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彭金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 意的问题
• 1、“古”与“今”的历史性 •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
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 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 后)货币 •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 按双音词来分析。 •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 消息,安有常则。”今:news
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 我们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丰富现代汉语,增进语言 的纯洁和健康,应当学好古代汉语。比如,许多现代汉语 词语、成语中大量保留古音古义,“不速之客”的速, “不刊之论”的刊等。
•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不然, 无法搞清其字义,无法理解文章内容,就不可能加以欣赏。
第三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第一节、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 •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
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 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如 益:本 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 “澭水暴益。” • 探求本义的步骤:第一步:分析字形 • 1、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2、 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 斤:斫木斧。象形。戒:警。从廾戈,持 戈以戒不虞。刃:刀尖。象刀有刃之形。
•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 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死记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劳。效率 低。易遗忘。
•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 解力弱。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对有些 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大家都能背诵,比如 《诗经》中的名篇、《论语》中的部分章节、王勃的《滕 王阁序》、唐诗宋词中的优秀篇目。
第五节 古汉语的内容和分类
• 古代汉语——文言——形——文字学(甲 金文字学、文字形体学)
•
音——音韵学(古音
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
义——训诂学(研究
词及词汇的发展和演变)
•
——白话——一般不作为研究对象
(话本、白话小说等)
第二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 有三种情况:
第二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
大”。 •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瞌睡。
今:泛指睡觉。 •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
今:物体表层。 •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
•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如:马、牛、山、 人、手
•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 言的稳定性,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古: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古: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绸、该— —今:丝绸。今:应当。(赅)。此类词 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二、结绳说
在世界范围内,结绳都是原始民族普遍 采用的一种记事法。如我们要用一头牛去 换八只羊,就在绳的一端打上一个大结, 另一端打上八个小结。汉语中的“十”字 就是上古结绳符号,像绳子打结交叉之形。 结绳记事容易出错,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 它促使文字的产生,但还不是文字的起源。
三、书契说
• 刻契为约的办法,产生于原始时代发明文 字以前,那时人们在木块上刻画一些简单 的纹路或缺口以帮助记忆,其作用与结绳 相似。木契上的刻划道道,只起帮助作用, 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但它也促进了文字的 产生。
• 文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 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入手。
•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 语的发展。
第三节 为何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 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 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 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 言文字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2 重言词:
• 由两个音节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单纯词, 又叫“叠音词”,也是只有一个语素。主 要是描写物体的性质、状态和模拟声音的, 在《诗》中很多,如关关雎鸠、坎坎伐檀、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灼灼桃花、杲杲日 出、黄鸟喈喈、雨雪瀌瀌、杨柳依依等。 连绵词和重言词都来自民间,使诗歌生动 形象,琅琅上口,所以在历史散文和诸子 散文中却很少。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 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 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 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 3、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在中学时看明冯梦 龙的繁体字本《东周列国志》(上、下),培养 语感,提高字句识别能力,认识了很多繁体字, 古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如“才”字在该书中笔画 繁多,多读几遍,方知其字。
• 1.1双声:坎坷、仿佛、参差、犹豫、唐突 • 1.2叠韵:依稀、灿烂、从容、混沌、逍遥 • 1.3双声兼叠韵:辗转、优游、燕婉 • 1.4既非双声又非叠韵:浩荡、跋扈、扶摇 • 连绵词属于双音单纯词,因此具有两个特点:一
是具有不可分性,它只有一个语素,不能再分, 如颜之推对“犹豫”的解释就是望文生义,穿凿 附会;二是写法多样,有些词有数十种甚至上百 种不同的写法。
一般。
第四章 词类活用问题
•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内涵 •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
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 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 之为“词类活用”。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 “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 “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 “盔甲”、“武器”的意思。
四、仓颉说
• 两汉时期,很多人都相信黄帝的史官仓颉 创造了文字,包括《说文解字》的作者许 慎。但后代多数学者认为,文字是一种相 互约定,有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非 个人的功劳,只不过由他整理罢了。
汉字起源于图画
• 图画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 •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传达一定的信
息,但图画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的, 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确定下 来;而文字是确定下来的符号,是音 义的结合体。 • 汉字包括数字和主体部分。数字部分 来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属于仰韶 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六七千年,例 如一、二、三等字即是。
第二节、使动用法
•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 •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 1、动词的使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
第二步:考核文献
1、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 2、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子。《说文》:“北出牖也。”《诗
经七月》:塞向墐户。 • 毕(畢):本义是以网捕鸟兽。文献:《说文》:“田网
也。”《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 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1、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
间接引申:
• 是由直接引申义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义。 • 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
夕。”)→朝廷→朝代 • 任(rèn)——担子、担当→责任、任务→委任、
担任、任用→听凭 • 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 •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
头 • 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
华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 是处于东方的少皋文化。少皋氏是以鸟为图腾的 部落,其中五鸟氏中的玄鸟氏是商民族的祖先 (《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由此推测,商民族使用的文字(甲金文),其主 体可能来源于东方。1959年在山东苴县陵阳河发 现的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其上有红色的刻划 符号,非常接近文字。
“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
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
的近古书面语。 •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主要研究对象
• 文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 规律。
•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作为一个师范生,大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没有深厚 的古代汉语功底是不行的。根据以前实习同学的经验来看, 很多学生在下去实习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古代汉语教学,连 自己都没有搞清的问题怎样去教育别人?
第四节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 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 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 2、轻重不同
• 1.1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 诛杀。
• 1.2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 今:感谢。饿——古:比“饥”重。今: 与“饥”同。病——古:比“疾”重。今: 与“疾”同。
第四节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 1.连绵词: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又 叫连绵字、连语。
汤、米汤。 • 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小就是“词义缩 小”。
•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 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第三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 1、褒贬不同 • 1.1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
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 1.2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
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 好 • 1.3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 论。今:诽谤。 • 1.4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 今:宾客。
•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 语。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文化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 我们,古代优秀的文学和史学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文化 修养,才能得到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才能批评地继 承古代文化遗产。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3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 如:城:城墙→→城市 •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 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种,即古今
词义又同有异(如可怜、爱、坟)和古今 词义稍微有别(也就是差别较小,一般人 容易误解为完全相同,如劝——劝学、 稍——逐渐、讨论——提意见) • 处分、行李、烈士、故事等词与现代意义 完全不同。
下人也,象形,突出其眼。 • 2、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射
第二节 引申义及其分析
• 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是 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 应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 • 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
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 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 •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 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如:月(月亮)→ 月份城(城墙)→城市
• 另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现陶器符号,属 于早期的汉字。因此,从萌芽期开始算起我们认 为汉字有6000年历史,从形成期开始算则只有近 4000年的时间。
福建闽粤先民4000年前的象形文字 (昙云山博物馆)
第二节 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
• 1、“古代汉语”的内涵 •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