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主要方式: (1)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突厥。 (2)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设立安西都
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和渤 海都督府。 (3)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 汗、渤海郡王等。 (4)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 城公主人藏等。
选一选
《新唐书》载: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把颉利可汗统治的地区分为二府统治,
即位前的官职 宣武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淮南节度使 武威军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 荆南节度使
结论: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三、五代十国
周世宗改革: 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每一次古代历史上的分裂,最终趋势都是走 向统一,从每个割据政权的兼并战争的目的 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 和共同的心理认同感,并未因为分裂而消失。
第三篇章、安史之乱亡,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第一篇章
隋朝兴亡 ——隋朝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一、隋朝
1.建立:
581年、杨坚(北周外戚、隋文帝) 称帝、定都长安,国号隋
2.统一:
589年,隋灭陈,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3.建设: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南北交 流,沿岸城市发展
知识拓展
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设于武则天长 安二年(702年),治所遗址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北庭都护府的建立,加强和巩 固了唐王朝对天山以北、巴尔 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统治。
知识拓展
《步辇图》
公元641年(贞观 十五年),松赞干布仰 慕大唐文明,派使者 到长安通聘。《步辇 图》所绘的是吐蕃使 者朝见唐太宗时的场 景,它是汉藏友好往 来的历史见证。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 权的武将
1、五代十国:
907—960,黄河流域出现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称五代
907—970,南方及山西出现吴越、南唐、北 汉等十政权,称十国
知识拓展
五代十国部分君主曾任节度使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吴 闽 南汉 南平
开国君主 朱温 李存勖(xu) 石敬瑭 刘知远 杨行密 王审知 刘隐 高季兴
二、唐朝
有利于西域的统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 发展及与内地的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
的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民族关系:
北方—突厥:阿尔泰山、建立政权、分裂东西、 被唐所灭、尊奉太宗,设安西、北 庭都护府。
西南—吐蕃:松赞干布7世纪前统一青藏高原、 与唐和亲、长庆会盟
东北—靺鞨: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导 入
上面两张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朝代的成就?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解读
1.了解隋的兴亡和隋朝统一中国的重大意义。 2.掌握唐朝前期的繁荣和民族交融局面。 3.掌握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本课篇章
第一篇章、隋朝兴亡 ——隋朝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第二篇章、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谏;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 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 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
进了民族交融。
二、唐朝
3、衰亡:
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 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 政治斗争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沉湎享乐、怠于政事、 任人唯亲、外重内轻
藩镇割据——集权削弱 黄巢起义——打击唐朝 朱温灭唐——唐朝灭亡
小结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建立、统一、建设、灭亡
建立
李渊建唐
兴盛
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
衰亡
安史之乱,安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吴越、南塘等9个,割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 明、疆域辽阔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贞观 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课本37页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既要坚持群众史观,又要认识 到伟大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提示:从历史大势上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 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 定的生产生活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 交融和经济发展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从唐朝统治者来说, 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
学思之窗.见教材第34页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利于巩 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 沿岸城市的发展。这是其作出的重要历 史贡献。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穷兵黩武,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大 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个 不折不扣的暴君。
比一比
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
唐朝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故B项错误;安西都护府是为管
理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的,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未涉及东突厥风俗习惯的变化,故D项错误。
第三篇章
安史之乱亡,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三、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唐朝
1、建立:
618年,隋朝贵族李渊称帝(唐高祖), 定都长安,国号唐
二、唐朝
他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 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2、兴盛:
贞观之治:吸取教训、轻徭薄赋、劝农桑、知 人善任、虚怀纳谏
武周统治:经济发展 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图解历史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 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 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 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 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明概念——藩镇和藩镇割据
藩镇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 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其长官 为节度使、经略使。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 的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 、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 面。
这些藩镇的节度使政治上拥有自主权 ,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 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学法指导
数字法巧记大运河
对于大运河,可以用“12345"数字法来记 忆,即一个中心一洛阳;两个端点一余杭、 涿郡;三大作用一政治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 控制),经济作用(成为南北经济大动脉),现 实作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段河道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 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秦朝与隋朝相似之处
(1)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2)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有万里长城,隋有大运河。 (4)都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秦朝确立了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5)都是因为暴政导致灭亡。
4.灭亡:
618年,隋炀帝暴政(兴土木、究 奢侈、征高丽)引发起义
知识拓展
隋朝统一的原因
(1)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 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2)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南北 方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 提供了物质条件。 (3)经过长期战乱,人心向往统一, 人民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A
B.唐朝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
C.二府指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 解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
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这说明唐
D.东突厥风俗习惯被改变
选一选
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
”。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
的设置(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组要地设官 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如“广通仓、 常平仓”,其目的是保障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 故B项正确。粮仓的设置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新 突破,故排除A项;C、D两项内容与材料无关, 故排除。
选一选
史学家赵翼曾说:“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
”这种朝代频繁更迭的原因主要在于( )
A.宦官专权导致朝政黑暗 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地方管理存在较大缺陷 D.重内轻外导致边患严重
C
解析:根据材料中“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至宋祖 巳第四帝矣”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地方管理存在较大缺陷,究 其根源与唐代安史之乱后增设节度使造成地方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有关,故C项正确。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与宦官专权、世家大族 垄断高官职街无关,故A、B两项错误;重内轻外导致边患严重是北 宋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