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信、深、顾、发、被、兵、见、私;通假字:陵、还、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穷困、改悔、所以、偏袒、郎中。
教学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导语设
计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
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
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二、知识复习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
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2)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
亡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荆轲刺秦王翻译及原文。