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17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昭通市2017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
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

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

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

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
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
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答案解析】答案:
(1)D
(2)C
(3)C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解答】(1)D、“如果…就”表意过于绝对.故选D.
(2)C、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故选C.(3)C、“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故选C.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
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
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

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

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
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解析】(1)C(2分)
(2)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得5分)
(3)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③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
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格.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③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观点1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得分;分析一点1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错,“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错,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表现了他的淡
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
B“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错,“心理描写”无中生有.
D“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错,“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
本文中,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勤俭,知足常乐.他给自己弄坟头体现出他性格中的幽默特质.(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主要从人物、情节内容、主旨几个方面探究.解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
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如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主要从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的角度探究.如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主要从选材典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的角度探究.
【点评】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

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

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

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也不间断。

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

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

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

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

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

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

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

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

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

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

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

在戴孝办团练的
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

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

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

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

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

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功。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

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

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

”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

“克勤克俭,宜耕宜读。

”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

其二,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

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

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
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

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验,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3)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答案:
(1)C
(2)AD
(3)①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日课十二条.②在战争上:他使用笨拙的计策,以“扎硬寨,打硬仗”著称,用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③在实现人生目标上:他实现目标的方法是笨拙的:吃苦和惜时.④在治家教子上:他以重视勤俭、耕读传家等笨拙的方法治家教子.(1点(1分),2点(3分),答对3点5分)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答】(1)A“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错,原文是“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过于绝对.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错,原文是“他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对象不当,是曾国潘接受而没有李鸿章.D“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错,原文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时间不当.(2)B“受到他的感召”,无中生有.C“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错,“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是曾国藩内心的一种气质体现,真正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还是其仕途的顺畅,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E“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错,原文表述为“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故选AD.
(3)“尚拙”即用古拙的方式而非取巧的方式为人为学做事.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体现在曾国藩的各个方面.按照文本介绍的顺序,可以概括为生活上,战争中,在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上,在治家、教子上.从“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