①胜敌的原则:一般原则--“全歼”;
最高原则--“伐谋”。
•
②全为上,破次之。
•
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
• 4、形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形”,即军队的素养、 气质和对待胜败的态度。军形是兵势的根本。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 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战 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 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 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 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 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三个谋略制胜思想:
一是“庙算制胜”
——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是“诡道取胜”
——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 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 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不察也。”
•
②“五事七计”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
•
③实现胜利的手段,(兵者,诡道也;骗敌十二法;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
• 2、作战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指导思想——速 战速决。
•
本篇主要内容:
•
①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
②兵贵胜,不贵久。
•
③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 3、谋攻篇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
鸣条之战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夏、商、周时期军事思想:
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 军事决策,主要以占卜、观星 辰风云之变幻来决定。
• 认为战争是天意。 • 已注意讲究军事谋略的运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时期)
<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谋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 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 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 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 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 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 理方面。
㈠《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
1、生于官宦 2、青春奔吴 3、隐著兵书 4、子胥七荐 5、吴宫斩姬 6、柏举之战 7、会稽围践 8、飘然归隐
《武备志》等
军事思想活跃时期
质 量 普及 数量
宋朝
明清
春 秋战国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质量的军事思想论著。
• 宋朝时期军事思想论著编辑刊行,颁之武学,用以培 养选拔军事人才。
• 明清时期是军事思想的另一发展高潮阶段,此时,产 生了许多兵书。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从甲骨文的记述中看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夏 商时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据传,西周已出现了 《军志》、《军政》两部书,虽然这两部书早已失传, 但从其它文献的记载看, 《军志》、《军政》这两 部军事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孙武
《孙子兵法》的作 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孙武的家世
妫满 …… 妫他 —— 妫完 —() —()— ()—— 田无宇 (田)
田恒 田乞
田常
田书 孙凭 (孙)
孙武
孙弛 孙明 孙敌
孙膑
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 奔吴隐居,研究兵法 —— 吴国为将,显名诸候 ——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孙子十家注遗说
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 而致战 .”
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 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 吾有所不可攻也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 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 战必殆。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孙子有力焉。
史记
㈡关于《 孙子兵法》13篇
1、计篇 3、谋攻篇 5、势篇 7、军争篇 9、行军篇 11、九地篇 13、用间篇
2、作战篇 4、形篇 6、虚实篇 8、九变篇 10、地形篇 12、《火攻》篇
• 1、计篇
•
本篇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七计。“五事” ——
• 主要内容: 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强
求)。
②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 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④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 5、势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怎样创造有力的战略 态势。
• 主要内容:
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 • 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
• 11、九地篇
• 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 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 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 指导。
• 主要内容: • 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 • 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
• 12、火攻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 实施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慎战的思想。
• 主要内容: • ①火攻的种类; • ②慎战的思想。
• 13、用间篇
•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 及其方法。
• 主要内容: • ①欲索之敌情,非间不可也;
• ②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 死间、生间。
则——虚实,是13篇的精髓。
•
主要内容:
•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
②避实击虚。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A.明察虚
实。B.转换虚实。C.乘虚而入。D.以重击寡。
•
③因敌制胜。
• ④胜可为(通过努力争取)也。主要通过虚实的运用, 使敌无斗。
• 7、军争篇
•
本篇论述的是军队如何争夺制胜的条件,
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 善者也。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道也。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
• ①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 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②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 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 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 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6、虚实篇
•
本篇主要论述形成兵势之后,制胜敌人的重要法
这一时期经历了奴隶制后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争战时间最长的时期, 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 封建国家--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迅 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等 兵书,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春秋至秦时期战争特点:
一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 , 用兵的数量逐渐增多,战争的时间增长 。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有 了很大的提高;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 多。
春秋至秦时期主要军事思想:
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 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 被各国所接受。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 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
1、北宋时期,发明于唐代 的火药应用于军事。
2、明清时期军事上正处于 冷兵器向冷热兵器并用过 渡的时代。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
1、 宋仁宗四年曾用国家力量编辑了我国第一步大 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
2、 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吴 子”、 “六韬”、“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命名为《武经七 书》。
三是总结出一整套治军之道。孙子把“法”看成 取胜五大要素。《吴子》、《尉缭子》也强调 “兵不在重,以制为胜”、“凡兵,制必先 定”。对于部队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训练。
春秋至秦时期的军事代表作:
《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六韬》
《尉缭子》
(三)秦至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59年>
2、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秦灭六国之 战、楚汉之战、赤壁之战等,把政治斗争、军事 斗争、战争指挥艺术都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时期)
<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
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 思想在革新和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 期。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丰 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
计” ——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
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
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并提出了两大奇袭原则, 即“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
• 本篇的主要内容:
•
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