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一、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分)
)雨式的革命,亦
wéi x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很多学校在当天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
护。
B.信息时代,一个人具有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决定着他成就
的
大小。
C.我们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要
求。
D.本着“奉献爱心”的目的,这家公司推出相关服务项目,为有志于投身老年事业的人士搭建
创
业之桥。
3.古诗文名句默写。
(7分)
(1)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2)《诗经·子衿》中运用夸张的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抒情主人公强
,。
(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4)描写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文有很多,请你默写出连续的两句: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便要.还家( )
(3)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5)处处志.之( ) (6)寻.病终( )
5.选择两个我国传统节日,仿照画线句续写句子,使前后结构一致,语意连贯。
(2分)
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民风民俗中。
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
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
思;,;
,。
二、阅读(4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哪些方面给予儿子悉心指导?请结合书信内容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3分)
马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
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
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
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
一团高兴全飞了。
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
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
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
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
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
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
”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
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
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
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
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
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
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
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
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
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
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
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
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
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
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
“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
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
去家五里遥的城里。
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
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
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
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
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
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
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
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
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
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
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
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
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
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
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
听说它是认识路的。
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注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
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
─—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
……”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斩将搴qiān )旗: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7.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3分)
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2分)
9.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4分)
10.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1分)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
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
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
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
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
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 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三四岁时,骑马唱 ① ②
年初三四,雪野赛马
祖孙骑马,郊野漫游 ③ 端阳访友,骑马赏景 孟春时节,骑马踏青
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
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
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
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
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
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
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
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
”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2.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
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分)
13.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
也有这样的效果。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
(任选一句)(3分)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14.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
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分)
(四)古诗阅读(4分)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
16.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的心理。
(2分)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19.【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20.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
三、作文(38分)
2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以说服妈妈同意晓宇跟航航交往。
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
字左右。
(8分)
妈妈:“晓宇,不要再跟班上的航航来往了,他成绩还不如你;你要跟成绩好的人多交往,那样
对你学习有帮助。
”。
”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
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
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
要求:①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1.A 殊途同归维系 2.D 3.(1)胡为乎中露(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1)类 (2)同“邀”,邀请 (3)妻子儿女(4)值得(5)做记号(6)随即,不久 5.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
齐赏一轮明月。
二、(一)6.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谨;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礼仪要得体;对待艺术要真诚,有艺术尊严,有民族荣誉感,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对待恋爱婚姻,要正确理财,要做到劳逸结合。
(二)7.①姐姐回家,快活迎接②春节期间(直到上元),骑马访亲③放假回家,骑马过瘾 8.通过叙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描写人物衣着、盆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议论,表达对美好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答对其中两处即可) 9.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节奏明快;文章运用许多典雅的词,引用大量典故,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
10.感情基调:愉快、温馨,热烈、豪迈。
主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一定的家国情怀。
(三)11.C 12.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营造了慵懒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下文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吆喝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13.示例一:A 这句吆喝声里先突岀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同时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环境适合”。
示例二:B这句吆喝声连用了两个“吃啦!”对食客起到了招徕作用;同时从颜色、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引发大家的购买欲。
(意近即可) 14.这里的凄凉、惨厉的声音恰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可见,作者描写的“趣”,更不单单是声音上的有趣或者字句上的有味,更是对人情的体悟和洞察,既是市声之趣,更是人情之悟。
(意近即可)
(四)15.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16.希望尽兴游玩
(五)17.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18.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19.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0.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三、21.示例:妈妈,我和航航是兴趣相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除了成绩不如我,他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
我不会因为与航航的交往耽误学习,平时会更多地向老师同学请教,更加努力地提高成绩。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